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關係行為

夥伴關係行為

夥伴關係又稱同伴關係,它在兒童青少年的社會能力、認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及社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不良同伴關係會引起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夥伴關係行為就是指夥伴關係,只是更注重從兒童青少年行為的角度來探究夥伴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夥伴關係行為
  • 外文名:peer relationship
  • 學科:發展心理學
簡介,各發育階段特點,友誼關係階段簡介,

簡介

同伴關係主要是指同齡或心理發展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包括同伴接納和友誼關係兩種。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兒童的同伴交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兒童同伴交往的經驗不足,越來越多的兒童缺少同伴交往的能力,這些孩子長大後面臨著人際關係的困惑,由此引起的心理問題甚至犯罪的案例也時有耳聞,而家長對此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與他人交往,特別是跟同齡人的交往,對兒童的成長、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也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同伴關係不良會使兒童失去很多對社會規則的學習機會,體驗不到交際的快樂,而且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能力也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當今國內外一些大企業在招聘和選拔人才時,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把一個人的交往能力視為重要條件之一。人們若能具備了較強的交往能力,善於溝通,攜手共進,將能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才能有效地應付各種挑戰。具備了良好的交往能力,就等於拓寬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事業上也就多了幾分成功的希望,生活也會愈加快樂、幸福。兒童期是培養兒童交往能力的最佳時期,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同伴關係,重視培養孩子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為孩子開拓美好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各發育階段特點

