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囊腫

外陰囊腫

外陰囊腫生長部位多見於大陰唇及會陰部,發生於外陰皮膚或黏膜表皮下深部組織內。囊腫為單發性,也可以是多發性。但常被誤診為皮脂腺囊腫,實際上外陰的皮脂腺囊腫很少見,而多數是表皮囊腫,其內容為角質蛋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陰囊腫
  • 外文名:epidermoid cyst of vulva
  • 別名:外陰表皮樣囊腫
  • 患病人群:中年女性
概述,病因,臨床症狀,發病機制,診斷,治療,預防,

概述

英文名epidermoid cyst of vulva
外陰囊腫生長部位多見於大陰唇及會陰部,發生於外陰皮膚或黏膜表皮下深部組織內。囊腫為單發性,也可以是多發性。但常被誤診為皮脂腺囊腫,實際上外陰的皮脂腺囊腫很少見,而多數是表皮囊腫,其內容為角質蛋白。
流行病學:外陰表皮樣囊腫是較多見的外陰部囊腫,多發生於中年以上婦女。
外陰囊腫是婦女外陰最常見的腫物,囊腫通常發生在陰道口的兩側。是由病原體侵入而引起炎症,國內發現本病的病原體多以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淋球菌為常見,此外尚有厭氧菌,其中以類桿菌為常見,因類桿菌是正常陰道內寄生菌,感染機會較多。其形成與陰道口兩側的一對腺體有關,這對腺體叫“前庭大腺”,它分泌出來的粘液能潤滑陰道口,便於夫婦同房。由於前庭大腺只有豆粒大,腺管細長,所以人們平時是摸不著的。如果該腺管出現炎症,管口阻塞,分泌物不能排出,就會形成瀦留性囊腫
值得提示的是不少患者確診為此病也不加以治療,這是極為錯誤的思想觀念,疏於治療還可能引起更多更為嚴重的後果。因此積極選擇正規的醫院徹底治療是恢復健康的關鍵。

病因

外陰囊腫的發生有以下幾種可能:
1.來自向表皮分化的外胚葉殘留組織。
2.毛囊皮脂腺導管的阻塞。
3.手術外傷引起,致小片表皮種植到真皮組織內,這種情況多見於曾有手術之處,如會陰切開縫合處,會陰修補處。

臨床症狀

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在會陰部皮內或皮下有直徑約1cm的圓形腫塊單發或多發,質地堅硬,微隆起於皮膚表面,但皮膚表面無孔,可隨皮膚移動。
併發症:合併感染。

發病機制

外陰囊腫是由表皮組成其囊壁包括表皮的棘細胞層、粒細胞層及角質細胞囊壁的外層也可見到上皮釘腳。囊內常見淺表層角化細胞聚集,切開囊壁,呈灰白色豆渣樣物其中充滿角質蛋白,排列成層如果為時較久,囊內壓力較大則鱗形上皮被壓為極薄一層扁平上皮。有時在囊壁臨近組織中見到有異物巨細胞反應,是由於角化破出所引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檢查可以做出診斷,脫落的角化物是診斷依據。
鑑別診斷:
1.外陰大陰唇疝 本病與腹股溝環相連,為可復性腫塊腹壓增大時腫塊可出現,經擠壓腫塊可消失為本病特點。
2.外陰中腎管囊腫 該囊腫多位於處女膜前庭的側前部位處一般較小,很少發生感染,多無症狀。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3.外陰皮脂腺囊腫 易發生於大陰唇由於皮脂腺管阻塞引起。囊腫與表皮粘連,質硬無明顯囊性感可擠出皮脂。
4.外陰皮樣囊腫 位於會陰部位的表皮內或皮下,質地較軟囊內含有皮脂或毛髮、軟骨、支氣管組織等。
5.外陰汗腺管囊腫 由於表皮毛囊角質栓塞而阻塞大汗腺管孔引起瀦留囊腫。一般無症狀生長緩慢,無需處理。
6.外陰黏液囊腫 位於陰道前庭部或小陰唇內側,由於陰道前庭小黏液腺導管阻塞引起囊內壁為高柱狀或立方形腺上皮細胞。
7.尿道旁腺囊腫 多位於陰道前庭部尿道口周圍,體積小。鏡下見囊腫壁覆蓋上皮常為移形上皮,壁內可見殘餘尿道旁腺腺體
8.外陰圓韌帶腹膜鞘狀突囊腫 位於外陰前側、大陰唇內面。囊腫來源於腹膜,囊內含清晰腹膜液體。

治療

一般在炎症感染後可有急性發作,可使用抗生素,或者引流治療。但是這種方法進行治療,很容易復發,所以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進行徹底的治療,如手術局部切除。
治療過程中和治療過後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經期衛生,行經期間勤換月經墊,勤清洗。
2、保持外陰清潔乾燥,不用熱水燙洗,不用肥皂擦洗。
3、忌亂用、濫用藥物,忌抓搔及局部摩擦。
4、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吃海鮮等極易引起過敏的藥物。
5、不穿緊身兜襠褲,內褲更須寬鬆、透氣,並以棉製品為宜。

預防

外陰囊腫是婦女外陰最常見的腫物,囊腫通常發生在陰道口的兩側。外陰囊腫的形成與陰道口兩側的一對腺體有關,這對腺體叫“前庭大腺”(或叫“巴氏腺”),在炎症發作的急性期,患處可出現紅、腫、熱、痛、擠壓腺管會有膿液排出;到了慢性期,腺管口阻塞,粘液逐漸瀦留便會形成囊腫,囊腫多為單側,一般不痛、不癢、皮膚不變色。
患者在炎症發作的急性期可注射抗菌素,如膿腫成熟、有波動感,可作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在慢性期,如膿腫像花生米或棗般大,且無症狀,可以不治療;如膿腫生長迅速,且時常疼痛,則應切開膿腫引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