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文字發展改革及研究

多元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文字發展改革及研究

各種語言和文字,不僅是人類進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其民族或使用範圍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所在民族存亡的重要標誌和進行相互交往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元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文字發展改革及研究
  • 外文名:Multiple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research
  • 背景:全球化
  • 所屬領域:語言套用研究領域
概述,研究背景,研究趨向,

概述

我們一方面迫切需要各種語言文字的逐步統一;而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對各種瀕危語言進行切實的搶救和保護;這就為我們進行語言文字的套用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研究背景

1)語言和語言文化的本質與屬性
由於語言在特定環境下學習和使用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聲音交流(如相互對話、演講朗誦、吶喊、歌唱等口頭方式),或藉助身勢表情(如啞語手勢、舞蹈動作、微笑問候等本體方法)、器具媒介(如燈語、旗語、無線電波信號等客體工具),向接受方發出的、能使對方理解,或意會其內容的直接表達方法和手段;它是在複製或模仿後,不能完全體現其原本環境、意圖和效果的;也是難以在歷史考古中具體見證,且在不斷變化中傳承的現象。因此,語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語言文化,是在其語言本身的基礎上,對其傳承學習、使用完善和規範發展的具體現象。它在具體形成和發展中,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將要所表述的事物,以簡單記事符號的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符號、標識和圖案等;另一種是將要表述的場景和事物,以簡單或複雜的圖案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繪圖、繪畫和雕塑等;還有一種是將所要表述的事物和內容,以儘可能完整的簡單符號和簡單圖案的形式,通過一定的介質物體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現代文字。正因為記事符號、記事圖案和記事文字,是在歷史考古中,能夠證實且記錄當時歷史及文化的可見傳承物證,所以這種語言文化現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在其自身完善和發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現象;而語言文化現象,是同所在民族使用人口、生存環境、交往範圍、技能水平,有著成正比例發展的趨勢。語言文化中文字的出現,又是所在民族走向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
五千年前漢字的出現,就標誌著生活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中華民族走向了文明並延續至今。
2)目前多元化語言文化現象的狀況
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歷史,因此各民族都把自己的語言,視做自己民族的標誌;通過民族語言的文化方式來傳承和發展;因此語言和語言文化現象,已經成為維護和平、民族平等、主權獨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先後出現過上萬種民族或部落語言,在各個部落或民族之間的生存與交往中,一些部落或民族在消失的同時,其語言及語言文化也隨之消失。目前全球尚有的7000多種語言中,其中有近2000種語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只有近200種文字能夠在計算機和網路上實現輸入和交流。由於各種原因,有過半數的語言,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成為瀕危語言,平均每兩周就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
我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61種語言、28種文字的多民族和多語種國家,目前已經有滿語、赫哲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等19種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瀕危語言或瀕絕語言。
在現代科技信息飛速發展、人類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的多元化的語言文化背景環境下,一方面促進了語言和文字的統一進程;而另一方面,又加速了五彩繽紛的弱小民族語言和文字的消亡進程,使民族文化逐步向單一方向發展,激起了弱小民族的不滿和反抗。
為了尊重各民族和所使用的語言,搶救和挖掘各民族語言的使用歷史和資料,聯合國根據教科文組織,1999年提議,通過了每年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活動”的決議,得到了各國語言和文字工作者的積極回響。
3)語言文字的保護和逐步統一帶給我們的挑戰
多元化的語言文化環境和現實,是我們所必需面對的;一方面,我們要發掘、完善和搶救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另一方面要在探索中,尋求未來統一語言的具體途徑和方案,並使自己的民族語言與其接軌。因為人類語言和文字逐步統一,是社會進步與科技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各種語言文字使用者,都要保護自己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語言,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種公用的民族語言的使用,會產生本民族對其它民族語言的抵抗。各民族為了傳承和發展自己所在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都會儘自己的所能,採用正常或非正常的保護措施。
眾所周知:將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做為國際通用語言,都是不會被其它民族所能接受的。在人類共同語方案沒有確立和公認之前,各民族語言和文字的保護及搶救,成為其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所以,一部分民族努力想使自己的民族語言稱霸世界,這就引發了各強國之間的語言競爭,其具體手段有可能上升到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進而損害到其他民族的根本利益,給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和發展完善所在民族的語言文字、擴大與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合作,發展自己民族的實力,成為當今社會的競爭焦點。
在任何民族語言,不可能替代國際通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要進行國際交流,就需要一種能為大家所接受的語言和文字來替代,而這種語言和文字,又必須是交流雙方所共同認可的第三方語言和文字。
