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場子

小場子

小場子是陝西省陝南地區一種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兩人小歌舞形式。流傳於秦巴山區漢江兩岸的安康、旬陽、漢陰、石泉、紫陽、寧陝等地。小場子是最具有陝南地域特色的民間小歌舞,是舊時漢濱區恆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娛樂形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小場子
  • 作品出處:小場子
  • 文學體裁:小場子
  • 作者:小場子
簡介,起源,表演內容,表演風格,

簡介

小場子除春節玩燈表演外,平時還是廟會、家庭喜慶中不可缺少的助興娛樂形式。近幾年來。安康漢劇團把小場子搬上了舞台,經過整理加工,表演程式更為完整,舞蹈語彙更為豐富,表演形式更加完美,代表節目《青山綠水樂合歡》深受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尤其受到外地遊客的青睞,已成為各類大型演出和重要接待演出的保留節目。小場子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

小場子源於何時何地,從有關資料和藝人師承關係推測,小場子應是隨明末清初移民流入安康,從兩湖等地的“花鼓”類民間歌舞演變而來,至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表演內容

小場子以八岔唱腔為主,表演時以三尺見方桌子為舞台,一旦一醜二人在鑼鼓聲中登台。丑角穿短衣,緊口褲,草鞋,手拿草帽圈;旦角穿長裙並著綾掛緞,頭飾金珠,手搖鳳尾摺扇,兩人邊唱邊逗邊舞。表演程式相對固定,即在鑼鼓的間奏中表演舞蹈組合,然後接唱,如此重複。在一些場面大,時間長的活動場面中,單靠山歌、小調、花鼓詞難以應付時,也有演唱一些地方小戲或折子戲的情況。使得小場子在以花鼓、民間小調演唱男歡女愛的同時,還能表演以說唱為主的“正戲”,敷衍民間傳說和生活故事。
角色舞蹈動作:丑角動作有〔雙扇掌〕、〔繞掌〕、〔樁步〕、〔蠍子步〕、〔行禮步〕、〔後撤步〕、〔踏步扭肩〕、〔左包腿〕等8種;旦角動作有〔轉扇〕、〔繞合扇〕、〔碎步〕、〔小顫步〕、〔倒插扇〕等6種。雙人動作有〔圓場轉扇〕、〔一纏腰〕、〔二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14種。
伴奏鑼鼓及音樂有:《叫板鑼鼓》、《開場鑼鼓》、《落板花鼓》等。演唱花鼓調有《拜場花鼓》、《賣雜貨》、《恨爹娘全不為兒女著想》等。

表演風格

在表演風格上,丑角以逗趣為主,表演潑辣,旦角含蓄。藝術風格是唱詞說詞詼諧幽默,插科打諢,動作灑脫,細膩纏綿。鼓樂伴奏,場面熱鬧。小場子的引人處在於丑角手中草帽圈在舞蹈轉身的一瞬間即可變出多種花樣,以此揭示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變化。據民間藝人講,草帽圈的變化最多可達50餘個花樣,有“觀音帽”、“雙護耳”、“單喇叭”、“貨郎帽”、“和尚帽”等帽花。這些絕技在塑造人物形象,刻劃人物性格,表現內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草帽圈的集大成和推廣使用者是漢濱區恆口已故藝人李志連,他挽草帽圈就像魔術師般神速。1955年,他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耍的草帽圈絕技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並應邀將其技術傳授給了部分省市的舞蹈工作者,使安康這一“特產”走向全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