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禪寺

壽寧禪寺

壽寧禪寺,為宋時道遠禪師的道場。

始建於宋朝,原名通濟庵。原址在湖北省應城市城北七星橋附近,屢遭洪水泛濫,沖毀於明朝萬曆年間,遷至城北倒口地改名壽寧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移建於城東門外,寺廟自宋到清十分興旺,寺內僅花園占地數千平方丈,殿堂、樓閣一千多間,僧侶千人。每年香客數以萬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寧禪寺
  • 始建朝代:宋朝
  • 原名:通濟庵
  • 原址:在湖北省應城市城北七星橋附近
歷史,主要殿宇,

歷史

壽寧禪寺始建於宋朝,原名通濟庵,為宋時道遠禪師的道場。原址在湖北省應城市城北七星橋附近,屢遭洪水泛濫,沖毀於明朝萬曆年間,遷至城北倒口地改名壽寧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移建於城東門外,寺廟自宋到清十分興旺,寺內僅花園占地數千平方丈,殿堂、樓閣一千多間,僧侶千人。每年香客數以萬計。
一九三二年八月,原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次長蔣作賓先生(應城籍)和國民政府湖北省財政廳長李子寬先生(應城籍),分別從浙江、西藏引入佛經一百八十六箱,和大藏經一部,藏於“壽寧禪寺”。一九三五年,經當時省佛協批准,“壽寧禪寺”具有“傳旗受戒”之資格。
一九三八年,應城淪陷,日寇踐踏“壽寧禪寺”,僧眾星散,藏經本遭污損,幸得當時曾在壽寧禪寺修持的“白聖上人”將未損部分藏經虔誠整理,將整好的部分藏經運往台灣。
一九九五年,經應城市市政府批准,在離城區四公里的燒香台修復“壽寧禪寺”,感十方信眾,廣結善緣,佛教事業漸漸振興!

  

主要殿宇

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慎重其事,於一九九八年秋欣然揮毫,題名:“壽寧禪寺”。幾年來,在省市有關領導的支持下,特邀專家對“壽寧禪寺” 考察論證,精心設計,按叢林格局統籌規劃,擬建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禪堂、法堂、羅漢堂、念佛堂、大士閣、千佛塔、白聖長老紀念堂及白聖塔、昌老讀經館、藏經樓、大寮素菜館、鐘鼓樓、六角亭、山門、圍牆、牌坊等等。
應城市乃“白聖長老”之故土,“壽寧禪寺”是“白聖長老”祖庭道場,為恢復祖庭,再現昔日莊嚴,古往今來沾佛力加被、前任和現任住持“上印下素”老法師、眾法師們的艱辛創業、十方信眾社會賢達護持,現已建成大雄寶殿、三聖殿、千手觀音殿、千佛殿、念佛堂、天王殿、寮房、客堂、齋堂、等等,建設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