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履江

夏履江源於浙江省紹興縣湖塘街道涼帽尖,由東江和西江匯流成夏履江,自南向北流經夏履鎮全境,至楊汛橋鎮前童通連西小江,後入浙東運河。全長32.5公里,流域面積148.5平方公里。

夏履江流域為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群山延綿起伏,北面連岫復陸成其畈,森林覆蓋率83.1%。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常年降雨量1324.5毫米,年平均氣溫15.8°C,無霜期230天左右,有寒潮、颱風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夏履江
  • 地理位置:源於浙江省紹興縣湖塘街道涼帽尖
  • 全長:32.5公里
  • 流域面積:148.5平方公里
流域經濟,水利建設,文明遺蹟,旅遊指導,

流域經濟

夏履江流域古謂“蘆頭灘”,常遭海浸,古越先民“隨陵而居,獨以鳥田”。幾千年來,世代從事農林工副業。據考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先民已在陶官山等地燒窯制瓷,歷經三國兩晉,綿亘近400年。宋朝,會稽竹紙聞名全國,時境內南部各村生產竹紙,明、清及民國初期異常紅火,直到1986年才停產。明代煅燒之石灰已為修建“三江閘”的重要建材。依山靠山是歷代夏履人的謀生之道,砍柴賣薪、燒制木炭、種果植竹、栽桑養蠶、採藥制茶、竹木加工等以副補農。有的副業傳承至今。
安居樂業安居樂業
改革開放後,土地、山林承包到戶,停墾復林。1999年後,調整農業結構,在發展竹林、果木、茶葉等經濟林的基礎上,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先後培育發展竹筍、藥材、茶葉、香榧、竹製品加工等效益農業基地。2003年,以發展生態農業為方向,成立“紹興縣夏履生態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2005年發展成為夏履生態農莊),啟動建設以雙葉村為中心的“萬畝筍用林觀光旅遊示範區”。2004年,為重振昔日“夏履楊梅”之美名,著手開發“越王崢千畝楊梅基地”。夏履鎮生態農業初具規模。
清澈源頭清澈源頭
夏履工業以輕紡業為主,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1971年首辦夏履公社農機廠,1979年創辦第一家紡織企業——夏履公社絲織廠。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夏履紡織業迅猛發展。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集服裝、針織、化纖、印染、繡花、電子、建築建材及房地產開發等多業並舉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 “三外”(外貿、外資、外經)經濟發展較快。1991年成為浙江省5個出口創匯億元鄉之一,後連年攀升。我國加入WTO後,為了接軌國際,夏履鎮加強工業性技改投入,致力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隨著鄉鎮工業的崛起,夏履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外來農民工的大量湧入,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催生了上千名以經營紡織品為主的經商者,遍及全國,走向世界。各項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健全。電腦、汽車開始進入平常百姓家。

水利建設

據《吳越春秋》載,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夏履江邊。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
青山綠水青山綠水
自大禹治水始,夏履江人治理山水從未間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芝塘湖水利工程和鄭家閘。明天順二年(1458),築成埠頭至鄭家閘之界塘。建國後,全面興修水利,整治東、西兩江,修築閘塘堰壩,疏浚河道溪流,建造山塘水庫,使農田旱澇保豐收,提高了抗洪防災能力。現在,兩岸人民實現了與夏履江生態共存,安居樂業。

文明遺蹟

寨口橋位於今夏履鎮蓮增村的蓮花崗與紫岩山之間,處交通要道。清嘉慶《山陰縣誌》中有載此橋,重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0米,寬2.6米,橋高10米,橋孔高7米,直徑15.4米。石級橋面,兩旁石欄石柱,柱頭雕成石獅16隻(現僅存4隻)。橋由90 塊長條石橫向並列砌築而成,此造橋技法在目前已知的紹興古橋中僅此一例。寨口橋是橋樑研究的活化石,在中國石拱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橋被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橋千年古橋
車水嶺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車水嶺北坡。時代為東漢。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罍、罐、壺等。胎色淺灰,釉色青黃,亦有呈黃褐色者。瓷罍器表拍印菱格填線,窗欞紋等。窯具為筒形墊座。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陶官山青瓷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陶官山東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為多,壺、罐、盆、缽次之。胎質細膩,呈灰白或灰色,外施青釉,亦有青中泛黃者。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壺、罐系面飾箭羽紋。窯具有筒形和缽形墊座、盂形鋸齒口及三足支釘間隔具。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窯灶頭青瓷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西窯灶頭山南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盤口壺、碗、洗等。器物紋飾僅見弦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或青中泛黃。窯具分三足支釘及鋸齒口盂形兩種。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越王崢位於今夏履鎮北塢、墅塢西邊。又名越王寨、越王山、棲山。《嘉慶山陰縣誌》載:越王山即越王崢。“句踐棲兵於此,又名棲山。上有走馬岡、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故址。”宋時建有深遠寺,塑有越王、歐兜祖師、夏仙師等像,早廢。80年代重修。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墅塢庵位於今夏履鎮墅塢岙南麓。明屠隆《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有天王殿、三門殿和大雄寶殿等,香火不斷。現墅塢庵已成為紹興縣夏履生態農莊開發項目的一部分,傳媒和遊客慕名而來,美譽遠揚。有放生池、老虎夾和磨刀場等遺蹟。早年被公布為紹興縣佛教保護場所。
夏履橋舊址位於今夏履鎮夏履橋村東江邊。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此橋於1991年被拆。
明因寺建於初唐,現在已毀。
宣橋、萬安橋建於明清時期,尚存。
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1970年,出土於今夏履鎮墅塢岙。青銅器,東漢時期,二級文物。現藏於紹興博物館。直徑17.80厘米,厚0.50厘米,鈕徑3.50厘米。圓錐形鈕。內區以四乳釘間隔成四區,分別飾龍、虎、辟邪、羽人騎馬。外區飾櫛齒紋及蟠螭紋。近似三角緣。

旅遊指導

夏履鎮被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不僅自然環境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是不可多得的旅遊佳地。
自駕游:自杭金衢高速楊汛橋出口,過鳳凰山隧道,右轉錢茅公路至夏履鎮。自104國道轉錢茅公路至夏履鎮。公車:紹興611路或柯橋612至夏履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