大場子

大場子

場子也叫“大秧歌”,古時也稱轉大套,它規模宏大,人員較多,是在過街及大廣場等場合下進行的集體性歌舞表演活動,也是秧歌表演中最壯觀,最熱鬧、最豐富、最有吸引力場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場子
  • 外文名:Yangko Dance
  • 別名:大秧歌
  • 分類:民間娛樂活動
  • 特色代表:陝北秧歌
表演簡介,特色代表,秧歌詞句,

表演簡介

舊時代的秧歌隊的主體角色是一旦一生的文武身子,又象徵軍士、宮女,人員不定,大約在四五十人左右,生角身著五色布衣,手持毛巾、布打子等,傘頭後邊跟有“馬牌子”,此人斜挎“串鈴”(馬脖子上套的一種飾物),手舞“拂塵”(道家用具);口吹哨子,其意好似傘頭的貼身隨從,象徵著馬和馬童,又代表副官。後跟蠻婆、蠻漢,漂船姑娘、艄公,騎馬姑娘、馬童,唐僧師徒及八仙人物等,服裝道具象徵而備。 
而新時代的秧歌隊卻與以前大大不同,一般都服裝統一,打扮一致,女的手拿扇子、花圈、彩綢,男的手執花傘,梆子等,有時還裝扮成工、農、兵等各種人物是一支整齊的舞蹈隊伍,人員一般六十人左右,有時多達百人以上。無論新舊秧歌都要在鑼鼓家什、口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備有架子鼓、嗩吶、小號等樂器(類似拂塵),旦角身著五色布裙,頭戴紅花,手持扇子,彩綢的伴奏下進行扭動,鼓點的樂譜也很多,有一至七錘及長流水,曲調舊時有《將軍令》、《得勝回營》、《大擺隊》,有時也吹小調、山歌、信天游等好幾十種,而現在基本都是流行歌曲調。

特色代表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黃土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綏德縣文化館獲得陝北秧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陝北秧歌扭與唱是緊密相結合的,傘頭是秧歌隊中的核心,即是領舞者,他一手揮起姜子牙的“神傘”,一手拿紫微星的“黃鑼”(俗稱虎錚),領著秧歌邊走邊扭,便走出一幅幅流動的場圖,如古代的“天地牌”、“五方圖”、“日月圖”、“單雙寶葫蘆”、“秦王亂點兵”,“白馬分鬃”、“蛇蛻皮”、“卷席筒”、“十二蓮燈”、“棗核亂開花”等,新時代的“向陽花”、“慶豐收”、“五角星”、“芝麻開花節節高”、“大團圓”等,種類繁多,造型美觀;又是演唱者,他有能觸景思深,即興編唱的本領,並在一定的場合下,有針對性地唱些秧歌。 

秧歌詞句

秧歌多數以七字(還有六八九字)為一句,一般是三頓音節的,字數為二、二、三比較固定,誇張、比興是秧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所唱出的秧歌應語句流利,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舊時代的秧歌詞多為祈福求財,消災滅難之類的內容,表現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人民民眾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光明的追求;而新時代秧歌詞的內容多為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讚揚人民民眾過上幸福生活之類,當然也可從政治時事,法律法規,鄉土人情。英雄模範,社會生活,公德公理,、生產勞動等多方面進行演唱,使人們在娛樂中增長知識,接受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