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佛教

佛教傳人大庸已有1000多年歷史。1972年在天門山雲缽庵遺址出土的銅觀音、七星寶劍,均屬唐代文物;五代時周朴著《夜宿玉泉寺》詩,證實佛教傳人大庸的時間。佛教禪宗,有臨濟和曹洞兩派。民國時期,臨濟勢大,全縣100多個寺廟中,只有天門山、大悲庵、東嶽宮、真武堂、廣教庵等寺廟屬曹洞。後來天門山寺也逐漸成了臨濟派的寺廟。民國24年(1935),成立大庸佛教分會,當時有會員200多人。民國35年,大庸佛教分會改為支會,由縣政府民政科管理。大庸傳戒的寺廟有普光禪寺、天門山寺、天樂山寺、大悲庵等處,以普光禪寺的次數為最多。傳戒,一般由開堂寺廟的方丈和尚主辦,稱為戒和尚。每個戒僧只傳三期戒,到第三期稱為圓即已功德圓滿。大庸傳戒和尚只有宏經、寬法、永璽、本立等。僧尼出家受戒後,其一日宗教活動為早晚“五堂功課”,(《楞嚴咒》、《大悲十二小咒》、《彌陀經》、《釋談章》,普光寺還加誦《道經》)。僧尼中男稱和尚、女稱尼姑,在家的男女信徒,則有居士、皈依徒弟、發僧(帶髮修行)、齋僧等名稱。一般出家後都終生不還俗。尼姑可以還俗,名為舍戒。大庸出家的僧尼,大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和破產的老實農民;也有為官後名利不遂,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的;女性出家除孤苦無靠外,有因被豪紳強迫為妾,逃往寺廟削髮為尼的;或因婚姻不遂,中年喪夫,虔心修道的。清道光元年(1821),全縣有寺廟56座,光緒三十二年(1906)95座,民國28年(1939)有110座,1949年有190座(含沅古坪區、四都、沅溪鄉)。寺廟多建於明、清兩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寺廟多已拆毀,城內普光禪寺和關廟,作為糧食倉庫而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