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見訪

《夏日李公見訪》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描寫的是貧居狀況和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是杜甫寫景中的佳作。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夏日李公見訪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夏日李公見訪
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游
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
旁舍頗淳樸,所須亦易求。
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否?
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
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
巢多眾鳥喧,葉密鳴蟬稠
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水花晚色淨,庶足充淹留
預恐樽中盡,更起為君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李公:李炎,時為太子家令。
⑵遠林:即遠郊的林子。薄:稀少,稀薄,指遠林暑氣稀薄,可以避暑。
⑶過:拜訪,探問。
⑷村塢(wù):村莊。村外築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塢”。
⑸僻近:靠近。
⑹濁醪(láo):濁酒。
⑺喧(xuān):聲音雜亂。
⑻稠:眾多。
⑼此物:指蟬。聒(guō):吵鬧。
⑽水花:蓮花。
⑾淹留:長期逗留。
⑿樽(zūn):酒杯。

白話譯文

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間暑氣輕微,於是公子前來與我交遊。貧寒的居室像農家房舍,僻靜地靠近在城南樓。我的鄰居十分淳樸,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們求助。隔著牆壁呼喚西鄰:“請問你家有沒有酒?”鄰居從牆頭遞過一壇濁酒,於是開席,俯身暢飲不休。清風從左右吹進屋裡,客人驚訝不已以為到了初秋。抱歉的是檐下鳥兒太多爭鬥不止,院中林葉太密蟬鳴太稠。這繁雜的吵噪聲一定使您苦惱,唉,誰說我的茅屋寂爽清幽?幸而池中的蓮花晚來清麗,希望憑著這點景致足以把您挽留。唯恐壇中酒盡您還不能盡興,請允許我起身另為您尋求。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夏,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一日有人李炎來訪便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寫景中的佳作。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更為驚奇的是此詩部分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此詩描寫的是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
“遠林”與下文“僻近”相互呼應,說明此處離鬧市甚遠,幽遠深靜。並點明李公來游的原因是為了貪涼。此處雖是貧居,但“淳樸”,有“濁醪”,有美景,有樂音,杜甫極力邀請客人留下飲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否。”這裡寫的比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知此處有酒,實有“故弄玄虛”之感。下句“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酒從牆頭過,展席暢飲美酒,與上句結合,也展現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前句很有意思。一來顯得是貧居,牆低,故酒可以打牆頭遞過來;二來也顯得鄰家的淳樸,為了顧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讓貴客知道酒是借來的,所以不打從大門而打從牆頭偷偷地送過來。杜甫之憎富人,愛窮人,是有他的生活體驗作基礎的。
杜詩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特點,而“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而真正讓我們驚得恰恰是“驚”字,秋好像人一樣知道了客人的意願,颳起了習習清風,可謂頓挫到了極致。下兩句用對偶句描寫了林間鳥兒斗架、蟬鳴,為下句鋪墊。“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這兩句是說:我不禁“苦惱”的埋怨道這些東西吵鬧,誰說我的草廬幽靜呢?杜甫此時的苦惱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苦惱”,而是假意的苦惱,這中“苦惱”正是作者得意之處。最後四句是說:因為村野僻遠,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拿來款待客人,只好將此問美好的景色充作留客之物。西家的酒,也許沒有了,不能不更想個辦法,總之委屈不了你。從這裡也顯示了杜甫的淳樸、豪爽。

名家評價

黃徹鞏溪詩話》:杜詩有用一字凡數十處不易者,如“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衝”,其餘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
鐘惺《唐詩歸》:如見。
王嗣奭杜臆》:“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正存若反,肖是妙語。
邢昉《唐風定》:氣雄力厚,篇篇有之,正以此種風韻為美。
黃周星《唐詩快》:真朴語,人不能到。
何焯義門讀書記》:幽也。頂“遠林”,以下六句從“遠林長流”四字更轉一層。自作客、主,極文之變。
仇兆鰲杜詩詳註》:申涵光曰:“隔屋喚西家”、“牆頭過濁醪”,畫出村家情事宛然,語不嫌質。“清風左右至”,方喜涼氣披襟;忽而鳥斗、蟬鳴,又覺繁聲聒耳;及看水花晚色,則喧不礙靜,幽意仍存。即見前景物,寫得曲折生動如斯,知善布置者,隨處皆詩料也。
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似擬陶,非杜老本色。當時此種,惟王右丞、儲太祝輩擅長。
楊倫杜詩鏡銓》:景真語曠,絕似淵明。“巢多”六句,總見所居幽靜,卻以一反一正出之,便作恆筆。村居真率,光景如畫。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