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寺

大力寺

大力寺始建於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年間(1260——1264年),寺分三進,約五六十間。大雄寶殿,宇高數丈,氣勢雄偉,莊嚴古樸,粉牆青瓦,溢彩流光,翹角飛檐,畫棟雕梁。

元至元二年(1265年),元人鐵蹄踐踏至半湯,大力寺古剎遭兵燹。至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年間(1457——1464年),經維修、擴建,寺舍達97間半。立佛數百,山門有金剛,前殿有彌勒、韋馱,中殿有毗盧,後殿為三尊大佛,還有三清殿、十八羅漢殿、閻羅十殿等。東西兩廡為法堂僧舍,內有長方形院落,左置三友亭,右設翠微亭。並在此召聚僧徒,晨鐘暮鼓,布道傳經,以廣其說。每逢春節、廟會,鐘鼓齊鳴,聲震霄壤,紫煙燎繞,香飄雲天,善男信女,紛至沓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力寺
  • 始建時間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年間
  • 元至元二年:大力寺古剎遭兵燹
  • 禮儀:緣左右兩側而入
佛門禮儀,殿堂儀規,敬法,敬僧,四威儀,出入禮儀,穿著注意事項,齋堂儀規,講堂規約,為什麼而誦經,念往生咒好處,

佛門禮儀

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
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
上殿稟事。俗云:『無事不登三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
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信道,,任意穿
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
能瞻仰聖容,默念偈云:「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
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譁,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
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
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
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
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儘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
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
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
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
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
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
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
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
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
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
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
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型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
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
力清淨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
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
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
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
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
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禮佛時,應默念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云:『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
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讚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演示):
1.請經時,經要夾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三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
靜坐片刻,默念偈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淨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
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團體則應隨眾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摺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為記,熟誦之後必須擦淨。講
課之經本則不妨於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
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褻
瀆法寶的行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型。
念佛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買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袈裟、衣缽、
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工,如實在無法修補工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於清淨
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
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
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
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
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
臥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髮、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
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鐘,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
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
一鐘,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慾行禮,則可進
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
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
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為有的行李
中,可能藏有藥物、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
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
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
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
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
只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
『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不得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稱呼大德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
『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
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於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
『○○師』即可。
4.請問大德名號,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
尊上下』。
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係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
』、『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
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於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
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
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
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則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
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候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於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
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威儀

欲了生死,先要循規蹈矩,如孔子之制禮作樂,亦無非教人規矩,與佛弁律威儀
無異。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申則心有依處,故古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
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一)行如風
『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拋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
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讚嘆經法,
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於適當立時則立,
於所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三)坐如鐘
『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
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彷如大鐘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
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臥如弓
『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暫時的臥,則右譌晏安,
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兒臥也。』

出入禮儀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2.接駕--見到有法師來,應頂禮接駕。
(二)出
1.告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2.送駕--送師父出門當頂禮送駕。

穿著注意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四)長跪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
收回)
(五)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六)閉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齋堂儀規

(一)內外威儀當具足
1.內: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二)食為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並當發三願:
1.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
2.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眾善奉行)
3.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古德云:『五觀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龍珠、精華,如吾人本具之如來智慧型德相,即所謂的摩尼珠,欲『探
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
2.手--謂之龍口含珠。
3.筷子--謂之鳳點頭。

講堂規約

(一)聞法的心態-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滿裝智慧型法音,開創自在的人生。
(二)聞 思 修-專注的聽,仔細的想,行我所知,才能達到聞法的真義。
(三)獨坐的威儀-抬頭挺胸,端坐攝心,會讓你聽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潔-桌面是擺放經書的道場,保持桌面整潔,就是恭敬佛法的具
體表現。