在選擇對方可接受的第三方語言和文字的過程中,又加進了使用人口、範圍、經濟、文化、科技和民族情感、相互交往程度等方面的諸多因素。而第三方語言文字的使用,也是不斷變化的。如我國在建國初期,俄語成為我們一個重要的交往途徑之一,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美國英語、日語、法語、德語成了我國對外交流的重要語種,近年流行的的小語種,又成為我國直接對弱小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徑。
單一語種的交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各種國際事務的要求,而各種語言的翻譯成本又過高;因此,探索一種不損害各民族利益的無民族性的國際共同語,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和迫切願望。
語言文字改革工作
各種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是根據環境變化和時代不同,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時其文字為了適應語言的變化,也在隨之發生著與之相適應的變化。這就注定了語言和文字在套用中的逐步完善和改革過程。
1)民族語言文字在套用中的發展與完善
原始的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通過“會意”的形式,逐步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它與人所生存的環境及發音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繫;如乾旱寒冷的地區人群的發音器官,由於受環境的影響,他們的語言系統以簡單、明了、宏亮為主;而在熱帶雨林地區生存的人群,則以發音的細膩、豐富、多變為主。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把自己所要表達的事物向對方敘述清楚,達到對方充分理解的目的。
原始的文字,是在原始語言的基礎上,通過特定的介質和像形符號,把所要表達的事物記錄下來並留傳給後代,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其當時的意圖;雖然原始的像形文字,在使用和發展完善過程中,形成了記事符號、圖形符號和文字三個分支,但它至今都在為人們所使用著。
但經過多方面的考證:任何一種原始的文字,都是在“會意”在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書寫形式,通過“像形字”的形式發展起來的。如在歐洲的拉丁文、羅馬字等,其字母“A”是代表著富貴、權力、不可侵犯之意,其原意則是代表著“牛頭”,意味著有充足的食物之意;而字母“B”則是代表著有固定的住所之意等等;在漢字中,諸如“日”、“月”之類的像形字的喻意和演變,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在“象形”文字基礎上形成的原始文字,在使用和演變過程中,又加進了抽象、指事、指代、借代等成分,從而使民族語言的文字系統各具形態、更加完善,接近了與語言的一致性。
由於各種原始語言和文字的讀音與書寫形式的差異,語言學研究中,把各種讀音、寫法相近的語言歸納為“語系”,如印度歐羅巴語系、日爾曼語系、漢藏語系等。
派生文字,是在藉助原始文字或受原始文字啟發後,經過演變形成的語系分支。如在漢文基礎上產生的日文、朝鮮文等。
任何一種文字的發展和完善,都是在其語言發展完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的形成與發展成正比例關係;也就是說:文字系統越是完善的語言,它的語言系統就越豐富,反之這種語言就有逐步走向消亡的可能。因此,在語言基礎上對文字的改革,也就是對語言進行補充、適應、規範、完善的改革。只要其語言存在和被套用,其對應文字的改革就不會停止。
被文字記錄下來的語言,在經過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與原來讀音的音變或演變,這種音變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流傳後,又會產生轉音或轉意現象。這就是我們對古文字考古研究中,能夠理解和意會,但無法準確讀出原來發音的重要原因。如在對我國婁蘭文、西夏文的研究中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甚至在對比較接近的陶文、籀金文、大篆、甲古文研究中同樣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2) 民族語言文字在套用中的規範與探索
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字,在使用過程中,為了便於人們的交流和使用,都要進行補充、完善和規範。而在這個過程中,都要去除一些已經過時的、無用的說法和寫法,補充新生的事物和更確切的說法。這項工作是一個艱苦而長期的工作,特別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如果我們忽視了這項工作,大量的外來辭彙或文字,就會取代民族文字,從而削弱民族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
在繼承民族語言與文字的基礎上,消化吸收新事物和其它民族語言文字字詞的長處,進行探索與改革,給當代語言文字注入新的活力成分,是語言文字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民族語言文字的套用中,進行規範的工作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在日常交流中,部分地方人群對新生事物的多種說法和寫法的出現和流傳;二是由一定的專業組織和機構,對這些新生事物說法和寫法的篩選和統一規範。如我國對“阿里斯頓”的稱謂、功能經過探索篩選後到“電冰櫃”一詞的過渡過程,就說明了這一點。
3)多種語言文字在套用中的互通和互譯
多種語言文字的使用是目前人類社會的現實,但在日益頻繁的社會交往中,要和各種不同語言文字之間,進行交往的情況和場合越來越多;但一個人,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精通世界所有不同語言和文字的。
因此在目前的國際交往中,需要培養大量能夠精通本民族語言文字及另一民族語言的“雙語型”翻譯人員,或再通過翻譯與翻譯人員之間的互譯,進行間接的交流,才能達到相互溝通的最終目的。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語言的翻譯來介入,而且在各種國際性會議上,經常是各國的參會者戴著耳機聽會議的翻譯間接發言,才能理解原始發言人的講話內容。
語言之間的直接交流,需要熟悉所使用的語言或文字,才能暢所欲言。直接交流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形式;但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可能用各種語言或文字進行直接交流。
語言之間的間接交流,有了翻譯人員的介入,使交流者的原意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加之巨大的翻譯人員培養和資金、精力投入,把人們的交流帶入了困境。
為了解決人們在語言間交流的困惑,人們嚮往著:有一種能夠通用於各種語言和文字之間的有效途徑。在沒有得到正確答案之前,人們不可能為了等待而放棄進行國際交流;於是就在現有民族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選用一種語言文字,來代替國際通用語,但在實踐中卻遭到了部分民族的抵抗和反對,因而靠增加交流語種來維持正常的語言間交往活動。
為解決民族語言間的民族性問題,又有人提出了中立語言和人造語言文字的方案,但施行起來又困難重重。所以,目前國際間的交往形式,主要還停留在翻譯介入的間接翻譯與互譯交流形式上。

