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郭城(夏國統萬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北部,是十六國時期匈奴族建立的大夏國留下的一座都城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外郭城
  • 出土地點:統萬城
。因其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期、複雜的民族關係及其都城所在地特殊的地理環境,一直受到歷史、考古界的關注。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直被學術界懷疑是否存在的外郭城,已被考古發掘證實確實存在,同時發現了西城三門、護城壕等,其輪廓基本清晰。
外郭城為刀把形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統萬城的基本結構已經搞清楚,分為東城和西城,均為長方形,兩城中間共用牆隔開,其中西城是宮殿區,王公貴族在此居住,保存較好;而東城則為大臣、一般老百姓的居住地。東、西城四隅都有高於城垣的寬大的長方形或方形隅台。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統萬城是否存在外郭城存疑。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統萬城考古隊隊長邢福來介紹說,經過考古調查勘探,外郭城已經被找到,基本確認其呈現刀把形,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西北部凸出,城垣走向與東西城城垣基本平行。
外郭城現僅殘存東北城角墩台,從城垣連線看,城角均非直角。與東西城非同時建成一樣,外郭城恐也非一次建成,從殘存城垣看,東部城垣寬達8米,西部只有1米多。外郭城的發現使得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討論塵埃落定。
夯土城牆建在沙層上
邢福來說,經測量,自基礎以上,西南隅台現存高度為26.62米,底部長約35米、寬約26米。調查發現,城牆夯土基礎下為純淨的原始細沙,這就說明,統萬城建立在沙層上。建立在沙層上,而且是完全的夯土城牆,可以歷時1600餘年而存留20多米,這在國內都屬罕見,也可證實當時對於城牆修建的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
關於統萬城的監工殘忍刻薄,用錐子錐入牆內一寸就將築城的人殺死的記載一直未得到過證實。
多種防禦設施護衛城內安全
考古調查勘探發現,西城的防衛設施十分密集,有瓮城、護城壕等。考古勘探發現西城的三個瓮城,即西瓮城、南瓮城、北瓮城。考古工作者對西瓮城進行了發掘,其南北長38.5米、東西寬22米,瓮城內長30米、寬20.7米,深10米。
從發掘情況看,該瓮城至遲在隋代城門已坍塌,門洞以夯土塊封堵,瓮城內成為廢墟。西門發掘中宋代地層普遍有一層灰燼、木炭塊等,從而證明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下詔毀廢統萬城的記載不虛。
城外還有用夯土建成的護城壕,現存壕堤頂部低於城牆基礎表面3.7米。護城壕剖面呈鍋底狀,寬11.5米,其中壕溝寬7.1米、壕堤寬2.2米,現存深度2.2米,經鑽探壕溝底部夯土厚達0.8米。
據悉,對於統萬城的發掘還將繼續進行,考古工作者已經對整個城的結構了解清楚,還將從城門找到城內的主要道路,然後通過主要道路了解城市街道布局,再從街道布局推測了解城內主要建築的位置,從而對該城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護城壕內並不蓄水
考古人員經鑽探,發現西城城垣外南、西、北三面,東城北、東兩面都有護城壕。護城壕是在原始沙層上先挖好壕溝,然後用與城牆相同的土以平夯築成,內壁光滑,製作極為規整。已清理的護城壕北高南低,走向與城牆保持平行。
“圍繞東西城一周的護城壕可能就是一條幹溝,壕內並不蓄水。”邢福來告訴記者,他們經過觀察發現,可礪刀斧的夯土遇水即軟,現存城垣遭破壞最甚的就是下雨時牆體表面水留下的地方。另一方面,並不蓄水的護城壕,兩壁光滑,其實很難逾越,發掘時工作人員不藉助梯子等工具上下極為不便。
統治者多食羊肉
“統萬城作為大夏國都歷史短暫,只有區區15年。發掘出土的大多為唐、五代及宋代遺物。宋以後遺物極為少見,疑為大夏遺物的有各種建築材料。”邢福來拿出一件八稜柱型的石幢殘塊,惋惜地告訴記者,這件殘石幢出土於西門瓮城內唐代堆積層,當為唐或之前的遺物,可惜只存少量文字。記者看到上面“元年從西國來遷…涉流沙故來…”的字樣清晰可見。
“不管西國究竟在哪裡,我們覺得石幢所涉及的人物可能來自西域,沙漠當指今新疆一帶的沙漠。”邢福來說,從僅存的寥寥數語可以看到,石幢的主人於元年從西域來到統萬城。
統萬城曾遍布沼澤
眾所周知,統萬城遺址沉睡在毛烏素沙漠南緣,但邢福來卻認為,統萬城建立時這裡應該是一片遍布沼澤的草地。他介紹說,赫連勃勃曾經北游到達契吳(今統萬城一帶),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壯麗矣!”說明這裡生態環境的變化當在建城以後,可能隨著植被的破壞,風卷沙粒逐漸掩埋了統萬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