為什麼而誦經

聖嚴法師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裡,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等。
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因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理由。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鑑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
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佛法的主要對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
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應它們來聽經。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訊息,必定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聖嚴法師)
寺院的鐘聲為何要敲108下?
佛門、佛事,鐘用於祈壽、感化、超度眾生。在一口佛鐘上鑄有這樣的銘文:‘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佛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覆兩遍,共108下。為何要定為108下?一說是一年有12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合為108,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另一說是,人有108種煩惱,鐘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
鐘聲深沉、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鐘基頻低,儲能大,使鐘聲深沉綿長。用加入錫的青銅製鐘比黃銅和鐵制鐘聲音青脆。鐘的下部和鐘唇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鐘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鐘的鐘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鐘唇厚而外張的青銅鐘發出的。
敲鐘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如此發心,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念往生咒好處

1.《往生咒》正確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顧名思義,此咒包含兩種意義與功效:「拔一切業障根本」與「得生淨土」。
2.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經典中,原來也很少有咒語;而約於公元440年譯出的《往生咒》的出現,其實在淨土的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因為修行者開始使用咒語,且自只對來生利益的追尋(得生淨土),轉向也兼顧現世利益的獲得「拔一切業障根本」。
3.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它的另一個積極且重要的功效與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的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
4.往生咒由劉宋.求那拔陀羅所譯,原文註明本咒出自《小無量壽經》,是部已失佚的《阿彌陀經》之異譯本。
5.在阿彌陀系咒語中,《往生咒》是第一個出現的咒語,此咒文內共使用四次甘露,因此另有一個俗名叫四甘露咒。
6.往生咒:
南(nan)無(mo)阿(a)彌(mi)多(duo)婆(po)夜(ye)
哆(duo)他(tuo)伽(qie)多(duo)夜(ye)
哆(duo)地(di)夜(ye)他(tuo)阿(a)彌(mi)利(li)都(du)婆(po)毗(pi)
阿(a)彌(mi)利(li)哆(duo)悉(xi)耽(dan)婆(po)毗(pi)
阿(a)彌(mi)利(li)哆(duo)毗(pi)迦(jia)蘭(lan)帝(di)
阿(a)彌(mi)利(li)哆(duo)毗(pi)迦(jia)蘭(lan)多(duo)
伽(qie)彌(mi)膩(ni)伽(qie)伽(qie)那(na)
枳(zhi)多(duo)迦(jia)利(li)娑(suo)婆(po)訶(he)
7.持《往生咒》的功效:
一、阿彌陀佛常住持咒者之頂,日夜擁護。
二、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三、現世常得安穩。
四、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西方淨土)。
前三點即現世利益,後一點為來生利益。
8.同文後附有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述說此咒功效為:
一、滅現世所造罪業。
二、現世所求皆得。
三、不為惡鬼神所亂。
四、面見阿彌陀佛。(前三點即現世利益。)
9.此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中,有一個關於持誦此咒功效之例,該《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白話大意如下:
陳.天嘉年間(公元560-566),盧山的珍禪師在打坐時,見數百人共乘一艘七寶華舫前往西方,珍禪師請求同行,但船上的人說:珍法師!您宣講《涅盤經》是很大且不可思議的因綠,但因您未持《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即〈往生咒〉),所以不可同去。
珍法師因此廢止講經事業,日夜專誦《阿彌陀經》與〈阿彌陀咒〉,合計念滿二萬遍。在他臨命終前四七日夜晚四更,有神人從西方送來一座白銀台,於空中比太陽還明亮。神人並告訴他:法師壽終時,將乘此白銀台往生阿彌陀佛國,我今特來告知:您必定往生西方。
珍法師臨終時,在場者不論出家、在家,皆聽到空中傳來妙音並聞到異香,香氣經數月不散。當晚峰頂寺內僧眾,皆見到山谷內有數十個大如車輪之炬火。
由上文看來,持誦《阿彌陀經》與《往生咒》,至少對珍禪師來說,是能往生西方淨土的必要條件。往生咒,確實是個可兼顧現世及來生兩種利益的咒語,值得修行者經常持誦。
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
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往生沒有瑞相,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隨便念,生死心不切,沒有努力,沒有用心,所以得不到受用!舉一個比喻說:推車,我們平常念佛,像推車下坡,車有輪子,不必出力,人站著,車子自己會走。我們平常念佛,往往是這樣的念法,沒有用心。所以我看有些人念佛,念珠一直掐,實際上他在打妄想,在看旁邊種種的東西,根本沒有用心。念佛如果像推車上坡一樣,須用大力。以前我推過車,推車上坡要很大力,才能往上推,若一不出力,車子會退下來,有生命危險。所以車子推上坡要努力,很出力。念佛如果像推車上玻這樣念,才有作用,這樣念佛才能得到真實利益。若一邊和人說話,一邊念佛,就像推車下坡,這樣念一百年也不過這樣。所以難怪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心不在焉,根本心裡沒有阿彌陀佛。如果這樣念一百年也沒有效,就是喉嚨念到破了,也得不到利益。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
我平常往往看到人手拿念珠在念,實際上他的眼睛看來看去,都是在看,沒有一樣沒看到,他念的都是境界,沒有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以前有一個人在念佛,他的師父坐在旁邊看,有一隻雞走過,師父就問他:「你有看到什麼嗎?」「有啊!一隻雞從那裡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雞!」(大家聽得哄堂大笑)假定有一隻鴨走過,又問他,「你現在看到什麼嗎?」「有啊!一隻鴨從這裡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鴨!」我們平常這種毛病太多了,不要聽得好笑!
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沒有歸宿?毛病出在這裡!老實告訴你!不要說:念佛念得很熟了,沒有趣味!沒有意思!看經較好!但是我告訴你,臨命終時不能看經!臨命終時還能看經嗎?眼睛就要閉上了,還能看經!阿彌陀佛若念不好,臨命終時就很危險!不要認為容易、簡單。初學的人結緣是好,若久修的人,這點就要特別注意!
所以不要看很多念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不能往生,聽人說:就要靠修密宗來幫助,才有把握,較妥當,才能往生,錯誤!這種的想法絕對錯誤!錯誤在那裡?信心沒有了,你根本沒相信阿彌陀經中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持咒嗎?注意!你看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要持咒嗎?除了你自己加上去,絕對沒有!你念佛的人信心自己就站不穩,那能往生?問題就出在這裡!
你若念佛就一直專心念佛,擔保你能夠往生。祖師說:你專一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若不能往生,老僧入地獄,甘願!你看過去歷代祖師,那一位曾說過要持咒才能往生的?兼持咒,兼修沒有關係。但是不能說,怕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要藉持咒來幫忙。就像一個火車頭怕拖不動,後面再加一個推。這個想法不對,根本你自己本身站不穩,你根本就沒有信阿彌陀佛的大願,你根本沒有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念阿彌陀佛當然可以往生西方,可以了生死!不必一定另外再持咒來幫助。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問題就是你念佛沒有用心,生死心不切,像唱歌一樣。