研究趨向

1)民族語言文字的搶救和保護
多元化的語言文字現實,需要搶救和保護瀕危和瀕絕語言,目的是搶救和尊重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各種遺產資料,為國際文化開發和共同語的創製,積累豐富的人類資源。
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形式,其實就是民族語言文化的具體體現和見證。語言文字的統一便於人們進行相互間的交流,但同時又可能成為民族文化和民放語言文字,由多元化向單一模式發展的起始點。
正在使用著的民族語言和文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對各個民族語言和文字的研究:一是挖掘以往的語言文字資料,吸收和改進其成分,以便於人們了解人類歷史文化和更好地使用;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探索與世界各民族語言交融的途徑;三是在尊重民族平等的基礎上,維護世界和平。
現代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更大範圍和多渠道的交流形式,加速了語言和文字的統一進程;一些落後及弱小的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面臨著逐步消亡的命運,迫切需要對它的文化和歷史進行搶救記載和挖掘整理。
各種語言和文字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合理性;這些豐富的資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與資源,對它的研究和挖掘,也就是對人類存在、進化和發展的研究。
沒有對民族語言和文字的基礎進行細緻的研究,國際共同語方案的共識、制定、推行和運用將無從談起。
目前,各個國家和民族,都站在自己的民族利益上,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在完善和改革的基礎上,研究和試圖著吸收更多的各方面合理成分,積極與世界接軌的行為,成為國際共同語共識形成的良好開端。
2)書同文音同文的研究和趨向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同記錄符號,記錄符號又是不同的書寫形式,而規範的書寫符號,又能反映出語言的基本讀音,因此在一定範圍內,書寫符號的統一和規範模式,就是“書同文”。
“書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種文字的書寫上均能得到體現的,它在本民族文字中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否則它的文字就難以流傳下來;對於未生活在該民族範圍的人來說,抽象符號則是不可思議和難以理解的,而像形符號能夠被人們所理解。關於這一點,在有文字記載的語言中都能得到體現;如原始象形文字的拉丁文、羅馬文、希伯萊文等的字母,而更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中國的方塊漢字,一個字則把其中的意思表達得非常完整清晰。但書同文是意會的,一個字母、單詞或文字,雖然意思是固定不變的,但讀音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音變或異變現象。因此書同文的概念側重的是文字的“型碼”符號系統。也就是說書同文是:知意不知音的符號系統。
音同文的形式,是在各種語言的讀音基礎上,創製的一種記錄語言原本發音的語言記錄符號系統,如國際音標、漢語拼音等系統,它注重的是讀音符號記錄,只要能標準地按其標註的音來讀,就能讀得原本的讀音;但音同文是“模音”的形式,不能使所讀的人,充分理解其發音的精確原本意思,只是模仿出其近似讀音。因此音同文的概念側重於文字的“音碼”系統。也就是說音同文是:知音不知意的符號系統。
對於“順序碼”(先後次序碼)、“疊加碼”(累加碼)、“陰陽碼”(變形分離碼)、“線條碼”(線條分位碼)等等的文字表現形式,由於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這裡就不再敘述了。
既然“書同文”能夠解決形碼的文字書寫規範問題,而“音同文”能夠解決音碼的讀音問題,那么我們能不能將二者合一來解決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問題呢?
