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妝

壽陽妝

壽陽妝,是指古代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也稱梅花妝,額妝,額黃之妝,花鈿妝或佛妝。是女子妝飾中非常重要一部份,每個時代的額妝都有其相應的時代特點,並且妝飾的改變,與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發展悉悉相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陽妝
  • 含義: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
  • 也稱:梅花妝
  • 拼音:shòu yáng zhuāng
簡介,由來,典源,釋義,同源典故,示例,

簡介

拼音:shòu yáng zhuāng 解釋:指南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後喻女子華美妝飾,或喻梅花。
壽陽妝

由來

相傳,據北宋初年所編撰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來。於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其式,在額上畫一圓點,或多瓣梅花狀,唐時很流行。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於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故也稱“梅花妝”。這種裝扮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
花鈿、額黃花鈿、額黃
壽陽妝也稱“額黃之妝”,我國古代婦女額部塗黃的風習,大約同花鈿一樣,起源於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與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有關,當時全國大興寺院,塑佛身、開石窟蔚然成風。婦女們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也將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額黃的風習。
南朝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記載:“張芸叟《使遼錄》云:‘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予按:後周宣帝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禁天下婦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黃面墨妝,以是知虜妝尚黃久矣。”看起來這種美容方法起源於胡婦,就是古代的洋美眉,在漢人中傳播算是一種引進的文化,猶如當代引進染髮、紋眉、拉雙眼皮的辦法一樣,是洋為中用。
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

典源

《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269~
《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事類賦注》卷二十六《宋書》曰:「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華,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後有梅花妝,後人多效之。」

釋義

南朝宋武帝壽陽公主 曾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後有梅花妝。婦女多效之,在額心描梅為飾。亦稱“壽陽妝

同源典故

公主花 含章 含章宮下妝 吹到眉心 壽陽公主面 壽陽妝 壽陽宮額 壽陽梅妝 壽陽眉 壽陽纖巧 妝光梅影 妝梅 妝額 宮妝 宮額 梅妝 梅額 額妝 額花 飄到梅心

示例

楊維楨 《香奩八詠·黛眉顰色》:“索畫未成 京兆 譜,欲啼先學 壽陽 妝。”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待明朝,端整壽陽粧,眉梢暈。”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之二:“侵夜可能爭桂魄,忍寒應欲試梅妝。”
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前蜀 牛嶠《紅薔薇》詩:“若綴 壽陽公主 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謝肇浙 《五雜俎·事部四》:“ 東坡 有小妹,善詞賦,敏慧多辯,其額廣而如凸。 坡 嘗戲之曰:‘蓮步未離香閣外,梅妝先露畫屏前。’”
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
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