還有一點,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心不割——古德曾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你恩愛心若沒有很重,就不會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個個都愛心很重,所以才會墜落娑婆世界;現在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念頭若沒有深切,不專一,不能往生。只要你有一點點愛心牽住,就不能往生。軟繩要剪掉,要切掉,臨命終時才有希望,不過聽到這裡,你不要誤會:若這樣,我的兒子,孫子我都放下他,我不要看,就跑遠遠的去五指山!不是這個意思!叫你切斷,是要知道,我們往生,這些都帶不去。
要走!自自在在走!萬緣放下!現在聚在一起,就像大家同修。我們能度,儘量度他們,勸導他們念佛同修,將來也往生西方,更好!但是不可以被他們綁住。才能像東爪和尚一樣,想要走,就走!像黃打鐵那樣,要走就走!自由自在,那樣就是無掛無礙。世間的恩愛,完全不能礙到你,不能綁住你,有這種道力,才能往生。
絕對不可以認為藉其他的法門幫助,兼修可以,兼修有如吃點心。正餐好像正修念佛法門,兼修其他法門,譬如說:持往生咒、大悲咒,持其他的咒幫助往生,那個叫助行。所以助行是幫助,就像我們吃點心,有點心可吃,當然更好,沒有點心,三餐吃飽就好,沒有關係,這個要分清楚,不要認為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藉密宗的力量幫助,這樣就不對。我們兼修可以,作助行幫助,吃點心,不要石棉瓦上面再加鉛片,會讓人笑話。若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對佛法外行,我比較不客氣,我說這句話,其用意是要堅固念佛人的信心,假定你信心沒有堅固,願力沒有深切,你要求往生,持咒不但不能幫助,就是三藏十二部都來幫助,還不夠。你自己沒有那個力量,就像你自己就不想上去,一直要讓人硬拉的,那有可能?所以修行學佛要注意這點。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當然念阿彌陀佛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既為法門,當然可以度人出生死,絕對沒問題!要相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好好念佛!
念大咒的時候要慢不要快
在念心咒之前,我們要念七遍大的咒語,就是完整的咒語。這個咒語是: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七遍之後要念這個咒語的心咒,這個咒語的心咒是: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念藥師大咒,也不一定非要記這個數字,可以隨自己的心性來念,念到你不想念這大咒了,就念短咒。
念大咒的時候要慢不要快,尤其頭七遍,一定要念出那種韻律,那種梵天的那種韻律,好像你一念的時候佛菩薩就跟你合和,藥師佛就跟你合和。因為我剛才念的時候,我馬上感覺到那種道沖,那種力量,一浪一浪從天上下來,從身內上來,兩下正負電在天輪上,硄……像打閃電一樣,抨擊在一起。我的天輪整個像一個漩渦一樣,那種感覺非常舒服。只有修行人才能把這個東西用語言描述,沒有修過的人,他不懂該怎么描述,因為他沒有經歷,所以這個東西大家自己要去體悟,道德經已經告訴我們了,自己去體驗。我也只能帶你們走到獨木橋邊,過獨木橋需要自己來過,我自己都站不穩,如何牽著你呢?對不對?所以大家要自己走過獨木橋,所以念咒修法一定要慢不要太快。
現在講講換氣,關於換氣,這是密法了。應該是一口氣念完一遍兩遍或三遍,然後再深吸一口氣,進入海底穴然後再往外念。念的時候,體內的那種光就會出來了,所以一口氣要念幾遍,如果剛開始的時候,你一口氣只念半句就要換氣,沒事的,根據自己的肺活量慢慢的去積累,讓你的能量慢慢的去擴大,肺活量會越來越大。我一口氣可能能念七、八遍,念的時候外面的宇宙的氣,吸入體內進入海底的時候,它會儲存,它會有反衝力,所以叫道沖,反衝力要往出沖,這個時候道德經里的道沖你就懂了,這是海底輪生出的一種力量,叫負電。要和我們身體外的宇宙正電去撞擊,也就是“吽”音撞出的音波——“吽…… ”。
“嗡”是吸收,“啊”是沉入體內,“吽”是正負電撞擊產生了大爆炸。宇宙大爆炸也是這么來的,我們人體的大爆炸也要這么來。虹光一化,怎么走的?就是“吽”字走的。唐密里有專修這個“吽”字法門的,專修正負電。“吽……”,正負電不斷地產生火花,產生光爆,就會虹光一道走人了。修密宗的一聽就懂了,修顯宗的人也不怕,多懂一點東西還是好的,因為這個東西是我們體內完全存在的,不是迷信,本身就具備的,只不過沒有人跟你講解而已。
念這個咒一定要念出自己心中的歡喜勁兒,不要越念越像花沒有陽光沒有水分枯萎一樣,要越念越澎湃,越念越歡喜,而且你嘴裡的津液(就是甘露)越來越多,你會感覺越念越快樂,而且精氣神完全集中在我們的天輪上,一道一道佛光打入你的體內,一直貫穿你的中脈,一直達到你的底輪,這時候我們的業習氣就慢慢地給攆出來了。這是打坐時念的。
平時上班、走路,此時外界的聲音很大,你的聲音就要大一點,別人不知道還以為你在唱的什麼歌呢。在單位很安靜,那你就在心裡念 “嗡,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聲音小一點,念到最後呢?聲音沒有了,只是我們的喉嚨動——這叫金剛念。
念佛也有方法,在這裡大家了解一下。念佛有四種念法:開口念、蓮花念、金剛念、瑜伽念。
首先是開口念。出聲音念。通過都攝六根的淨念方法來打通三個脈。開口念可以生氣合一,生理和氣合為一起的時候身心兩忘,就達到了開口念的最高境界。兩眼睜著和閉著都會隱隱約約感應到佛、菩薩在面前,這是開口念最高的境界。