從目前各種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是站在各自國家和民族語言文字的利益基礎上,進行小範圍償試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需要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因此在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的前提下,國際“書同文”和“音同文”的結合方案施行的條件不成熟,只有在具體民族語言文字範圍內的償試是可行的;其研究工作早已開始進行實驗。
民族語言文字“書同文”和“音同文”的研究,必將為國際“書同文”和“音同文”共同語方案共識的形成,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4) 國際共同語方案的實踐和探索
人類對於共同語方案的構想,在“聖經”上,早已有人們用一種語言能夠直接交流並建造“巴比塔”(通天塔)的記載。
傳說在700年前,就有人首先試圖創造一種人類共同使用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近三百年來,全世界先後出現過五百多種國際共同語方案,但大都由於達不到書同文、音同文的密切結合,加之沒有固定的使用人群而夭折了。只有世界語(ESPERANTO)、伊多語(IDO)和沃拉普克語(VOLAPUK)這三種人造的語言,至今還在試用和推廣著;其中以世界語(ESPERANTO)的流傳更為廣泛。
世界語(ESPERANTO),是由波蘭柴門霍夫博士於1887年,在吸收印歐語系、日爾曼語系多種語言基礎上,站在無民族歧視立場上,公布的一種人造語方案。其最大優點在於:採用的28個拉丁字母形式(5個元音、23個輔音、2個半元音)的讀音固定不變,單詞怎么寫就怎么讀,多音節單詞的重音永遠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實現了讀寫一致;辭彙類型除四十五個相關詞和幾十個介詞外,其它都由固定的詞綴和詞尾變換來表現,大大縮小了辭彙範圍並使其表達更加細膩;實現了“書同文、音同文”的理想規範要求。所以很快被人們所接受和償試使用。該語言及其活動已經得到聯合國及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目前該語言的使用者達一千二百餘萬人,已經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行各業國際交流與事務中,被語言學界譽為“通用的國際輔助語”。該語言自清朝未年傳入我國後,在蔡元培、錢玄同、魯迅、吳玉章、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胡愈之等的倡導與支持下,在新文化運動、新文字運動和漢語拼音方案的試行和制定中,為我國的漢字改革與國際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各省、市和大部分地、縣都有宣傳、推廣、運用世界語的學術團體與人員。
由於人造語是建立在反對民族霸權主義,實現無民族性直接交流的思想理論之上的國際共同語理想;所以它超越了國家、民族的勢力範圍思想基礎;脫離了本國家和本民族利益的根本現實,雖然它的方案具有非常強大的合理性,但它在具體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小範圍交往中,還是顯得不是更加直接;因而無民族性的國際人造語方案,在實踐過程中,由於人們還對國際書同文、音同文的大同思想意識,沒有達成共識,而受了到民族本位主義思想的冷遇。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密切,人們開始由國家民族主義思想逐步向國際主義思想過渡。
如果五千年前軒轅時期的“倉頡造字”傳說,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到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思想,形成了華夏民族的統一格局,不像歐洲一樣,沒有統一的規範,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再到五十多年前“漢語拼音方案”的公布,從根本上實現了漢語在國際交流、檢字、教學等方面的接軌,也使漢語在書同文的基礎上,向音同文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語言和文字的探索和改革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語言和文字的補充、修改和完善更是一項長期細緻的系統工程;國際共同語方案的推行和實施,是人類社會相互間進行直接交流的最終理想。在已經取得的各種語言文字成果的基礎上,實踐和探索更適合的民族“書同文、音同文”語言文字改革方案,向國際“書同文、音同文”語言文字邁進,是語言文字研究者的方向和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