1. 嬰兒期(2歲以前) 大量的觀察研究證實,兒童早期(0~2歲)同伴交往的發展以一種固定的程式展開。在這一階段嬰兒還處於認識外界事物的最初階段。最初的行為是注視和觸摸,這大約在嬰兒3個月的時候。把嬰兒成對的放在育嬰箱裡,他們在3~4個月的時候就會出現觀察和模仿對方的現象。在6個月的時候幼兒就會對同伴微笑,向同伴發出“呀呀”的聲音。1歲時,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現了較多的交流行為,如微笑、打手勢、模仿等相互影響交流的行為。隨著身體運動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在1~2歲時,兒童的同伴交往變的越來越複雜。協調的雙向交流變的更為常見,而且絕大多說是相互之間的模仿。1~2歲嬰兒遊戲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兒童相互模仿對方的動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會交往動作。
2. .幼兒期 從整體來看, 從小班到大班,幼兒的同伴關係發展有不同的特點 。
(1)小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
小班幼兒的同伴關係處於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隨機性和情境性特點。在這一時期幼兒年齡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們不善於用身體語言表現自信和友好,有時為了引起小夥伴的反感,讓人不願和他交朋友。一旦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馬上採取與別人終止遊戲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進行下去。不能主動與同伴建立穩定的聯繫,兩兩之間固定的互選朋友的人數還不多,大多數幼兒對同伴未產生明確的偏好,因此在小班處於不同類型同伴地位的幼兒的社會偏好不存在明顯的差距,受忽視型幼兒的人數比中、大班多。雖說在小班具有穩定互選朋友的幼兒還不多,但是小班幼兒已有簡單的交往。由於個別幼兒的交往面比較廣,因此小班幼兒社會影響力的差距較大。小班幼兒喜歡具有友好交往態度的同伴,小班幼兒在交往中常常會發生衝突,但是發生衝突的原因比較簡單。衝突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這主要和幼兒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關。如果沒有外界的強化,幼兒不會在交往中對同伴產生深刻的不良印象。
(2)中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
中班幼兒的同伴關係處於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衝突性特點。中班幼兒能主動與同伴建立關係,並且能不斷嘗試與不同的同伴建立關係,對同伴已經有了明顯的喜惡,因此在中班處於不同類型同伴地位的幼兒之間的社會偏好差距突然增大,受忽視型的幼兒人數減少,受歡迎型和受拒絕型幼兒的人數增多。中班幼兒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穩定的朋友關係,兩兩之間的互選朋友數開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數幼兒都能進行交往,不同幼兒兒間社會影響力的差距明顯縮小。幼兒選擇同伴的標準越來越明確,喜歡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動,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飯等,而不喜歡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極的交往行為。中班幼兒的交往衝突明顯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顯。從不喜歡同伴的理由來看,中班幼兒的衝突性質發生了變化,往往與自尊相關,如幼兒不喜歡同伴批評自己,不喜歡被有意和當眾欺負,而不再像小班幼兒那樣,拒絕同伴是因為對方不滿足自己對物的需要,衝突的特點從“以物為中心”轉化為“以人為中心”。
(3)大班幼兒同伴關係的點
大班幼兒相對小班而言語能力,肢體語言發展得相對較好,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品質,很多事情他們已經可以分辨出是對還是錯了。此時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會模仿老師、家長或者其他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教育的影響和社會交往經驗的逐漸積累,兒童的合作逐漸發展,表現為合作認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合作行為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在合作認知方面,幼兒的認知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提高,其對合作本質特徵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和明確化。5—6歲是幼兒合作本質認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雖然總體而言兒童的合作隨年齡增長而增強,但它並不是以一種均勻的速度向前發展的。
總之,在整個兒童期,同伴之間相互交往作用的基本趨勢是從最初的簡單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漸發展到各種複雜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
3.青春期前與青春期對比的主要特點
的同伴交往中存在著性別疏離(sex segregation)現象——傾向於偏愛同性別同伴並和同性別同伴遊戲,而避開異性同伴。由於性別疏離的存在,男孩和女孩在各自同伴群體內可能形成了不同的交往方式,而這些不同的交往方式又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社會經驗,包括不同的行為模式和互動類型。
4.青少年時期的同伴接納童年期相比主要有以下特點
(1)傾訴對象的變化。 我國學者對 ’8000’’ 多名國小、中學和大學學生人際交往的調查研究表明,在總體上,學生的課餘時間、遊樂、傾訴和樂趣分享的對象均將同伴放在首選的位置。 從年齡特點來看,兒童在生活的各領域選擇同伴作為交往對象的比例都隨年齡增大而呈遞增勢,而對父母、老師的選擇則均呈遞減趨勢;
(2)同伴交往時間增多。 青少年與同伴共度的時間顯著增加。彼此的互動更為頻繁、複雜、持久。國外研究者曾作過一項實驗, 要求被試者在一周時間內以固定的時間間隔記錄自己的活動、情緒,發現中學生課下與同伴在一起的時間 (29%)大約是與其他成人共度時間 (13%)的兩倍多;
(3)交往範圍縮小和交往自主性增加。 此時的青少年正在逐漸克服童年期團伙交往的方式,交往範圍逐漸縮小,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兩個。 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朋友的選擇表現出更多的自主性,成人的監控逐漸減少,一般將有共同的志趣、追求、煩惱和類似的性格作為選擇朋友的標準。
(4)異性間交往的增多。 青少年個體間 “ 性別對立”逐漸減少,異性開始進入其交往圈子中。

友誼關係階段簡介

友誼關係是一種以個體為指向的雙向結構。 Selman將兒童友誼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零階段(3-7 歲),短暫的物質玩耍階段, 不涉及個人感情;
一階段( 4-9歲)單向幫助階段;
二階段 ( 6-12 歲)順境合作階段,雙向的、功利性階段;
三階段 ( 9-15 歲)親密的共享階段;
四階段 ( 12 歲開始)自主的、相互依賴的階段,是友誼發展的最高階段。
可見在不同的成長時期, 友誼的特徵和內容各不相同。
陳梅曾以我國小學生、國中生和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進行了一項調查。 問卷中的問題之一是: “ 你平時將自己內心想的事經常對誰講? ”並要求將所列對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順序,小學生對此的反應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國中生的反應則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 可見青少年對朋友的意義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感情的重心也開始漸漸地偏向於親密的朋友。再者,穩定性是這一時期友誼關係的另一特點。 在青少年中期,友誼更加強調彼此感情上的深層次依賴,因此朋友間的忠誠、尊重、保密、可信和理解等穩定性因素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另外,青少年間友誼的主題也發生了變化— —由童年期的 “ 遊戲”逐漸向 “ 傾訴”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