蓮花念。開口念達到最高境界身心兩忘的時候,就進入了第二階段蓮花念。從心輪和月輪出來一個蓮花,裡面有一個迦陵頻伽鳥,叫的聲音非常好聽。這個時候就能感覺到自己的舌頭裡,有個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種種香味可以從口中噴出來,換氣呼吸的時候,出來的氣是香的,裡面好像有一個鳥在念阿彌陀佛或咒語。
金剛念。蓮花念達到最高境界的時候不出聲音了,這個時候就進入了金剛念,嘴唇是閉著的,舌頭是不動了,只是風輪在動,風輪還有聲音,金剛念是用舌根(風輪)。這個念到最高境界的時候,心輪就開了。很多人說,天門很好開,地門也好開,但心門不好開,就通過修這個金剛念能打開心門。
瑜伽念。最後風輪都沒有聲音了,完全是瑜伽念了。瑜伽翻譯成中文叫相應念,似念似不念,無念而念,不念而念,念而無念的念,就為真正的無心而念了,無相而念了,這就達到了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一念代萬念。
念佛和修法,都要通過這四種達到最高——無相而念。
感應好的,可以體驗到法界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要用無分別的心體悟世界,最後達到凡聖兩忘,盡性體露。只有這樣才可以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在念咒語或者念經文的時候,你的頭頂、心輪、底輪三個輪會同時共振,這就是說天地人合一了。要不然大家說念佛念佛,如何念佛,光嘴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嗎?不對,那是形式。
真正念是在哪兒念?是我們身體七輪中的這三個主輪在念,天地人合一的時候才叫真正的念。那時候念是不出聲舌不動,但是你的音流已經和宇宙融為一體,這叫一念代萬念,念念不斷的念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念一輩子佛,不知道怎么念法,就以為用嘴念叨,那種念法是形式上的是名念佛。我們念佛是從自性本來上念,從本來面目上啟動,這樣體和用才能相繼不斷的念佛,所以念佛一定要真正的入到門裡頭。
不管念佛還是念咒,法門是不二的,只不過念的東西不一樣,一個是念的佛號,一個是念的是諸佛菩薩的咒語。其實都是同功的東西,運用的方法都是一樣,只不過外觀顯示的形式不一樣,一個是號一個是咒語。
我給大家簡單地講一點修法,因為修法對大家非常重要,不管修淨土的也好,修其它宗派的也好,都是相通的。只不過起步的形式不一樣,跟咱們開汽車一樣,解放車用一擋,桑塔納用二檔,再好的寶馬、賓士沒有檔,一腳油門就跑了,起步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但最終要導歸到中脈上去修行。
氣不入中脈,業習氣是出不來的。中脈不通,就只能種點善根福報。有人說不相信,說那個老頭念佛已經往生了,天上都七彩雲了。那是他前世修行多少劫了,到這一世是要功德圓滿了。如果今世成功的話,那可能是佛菩薩再來。
如果是正常人投胎的話,得經過多少劫最後功德圓滿,羅漢修成佛還得十個劫呀,你要修成羅漢還需要幾個劫哪。大家要看到以前,要看到你沒出生以前的事情,光看到你出生後的這段時間叫眼光短淺。
修行一定要回到以前,以前是什麼業障,這一世有什麼因果,大家心裡清楚之後,修行就非常快。真正修行的人,首先要把因果關係弄得非常清楚,然後找一個相應的法門開動自己的脈,把自己的脈打通。其實念誦經文、念佛號、修咒語,按唐密最原始的教理來說,都是共通的。只要你用心用到位的時候,都能把中脈炸開。
為什麼寺廟裡都是站著念經呀?沒有坐著念的吧。站著是天地成一條線,人體中脈是直的,所以念的時候,天上的氣流和地下的氣流整個交合在你的身體裡頭,天為陽,地為陰,在你體內形成陰陽二氣。人體本身就有陰陽氣。體內和體外的陰陽氣形成一個爆炸,就可以把中脈炸開,把奇經八脈炸開。
氣功是在十二經絡上用功,佛家的定功和道家的高層次氣功(息功),都是在中脈上走,最後都落於中脈上,藥師法給我們把這個講得非常清楚。
漢地廟裡的念經基本上都是站著,除非是密教的是在那坐著,密教里給弟子從灌頂到修法,師父就一直看著他修法,他可以不用站著念,基本上是坐著念。漢地沒有師父灌頂,你的脈打不開,又沒有很好的師父來教,只好站著的時候自己來通這箇中脈。所以念經念到最殊勝的時候,達到人我兩忘。廟裡的很多人都能感應到,念經念到最高興的時候最歡樂的時候,人我兩忘了,一剎那間整個虛空現前,這個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虛空,一剎那間身心和宇宙融為一體,這就是法身現前。很多人把法身想像成一個固定的東西。
《心經》的七種版本
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②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
竭帝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③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詳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
