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窟

大像窟

歷史上,西域龜茲地區(今新疆庫車拜城縣一帶)佛教昌盛,修建眾多石窟(開鑿在河谷山崖的佛教寺院),猶如一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在雀爾達格山南北兩側,其密集程度國內罕見。而在幾處重要石窟中,又均見有主室高大、後壁貼塑立佛的大像窟。其中,位於拜城東南60公里的克孜爾石窟有7個窟,除1個窟外,主室高度都在8米以上。尤其是47號窟,主室高度達16米,原塑立佛高逾15米,加之該窟又開鑿在距離地面約15米的崖壁間,氣勢宏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像窟
  • 來源 :新疆日報
  • 地位:龜茲佛教藝術的豐碑
  • 立佛:15.5米
大像窟:龜茲佛教藝術的豐碑,重大影響,釋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種,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

大像窟:龜茲佛教藝術的豐碑

來源: 新疆日報
修建大像窟、塑造大型立佛像,既是龜茲佛教造像的重要內容,也是龜茲文化的傳統和標誌。
其意義還不止於此。眾所周知,開大窟、造大像,並非龜茲僅有,在新疆以東和蔥嶺以西也可看到。
然而,在新疆以東大型立佛像,最早遺物是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開鑿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曇曜五窟中18號窟的15.5米立佛和16號窟的13.5米立佛。蔥嶺以西主要是阿富汗境內巴米揚石窟高38米的東大佛和高53米的西大佛。

重大影響

據研究,龜茲石窟早期大像窟建於4世紀初、中期,而雲岡石窟兩身立佛建於5世紀60年代,要晚於龜茲約一個世紀。巴米揚石窟東、西大立佛年代,學術界多認為在4至6世紀間。這就是說,即使它們的年代與早期龜茲大像窟立佛像同時,但數量卻遠不及龜茲。表明龜茲石窟大像窟和大立佛對周邊佛教造像產生過重大影響,對世界造像史曾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令人嘆惜的是,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龜茲石窟大像窟的立佛像,現已無存,只剩下主室那高大的拱券形窟型,有的甚至連主室也多毀壞。
由於世傳這是佛教造像之始,又特別地靈異祥瑞,因而受到廣泛重視,通過不斷複製,其樣式很快傳遍佛教國家,也很早便傳入龜茲。

釋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種

從有關文獻和圖像看,傳入龜茲旃檀佛像應為釋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種,龜茲藝術家在付諸塑造時,是不是完全依據驕賞彌範本塑出,具有笈多式佛像的風格特徵,抑或按照本民族審美要求,有所改變,因像皆不存,實難詳述。但從目前尚存一些跡象觀察,龜茲大像窟立佛像造型大體是:右手舉至胸前,結施無畏印;左手屈臂仰掌,執袈裟衣角,赤裸雙腳,正面立於低矮的半月形像台上。由於立佛像都比較高大,為取得更好的視覺效果,龜茲藝術家在泥塑這些立佛像時,皆略作俯身前傾,使舉目瞻仰的信眾,感到面前這些頂禮膜拜對象在關注著自己,就在這俯仰之間,心靈得到極大撫慰,生起無限崇信景仰之情。

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

當然,這畢竟是推測,實際情景如何,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但無論作何種樣式,有一點不容置疑,即龜絲這些大像窟內的一尊尊大立佛,無不是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代表了龜茲藝術造像的最高水平。雖然歲月早已將它們毀壞殆盡,然而,這些大像窟不失為龜茲佛教藝術的豐碑,從中可讀出龜茲人民的宗教熱忱和藝術才能,感受到昔日龜茲石窟的重要地位和輝煌燦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