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寅(近代雲南散文家)

夏正寅(近代雲南散文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夏正寅(1926--1839),雲南哀牢山區南華縣人,出身農民家庭。清朝貢生。近代散文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正寅
  • 出生日期:1839
  • 逝世日期:1926
  • 身份:近代散文家
  • 性別:男
近代散文家,《哀牢夷雄列傳》原序,

近代散文家

夏正寅出身農民家庭。清朝貢生。與當地族人民有深交世誼。鹹豐六年(1856),在夏家25里外,太平軍王泰階(四川峨眉漢族)、李學東(四川峨邊族)發動貧苦民李文學率眾5000多人起義,號稱“夷家兵馬大元帥”。不久,夏正寅即被王泰階薦入帥府,擔任秘書一類職務。
這次起義提出了“鏟盡滿清贓官,殺絕漢家莊主”的口號,團結各族人民進行鬥爭。起義曾擴大到10個縣,堅持20年失敗後,夏正寅感到自己“既不能起夷庶於水火,復無力脫李帥於刀芒。公義不及,私情未盡”(《哀牢夷雄列傳》自序,下同),遂以餘年,秘密從事這次革命歷史的撰述。他的寫作立場、目的非常明確:“遊俠貨殖,世之所輕,史遷傳之;蓋遊俠貨殖之行,於生民有義有利也。哀牢諸夷雄,為民除暴謀利,不為世所知,曷可不志哉?”在寫作過程中,鄰居翁常常夜聚夏家,“清茶淡酒,圍爐而談。每至深夜不散”,往往談得“相對飲泣”,為夏正寅提供許多重要資料,他終於完成了一部充滿血淚的《哀牢夷雄列傳》。
《哀牢夷雄列傳》是一部族人民起義英雄的傳記。在書中,著者使用乾支紀年而不用清代紀元,並且稱清統治者為“賊”。全書有14篇傳,其中12篇族起義英雄傳,一篇漢族英雄傳,僅一篇反面人物傳;另有作者自撰的序跋各一篇,並附文宗譜 5篇。今所傳本已殘缺不全,但目錄、自序和幾個首要人物傳均存。
《哀牢夷雄列傳》殘稿已經全部在《近代史資料》1957年第 2期上發表。語言淺近簡潔,生動自然。人物形象也較鮮明:他們具有貧苦出身的英雄人物的傳奇色彩,可貴的革命品質,較高的革命策略。民族團結思想也表現得相當突出,比較生動地表現了中國近代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起義英雄的成長,反映了歷史真實。

《哀牢夷雄列傳》原序

滿庭失紀,洪楊揭竿。吾滇漢、回、夷雜處,漢眾回寡,回黎迭遭殺戮,漢主夷奴,夷庶歷盡欺凌。杜帥乃起義於金雞(1),回黎歸附;李帥遂舉旗哀牢(2),夷眾響從。益由楊榮(3)之輩,賣主求榮;劉李(4)之徒,趨炎附勢;致杜帥氣儘自刎蒼洱(5),李帥力竭就義於蒙(6)樂,良可痛也1
余在襁褓無乳,乳母哺之;幼疴幾絕,義父愈之;乳母義父,皆夷屬也。王參軍泰階、李上將軍學東、杞付參軍都督紹興,旨家君之摯友;餘年弱冠,因王參軍之薦,受李帥之知遇,入帥府為吏;李帥亦夷屬也,余身受夷恩深矣。顧亭林有言曰: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餘一介儒士,既不能起夷庶於水火,復無力脫李帥於刀芒。公義不及,私情末盡,不揣愚陋,敢傳夷雄十四人,以銘不忘。
遊俠貨殖,世之所輕,史遷傳之;益遊俠貨殖之行,子生民有義有利也。哀牢諸夷雄,為民除暴謀利,不為世所知,曷可不志哉?
諸傳中,劉柄賢非夷,然其導致李帥敗亡,遂志之。李學東非滇夷.然其生平盡瘁於哀牢夷(7)(,故志之。王泰階非夷又非滇人,惟其乃李帥之策士,宜志之。
余與鄰夷友善,夷翁夜無事,輒聚余舍,淡茶清酒,圍爐而談,每至深夜不散。夷翁每道及李帥、王參軍、李上將軍之事,莫不相對飲泣;余之所傳,亦多夷翁之所述也。
夷有宗譜,別婚姻之界,明繼承之制,今鮮存焉,日久將絕。所傳諸雄,亦鮮有宗譜,只搜致張興癸、杞彩順、杞紹興、魯得盛、阿里白五篇,謹附諸篇未,以明夷氏之禮制。余因夷巫之助,記音錄名,志於傳中,後之諳夷文辨夷音者,可察焉。
歲在光緒甲申(10年,1884年)南山(8)夏正寅序於彌高村廬合
注釋:
(1)金雞,為雲南西部保山縣一回漢雜居村,杜文秀出生於此;1856年,保山回(河蟹)民在這裡起義。
(2)哀牢,指雲南西南部之哀牢山脈,非史稱“哀牢夷”之哀牢山。史稱之哀牢山乃屬怒江山脈之一小山,廣袤三十餘華里,在今保山縣城北二十五里。
(3)楊榮,杜文秀所屬大將之一,職銜為大司衡,清軍圍困大理城,臨危投敵。
(4)劉、李,即李文學部下付參軍劉柄賢和侍衛將軍李明學,均臨危叛變投敵。
(5)蒼洱,即大理之蒼山和洱海,習慣以蒼洱稱大理。
(6)蒙樂,即哀牢山脈之西的蒙樂山脈,李文學為清軍戮於哀牢山上段西南之一小山崗烏龜山,這小山與蒙樂山僅一河(把江上游中川河)之隔,相距三里許,曾被誤為蒙樂山,實為哀牢山,夏氏亦為習稱所誤。
(7)哀牢“夷”指哀牢山脈區域的彝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非指史稱“哀牢夷”。
(8)南山,哀牢山上段巍山、彌渡、南華、楚雄四縣屬地區,統稱之為南山,因皆在其縣治之南。夏正寅為哀牢山南華縣屬區域人,故署南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