名普遍智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作是語已。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唯大淨者。願為說之。今正是時。於斯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識性是空空性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莎婆訶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及菩薩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問已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廿/(阿-可+辛)/木]諦 [廿/(阿-可+辛)/木]諦 波羅[廿/(阿-可+辛)/木]諦 波羅僧[廿/(阿-可+辛)/木]諦菩提娑(蘇紇反)婆訶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云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離諸苦厄。舍利子。色空。空性見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性相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減不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證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住。心無障礙。心無障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寂然。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成正覺。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真言。是大明真言。是無上真言。是無等等真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真言。即說真言
唵(引)誐帝誐帝。播(引)囉誐帝。播(引)囉散誐帝。冒(引)地娑縛(二合)賀(引)
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學。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祥而起。贊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具壽舍利子。觀世音自在菩薩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蘇囉巘[馬*犬]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盤。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
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囉峨帝。波囉僧峨帝。菩提莎訶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⑦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繞
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掛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句)唵(引)誐帝(引)誐帝(引引二)播(引)囉誐帝(引三)播(引)囉僧誐帝(引四)冒提莎(引)賀(引五)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並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以下為加持四小咒咒文及注音標識。括弧內為注音標識。
加持四小咒語注音:
大輪一字咒語發音: 唵 部 林 姆 (ongbulinmu)
文殊護身咒語發音:唵 齒 林 姆 (ong chi lin mu)
淨土變咒語發音: 唵 仆 刊 姆 (ongpukanmu)
淨法界真言咒語發音:唵 覽 姆 (onglan mu)
“加持四小咒”也可簡稱“四小咒”。念誦加持四小咒時兩手金剛合掌,各念一、七遍至二十一遍隨意。能滅五逆十惡一切罪業。常持誦加持四小咒能除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諸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皆得圓滿。
四小咒都是屬於「一字真言」系列的咒,一字咒是所有咒的「咒母」,也叫「咒王」或「明王」,「明」就是咒的意思(例如《百字明》),「母」字是指能「生」出許多功能的意思。
加持四小咒的使用有很久的歷史了,但是並非很普遍,以宗派來說,通常以律宗、賢首、唐密等較常見,在台的各寺大都是禪宗系統所以沒有四小咒(有些雖是禪宗系統但也有加上四小咒),有一些寺里,常住和白衣的課誦本不同,常住的日用課誦本里有四小咒,而對白衣公開的佛七禪七或其它法會、精修等的課誦本中則沒有四小咒。
法:所有一切的一切統稱為法,非法亦是法的一類。
非法:因非法的特殊性,將非法從法里單立。
什麼是非法:比如:笑-非笑;大-非大;人-非人;白-非白;黑-非黑;有-非有;空-非空。。。。。。。這裡很有趣,非笑不見得即是哭,非白不見得即是黑,非人不見得即是鬼,非空不見得即是有,非有不見得即是空(無)。
凡夫眾生非此即彼,這就是我們的執著!把這個“非”弄明白佛法即通一半了!
非有非空,因為非有不見得是空,非空不見得是有,空有都非了當如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