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草(中藥)

夏至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夏至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a(Steph.) Ik.-Gal.的全草。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湖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養血活血,清熱利濕之功效。用於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夏至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夏至草屬
  • :夏至草
  • 採集時間:夏至前盛花期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9-12g;或熬膏
  • 毒性:小毒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炮製方法,二、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夏枯草、白花夏枯草、白花益母、燈籠棵、風輪草、小益母草、假茺蔚、假益母草、風車草。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養血活血,清熱利濕。

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產後瘀滯腹痛,血虛頭昏,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瘡癰,凍瘡,牙痛,皮疹瘙癢。

相關配伍

1、治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夏至草15g,川劉寄奴15g,金絲梅15g,香通15g。水煎服。
2、治水腫,小便不利:夏至草30g,馬鞭草30g。水煎濃汁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或熬膏。

使用注意

外障可用,內障不可用。孕婦慎用。

炮製

一、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噴灑清水,稍潤,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二、採集加工

夏至前盛花期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披散於地面或上升,具圓錐形的主根。莖高15-35cm,四棱形,具溝槽,帶紫紅色,密被微柔毛,常在基部分枝。葉輪廓為圓形,長寬1.5-2cm,先端圓形,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有圓齒或長圓形犬齒,有時葉片為卵圓形,3淺裂或深裂,裂片無齒或有稀疏圓齒,通常基部越冬葉遠較寬大,葉片兩面均綠色,上面疏生微柔毛,下面沿脈上被長柔毛,餘部具腺點,邊緣具纖毛,脈掌狀,3-5出;葉柄長,基生葉的長2-3cm,上部葉的較短,通常在1cm左右,扁平,上面微具溝槽。輪傘花序疏花,徑約1cm,在枝條上部者較密集,在下部者較疏鬆;小苞片長約4mm,稍短於萼筒,彎曲,刺狀,密被微柔毛。花萼管狀鐘形,長約4mm,外密被微柔毛,內面無毛,脈5,凸出,齒5,不等大,長1-1.5mm,三角形,先端刺尖,邊緣有細纖毛,在果時明顯展開,且2齒稍大。花冠白色,稀粉紅色,稍伸出於萼筒,長約7mm,外面被綿狀長柔毛,內面被微柔毛,在花絲基部有短柔毛;冠筒長約5mm,徑約1.5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比下唇長,長圓形,全緣,下唇斜展,3淺裂,中裂片扁圓形,2側裂片橢圓形。雄蕊4,著生於冠筒中部稍下,不伸出,後對較短;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先端2淺裂。花盤平頂。小堅果長卵形,長約1.5mm,褐色,有鱗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的水邊、路旁曠地上。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湖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莖呈類方柱形,有分枝,長12-30cm,被倒生細毛。葉對生,黃綠色至暗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掌狀3全裂,裂片具鈍齒或小裂,兩面密被細毛;葉柄長。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鐘形,萼齒5,齒端有尖刺;花冠鐘狀,類白色。小堅果褐色,長卵形。質脆。氣微,味微苦。

二、飲片性狀

莖、葉、花、果混合的段狀。莖方形,表面黃綠色或棕紫色被有細毛,斷面中空。葉皺縮多破碎,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密生細毛。花腋生,排成輪狀花冠白色。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褐色。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本品醇提取物對失血性休克障礙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活血,調經。治貧血性頭暈,半身不遂,月經不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