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動機

動機從來源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在學校教育中,有多種多樣的外部條件,可以吸引、激勵、誘發學生,成為促進他們積極活動的動力源泉,如父母的鼓勵、教師的表揚、競爭的獎勵等等;同樣,也有各種各樣的外部條件,可以起到抑制、約束和限制不良行為表現的作用,如教師的批評、學校的處分、競爭的失敗等等。這種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環境(即誘因)激發而來的動機,稱為外在動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在動機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特點,速效性,短時性,較為被動,內化的前提和條件,理論基礎,

概念

外在動機:通過給予表揚、獎品、獎金、榮譽等,依然可能影響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敗的人投身於體育競賽之中。我們把這種外在因素激發的行為傾向稱為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往往與內在動機相對立而存在,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不僅僅是內在動機或者外在動機單純起作用,而是通過二者之間相互作用,在某些問題和時刻外在的激勵表現的作用效果更加強烈,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內在自主的動機占優勢。

特點

速效性

馬戲團里的馴獸師通過給動物提供可口的食物激發它們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的欲望;學校里的教師通過發給學生獎狀、小紅花、小獎品促進學習的積極性;工作單位的領導通過提供高薪和福利待遇而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的確,外在動機在激發理想行為、抑制不良行為方面是有效和成功的,因為人類有一種自然的先天傾向──趨利避害,也就是說,只要提供的外在刺激和誘因對個體來說是有利的,是他們所渴望的和需要的,就會激發人們的趨向行動;反之亦然。

短時性

不過,如果行為的原因僅僅和獲得獎賞、逃避懲罰聯繫在一起,那么這種行為只會在獎賞和懲罰的條件下出現,外在條件一旦消失,它所激發出來的行為也會“反彈”回原有的水平。甚至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先給出了獎賞後又撤走獎賞,會使最終的行為水平比沒有獎賞出現時的水平還低。

較為被動

在外在動機的激發下,容易出現一種較為功利主義的目的:學生為了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學習,此時,外在力量對其學習行為起著主要的控制力。學習活動不是出於學習知識本身的目的,或出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

內化的前提和條件

內在動機雖然相比外在動機更為持久和穩定,不過,客觀地說,個體與生俱來的興趣畢竟有限,大部分態度、價值觀和行為都是後天習得和培養的,是一種內化的過程(internalization)。動機也是一樣。對於那些缺乏內在興趣的行為來說,通常首先需要利用外部刺激給予強化,而後逐漸培養個體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和對行為的控制力,最終通過內部力量操縱行為,完成動機的內化過程。在這裡,外部力量可以說是這一過程的前提條件。
瑞安和德西指出,動機實際上是一個從外部控制(extrinsically controlled)到自我決定(self-determined)的連續體。連續體的一個極端是完全外控的行為(如為了逃避懲罰而採取的行為),另一個極端則是受到內部激勵的行為(如能夠帶來快樂的活動)。處於連續體中間部分的行為,最初需要通過外部誘因激發而來,不過在行為過程中個體逐漸體驗到自我決定和自我調節(self-regulated)的快樂,從而產生了自我滿足感。換句話說,個體在以後過程中之所以繼續實施這些行為,是因為在活動中感受到了自我的價值和活動的意義(Connell,1991, Deci & Ryan, 1985)。

理論基礎

外在動機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與上一章內在動機理論家們關心的內容不同,他們更強調外部刺激與情境對行為的牽引作用。行為主義理論家強調人類的行為是在後天環境中通過條件反射的方式建立的,而動機則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在人類行為的習得過程中,強化(reinforcement)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與學習者的反應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並通過不斷重複而使二者的聯繫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從而達到我們所說的“學會了”的地步。
外在動機理論基礎外在動機理論基礎
這一學派的研究者認為,任何條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為的學習都是為了獲得強化物、得到報償,以滿足個體的內心需要。在學習活動中也是如此。學生之所以進行學習,是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得到獎賞、讚揚、優秀的成績,等等。我們通過獎勵、等級評定這些外部強化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之所以迴避課堂中的不良行為,是因為不良行為會受到批評、指責、處分、孤立。我們通過懲罰、忽視這些外部手段來減少不良行為表現。一句話,人類總是趨利避害的。行為主義正是基於這一點來激發行為動機、塑造人類行為。在外在動機的理論學說中,要數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以及後來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最為經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