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香草

壽州香草

壽州香草 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壽州等地,常生長在石灰岩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歷史傳說,

形態特徵

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高一米左右,葉對生,花柄長,形似芝麻秸。頭年農曆九月下種,第二年四月收割,滿城飄香。端午佳節,家家戶戶用乾香草縫製香荷包,以驅蟲避汗氣。每年五月,湖北、上海、河南等地客商都前來採購。
因此香草性味特異,如遇陰雨,其香益濃。遠離壽地則愈遠愈香,故又有“離鄉草”之稱。

生長環境

香草只有在壽縣城內報恩寺東邊的一片地上生長,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種植,雖也長枝葉,但無香味,枝莖也由空心變實。故名曰:壽州香草。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壽州等地。

歷史傳說

其一是鄉愁忠魂說:這是一則淒涼的故國輓歌。楚國從長江漢水再到淮河岸邊,在郢都壽春過完了最後的十八年。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傾國而來,楚將項燕率60萬大軍迎戰,雙方在平輿爆發了先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楚敗。秦軍奪取淮河兩岸的大部分地區,攻撥壽春,殺楚將項燕,俘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壽春都城,萬千宮殿,化為烏有,唯有一枝香草在風中不屈不折地搖曳。楚國將士,流血犧牲,忠魂所凝,化為香草。亡國的背井離鄉的楚人,不會忘記長眠故土的將士。他們攜帶的故國的香草去流浪,離開家鄉愈遠,其香益濃也,愈能勾起他們的鄉愁,而且每逢陰雨,其味越香,因為離鄉後的思鄉之故,“離香(鄉)草”因此得名。
其二是戰馬助駕說:“趙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在壽州大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本地流傳甚廣的“芋頭的故事”、“大救駕故事”等皆衍生於此。現在,又將一枝小小的壽州香草與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扯上了關係。傳說壽州香草的發現,是在五代十國末期,後周大將趙匡胤率軍攻打南唐壽州時,他的戰馬掙脫韁繩,徑直跑到東禪寺(即今報恩寺)東邊的一塊草地吃草,打不走,牽不離。趙匡胤聞知後,便來實地察看,摘了一枝野草嗅嗅,連聲說道:“是香草,是香草”。吃了香草的戰馬,猶如神助,鐵蹄征伐,所向披靡。壽州香草以此得名,成為名揚千里的壽州特產。
其三是佛法開示說:傳說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受皇帝敕令來到壽州報恩寺傳授佛法。一天晚上,忽然聞到寺廟外有一陣陣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玄奘自知佛法已顯,立即和住持僧面北跪拜。次日清晨來到寺廟後院一看,青草一片,白花朵朵,幽幽奇香,散發開來。這個傳說有著濃郁宗教意味,一方面說明壽州香草氣是受了佛法的開示和香火的薰陶。另一方面,道出壽州香草有一種認土歸宗的執拗勁,也進一步表明它的稀缺和珍貴。無論哪個朝代,也無論疆域多么廣大,它只認城內報恩寺周邊的一小塊地兒。
壽州香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