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根毛霉

多變根毛霉是毛霉科的一種真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變根毛霉
  • :真菌界
  • :毛霉
  • :毛霉
  • :根毛霉
編號
MYS-91-04
拉丁菌名
Pseudocercospora phrymae Y.L.Guo et X.J.Liu sp. nov.
中文菌名
定名人
Nomencla
Guo Yinglan and Liu XiJin
發表文章
一種引致人體原發生性皮膚毛霉病的非高溫根毛霉屬真菌
Article
Studies on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in China V.
作者
鄭儒永 陳桂清
Author
Guo Yinglan and Liu XiJin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 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石家 莊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皮膚科李成龍大夫 提供的一株人體皮膚病菌經我們研究鑑定為毛霉目 (Mucorales)毛霉科(Mocoraceae) 根毛霉屬 (Rhizomucor)的一個種, 並定名為多變根毛霉新種 (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 據李大夫介紹, 這株菌是從一名居住在江蘇農村到該醫院 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離的.這個病人沒有一般真菌 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 白血病等等. 她也沒 有患有其他毛霉病, 因此她的皮膚毛霉病原發性的而不是 繼發性的. 我們查閱文獻結果, 國內由根毛霉屬真菌引致 的毛霉病過去僅有過一次肺部感染的報導, 國外則有過較 多次數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體毛霉病, 主要為肺部疾病並 可引致繼發性的皮膚病, 尚未見有由根毛霉屬引起的原發 性皮膚毛霉病的報導. 無論國內, 外引起人體毛霉病的根 毛霉均為微小根毛霉 [Rhizomucor pusillus (Lindt) Schipper, 包括 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 等異名]一種. 因此, 本 病例為我國第二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體毛霉病及第一例由 根毛霉引起的人體皮膚毛霉病, 同時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 根毛霉屬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個種引起的人體毛霉 病, 很可能還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體原發性 皮膚毛霉病. 多變根毛霉與根毛霉屬內所有過去已報 道過的種都有顯著差異. 它是最適生長溫度為24-30'C, 最低 38'C, 其他種均為高溫真菌, 它們的最高生長溫度 可達 55'C 或更高. 形態方面, 多變根毛霉也與屬內其他 已知種明顯不同. 它的菌落高達 4-8mm 並呈鮮明的淺黃 色, 其他已知種菌落低矮, 除奈尼塔爾根毛霉 (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 外全部為深暗灰色, 奈尼塔爾根毛黴菌落色澤雖然較淺, 但為淺灰或灰黃色, 與多變根毛霉的鮮明黃色不同. 它的假根異常發達並可從 菌體的各個部位如菌絲, 匍匐絲, 孢子枝, 孢子囊, 囊軸 上長出, 其他已知種的假根一般都不發達且從未見有從孢 子枝, 孢子囊, 囊軸等處長出的描述. 它的孢子枝的分枝 常常長於主枝, 其他已知種則分枝長度一般不超過主枝. 它的囊軸形狀多變, 球形, 近球形, 扁球形, 卵形, 橢圓 形, 梨形等等, 兩邊對稱或不對稱, 縊縮或不縊縮, 縱向 深裂或不作縱向深裂, 其他已知種的囊軸形狀通常為倒卵 形至梨形的規則形狀. 它的囊領明顯, 其他已知種的囊領 均很不明顯至缺如. 它的孢囊孢子形狀和大小變化都較大 , 卵形, 橢圓形, 矩圓形, 近球形, 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種 不規則形狀, 長範圍2.5-16.5 micrometer, 其他已知種 除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奈尼塔爾根毛霉外, 它們的孢囊孢子 形狀僅限於卵形, 橢圓形, 近球形等較規則的形狀, 長度 範圍總是在 3-6 micrometer 範圍內, 奈尼塔爾根毛霉的 孢囊孢子形狀雖然多變, 但其長度亦在 3-6 micrometer 的範圍內. 此外, 多變根毛霉的孢子囊, 囊軸, 孢囊孢子 等各種構造均較大, 其他已知種則較小, 其中腫梗根毛霉 [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 雖亦較大, 但除此之外與多變根毛霉迥異. 多 變根毛霉未見有接合孢子, 將我們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 菌株與它分別配對時,或將我們的幾對別的屬的 (+)(-)測 試菌株與它分別配對時, 均未見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 應.
Abstract
Thirty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udocercospora from China are reported. Included are 2 new species (Pseudocercospora phrymae, Pseudocercospora sophorae),6 new combinations (Pseudocercospora fici, Pseudocercospora justiciae, Pseudocercospora osmanthicola, Pseudocercospora pittospori, 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6 new combinations (Pseudocercospora fici, Pseudocercospora justiciae, Pseudocercospora asmanthicola, Pseudocercospora pittospori,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 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and 5 new records for China.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s of the new species and new combinationsare given. The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HAMS.Pseudocercospora polygonorum, Pseudocercospora sophorae, Pseudocercospora xanthoxyli
關鍵字
根毛霉屬, 毛霉目, 真菌, 分類, 皮膚毛霉 病, 人體真菌病
Key
期刊
真菌系統(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年報) 4:45-57, 1991
Publication
MYCOSYSTEMA (Ann. Rep. of Syst. Mycol. Lichenol Lab.) (Chinese(English Abstract)/English), 4:pp.99-118, 1991
分享省市
江蘇省農村
Place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
採集地
這株菌 是從一名居住在江蘇農村的女病人的手上皮膚病部分離的
Environment
The fungi grown on the leaves of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with brown to dark brown colour rust spot, it collected from garden at Baiyun Mountain (Baiyunshan) Scenic Spot.
海撥高度
生態環境
寄主
人體表皮
Habitat
subtropical ocean monsoon climate garden
Host
on the leaves of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採集人
李成龍
Isolation Person
Liu Xijin and Ma Qiming
採集時間
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標本室, 北京 100080
Preservation Unit
Mycological Herbarium,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描述
等模式
Speciman No.
HMAS 59243
全文
Note
The fungi causes ill phytopathogen for Phrymae leptostachyae L. var. asiaticae Hara of family Phrymaceae.
備註
(1) 該菌是世 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屬真菌引起的皮膚毛霉病(2) 等模式標 本 HMAS 61092 保存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標本 室, 北京 1000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