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 是以客家圍龍屋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為中心展開,整合周邊村莊、山坡、河流、農田、碼頭等,如今一成為梅州地區和客家地區的一個旅遊文化亮點。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 地理位置: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
  • 著名景點張弼士故居“光祿第”
  • 景點類型:人文景點
介紹,光祿第,歷史,

介紹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內有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雲祿第,張裕首任總經理張成卿故居――資政第;張裕華人釀酒師張子章故居等近十幢客家古民居;梯田菜地、河流沙灘、翠竹綠樹、老牛牧童構成一派田園風光。景區主體建築張罰十故居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圍,內有18個廳、13個大井、99個房間;整個建築工藝精緻、繪雕並舉、雄渾嚴謹、氣勢壯觀,是一座超大型圍龍屋。

光祿第

“光祿第”是客家民俗文化村的主牌匾,現在能看到的門匾是出自李鴻章的手筆。第府建築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圍,建築面積達4600多平方米,內有18個廳、13個大井、99個房間,其中還有其後人居住。
故居故居
光祿第”故居內陳列著收藏家從民間收集而來的諸多清代用品和西方的一些藏品,既有中西合璧的輝煌,更有平時難得一見的玩意,陳列著清朝的官服、清朝時專門用來裝官帽的桶子地契廣告啟事等,很是特別。由於張弼士是張裕葡萄酒的創始人,故而這裡還另有一個小型的葡萄酒相關的主題展。
在“光祿第”右側的花園裡有一座命名為“無逸亭”的客家涼亭,亭內有聯:
“無事消閒觀稼圃,逸才修禊會蘭亭”
“無處不栽花記頻年縱覽迨編名園矧當秋水臨門兩三人野航恰受;逸亭常飲酒得意日傾談應多雅韻且待春風滿座六一老鄉杖還來。”
[光祿第外]
光祿第:它背靠樹木茂密的山丘,兩旁有延伸的山麓拱衛左右,猶如一把羅圈椅穩坐在山腳,屋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平疇。大家可能不知道,客家人建屋時特別重視“地理風水”。客家俗諺“山中少堆土,枉勞一世苦”、“羅盤差一線,富貴不相間”、“後高前下,多牛足馬”。光祿第的“風水”,正是符合“堂局”的要求的。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由於光祿第前低後高,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清它“三堂四橫”的平面布局:大門圍牆內分上、中、下三座屋,兩邊各兩列橫屋。在左右外層橫屋盡頭處,築起圍牆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

歷史

客家人無論遷徙到哪裡,當地良田早有歸屬,他們只能鑽進偏僻的山區,而且常受當地土著的排擠欺凌,遭山賊土匪的侵擾搶掠。為了一致對外,只能聚族而居,將單家小屋組合成連居大屋,變成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堡式住宅。所以,無論是殿堂式、圍龍式、縱列式,還是“四點金”、“五鳳樓”,都沿襲了這種理念。
殿堂式,是在閩西的“府第式”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模仿古代中原官邸府宅的建築形式。這種建築一般是“三堂二橫一圍”或“三堂二橫四圍”。所謂“三堂”,就是依宅基中軸線建造橫列的上、中、下三座堂。每座堂中間是大廳,兩旁為廂房。下堂(前廳)用作迎賓接客或偶爾停棺入殮;中廳常為長輩議事、節慶設宴之所;上堂(祖堂)供奉先祖牌位。堂與堂之間以天井分隔。每堂大廳兩邊還有對稱的兩廂或四廂,作書房、花廳或習武場所,其餘按輩分居祝所謂“二橫”、“四橫”,就是在堂的兩旁,分別建一排或兩排與中軸線平行(縱向)的房屋,給族內各房人丁人祝屋後是封閉的,屋後和兩側的外牆一般不開窗。若開著,也是窄長的小石窗,作向外瞭望和射擊之用。這種屋的外牆特別厚實,常以石灰、黃泥、沙石的“三合土”夯成,有的還以條石作牆基,上砌夾層青磚,所以堅固耐用,百年不倒。當全部外門關閉,外牆如同一道防禦工事,整座大宅就活象一座城堡。
圍龍屋,只是在殿堂式的橫屋後面,加建半月形的圍牆式房屋,“圍牆”內可分隔成十幾至二十幾個房間,把屋後圍起來。“圍牆”合攏處正中一間為供奉宅神的“龍廳”,故稱“圍龍”。如果人丁興旺,還可加建橫屋,再加一條“圍龍”。因此,有的大宅的“圍龍”多達五六條。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圍龍屋無論大小,大門前多有一塊長方形的禾坪及一個半月形的池塘。禾坪主要用做曬穀,池塘則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的功用。屋後最內層圍龍的弧線與上堂後的直線之間的空地稱為“花頭”,可栽種花果樹木。因此,半月形的池塘便與層層馬蹄形的圍龍組成一個太極圖,透視出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的理念。一座圍龍屋內,臥室、大小廳堂、廚房廁所倉庫水井,甚至豬圈雞窩,一應俱全,完全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