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是指發生在創傷後或手術後的感染,或需要外科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外科感染常分為非特異性感染和特異性感染,非特異性感染又稱化膿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常見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可表現為癤、癰、丹毒、急性闌尾炎、急性乳腺炎等。特異性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結核病、念珠菌感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科感染
  • 病因:病毒、真菌、細菌、原蟲等
  • 臨床特點:常發生創傷或手術後由微生物引起
  • 診斷:細菌培養、藥敏試驗來明確類型
  • 治療:治療原則是去除感染灶
病因,臨床特點,發生機制,診斷,治療,

病因

引起外科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有病毒、真菌、細菌、原蟲等。

臨床特點

1.外科感染常發生在創傷或手術以後,與體表皮膚和黏膜完整性的破壞緊密相關。
2.此種感染常由一種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且多為內源性條件致病菌。
3.多數不能自愈,也不能單純依賴藥物治癒,常需要外科處理,如引流、清創、切除,否則病情繼續發展,可危及生命。
4.除了發生於創傷或疾病的原發部位之外,感染還可以蔓延至其他組織或器官,如菌血症、膿毒血症、敗血症等。

發生機制

外科感染的發生髮展受到病原微生物、機體防禦力、環境和治療方式的影響。
1.病原微生物入侵及其致病性
細菌污染是感染髮生的前提,其有可能來源於外源性污染,如泥土、塵埃、致傷用具、其他人等;也可能來源於患者自身(內源性感染)。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致病性和毒力,毒力越強也越容易引起感染,感染的程度與細菌的數量也有關係。
2.機體防禦能力減弱
當機體防禦力良好時,小量入侵的細菌會被機體有效的清除,很少會發生感染。當機體發生創傷和手術後,機體發生感染的幾率增高,尤其是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創傷和手術。
3.環境及其他影響
潮濕的環境,炎熱的氣候,狹小的空間,污濁的空氣,都能促進化膿性感染的發生。在醫院,燒傷病房和重症監護室是感染的高發區。創傷患者早期外科處理不當、清創不及時或不徹底、異物未消除、死腔未消滅、引流不暢、術後護理不當、無菌技術不嚴、敷料更換不及時等都是化膿性感染的促發因素。

診斷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臨床表現也有區別,主要通過細菌培養、藥敏試驗來明確感染的類型。

治療

治療原則是去除感染灶,用藥基礎是抗菌藥物治療,輔以引流、清創或其他外科處理。急性感染症狀、體徵消失,體溫和白細胞計數正常3天,可以停用抗菌藥。如果感染只是得到基本控制,並未完全消除,可以考慮停用或少用廣譜類藥物,選用針對性強的窄譜類藥物,直到感染完全消除。全身性感染還需要全身營養支持,保護好主要臟器功能,在去除病因的同時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