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之亂

壬申之亂

壬申之亂是發生在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日本古代最大規模的內亂。一方是天智天皇的太子大友皇子(1870年被追封為弘文天皇),另一方是得到地方豪族相助而揭起反旗的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日後的天武天皇)。結果大海人皇子獲勝,是日本歷史上少見的叛亂者勝利的例子。672年(天武天皇元年)的乾支紀年為壬申,故被稱為壬申之亂。

基本介紹

  • 名稱:壬申之亂
  • 時間:公元672年
  • 參戰方:大海人皇子、弘文天皇
  • 結果:大海人皇子勝利
  • 參戰方兵力:不詳
  • 傷亡情況:不詳
  • 主要指揮官:大海人皇子、弘文天皇
背景起因,叛亂經過,後續事件,

背景起因

大海人皇子的崛起
天智天皇在663年(天智天皇2年)企圖復興百濟,向朝鮮半島出兵,與大唐新羅聯軍交戰(白村江之戰),倭軍大敗,百濟復興戰爭以慘敗告終。中大兄皇子因為失敗的責任問題,在國內政治中處境困難。這時,大海人皇子明顯在政治上開始發揮作用。如664年(天智天皇3年)2月,大海人皇子代表朝廷發布“增換冠位階名及氏上、民部、家部”等重要法令, 實際上行使“大臣”的職權。658年(齊明天皇4年)左大臣巨勢德太死後,左大臣一直沒有補任。大海人皇子成為實權者。668年(天智天皇7年),在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的同時,大海人皇子被立為東宮(大海人皇子和天智天皇之間的關係,在中臣鐮足死後,不斷地有所變化。這大概是因為晚年的天智天皇,日漸失去了當年納賢愛才的品德所致。)
皇位繼承之爭
壬申之亂是飛鳥時代經常發生的皇位繼承紛爭中的一例。當時,以引進大唐律令制為目標的天智天皇,想一改倭國在同母兄弟間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傳統慣例,代之以像大唐那樣的嫡子相繼制,即傳位於大友皇子(弘文天皇),引發了大海人皇子的強烈不滿。再加上大海人皇子是有能力、有聲威的政治家,凝聚了一股由其支持其即位的勢力。這些勢力是大海人皇子的根基,前述的改革中各階層的不滿情緒構成了民意基礎,天智天皇以後的皇位繼承之爭成為壬申之亂爆發的契機。
政策之爭
白村江之戰,倭軍慘敗。為此,天智天皇在玄界灘、瀨戶內海沿岸修築國防施設,同時將百濟難民遷往東國,將都城從奈良盆地的飛鳥,遷往了琵琶湖南岸的近江宮。另外在國內進行急進的政治改革。但是這些舉動給豪族和民眾增加了新的負擔,產生了很多不滿。向近江宮遷都之際,經常發生火災,豪族、民眾對遷都表示不滿的意緒開始顯現。還有,天智朝的改革忽視地方豪族(特別是東國)的利益,地方豪族之間,忿忿不平。
情爭
此外,天智天皇和大海人皇子之間還有一段愛情的糾葛。
額田王是當時極負盛名的女歌人。她的和歌歌風秀麗,情感動人。據《日本書紀》記載,她最初嫁給了大海人皇子。但後來卻進了天智天皇的後宮,成為天智天皇的妃子。可是,大海人皇子不能忘情。668年(天智天皇7年),天智天皇遊獵於蒲生野。額田王和大海人皇子都伴駕同行。大海人皇子對他的愛人擺袖傳情,而額田王怕人看見不便,為了制止他,吟了一首詩:“馳騁茜紫野,往來圍禁場;豈不虞人睹,君袖乃爾揚。”
大海人皇子作詩答道:“紫茜同妹艷,能不鐘我心。奈何他人婦,思慕難自禁。”
這兩首歌都收在《萬葉集》中,記錄了天智天皇、額田王、大海人皇子一段著名的愛情“公案”。大海人皇子不能容忍自己的愛人作“他人婦”。天智天皇也不會容忍自己的妃子懷念舊男人。
大友皇子有不利因素
大友皇子不僅儀表非凡,而且博學多聞,才思敏捷,長於漢詩,深得父皇寵愛。很自然地,天智天皇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大友皇子有十分不利的彔樺。艽一,他的母親出身卑賤,是地方豪族的女兒,在宮中的身份不過是一個“采女”,。在當時十分強調天皇血統高貴的情況下,出身卑賤者是做不了天皇的。第二,大友皇子缺乏治政的閱歷。這一點大友皇子自己也承認不諱。《懷風藻》記載了大友皇子的詩句:“逍德承天訓,鹽梅寄真宰,羞無監撫術,安能臨四海” 。

叛亂經過

671年11月26日(天智天皇10年10月17日),天智天皇宣布了新的任命:大友皇子為太政大臣(太政大臣一職在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蘇我赤兄為左大臣,中臣金右大臣,蘇我果安、巨勢人,紀大人為御史大夫。這樣,上有天皇為最高首腦,下有太政大臣輔佐政務,身為東宮的大海人皇子,便無事可幹了。這樣的人事安排,明白表示天皇要重新考慮皇位繼承問題。
壬申之亂戰況圖壬申之亂戰況圖
這年8月,天智天皇開始臥病,病情逐漸惡化。天智天皇曾召大海人皇子到病榻前說:“我已經不行了,把皇位讓給你。”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隨兄長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來,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亂”(645年)、“蘇我石川麻呂事件”(649年)、“有間皇子之變”(658年)等事件中排斥異己的手段,大海人皇子推舉大友皇子為皇太子,自己則申請出家,退回吉野宮(今奈良縣吉野),靜觀時局,以圖再起。
672年1月10日(天智天皇10年12月3日),天智天皇在近江宮去世,享年46歲。大友皇子繼承大統,此時還未滿24歲。(大友皇子是否繼位其實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日本書紀》並無此記載。但是平安時代以後的文獻,如《扶桑略記》中做繼位之說。到明治三年,明治政府根據《大日本史》,追謚大友皇子為第三十九代天皇“弘文天皇”)。
同年陰曆5月,舍人朴井雄啟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築山陵為名,有美濃、尾張募征壯丁,於京畿招兵買馬,武裝待發。又據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謀進犯吉野。
同年陰曆6月,大海人先發制人,先遣村國男依、和餌部君乎、身毛廣等急赴美濃,聯繫各國郡司。繼而,大海人皇子率部眾二十餘人開始離開吉野,經由伊賀、伊勢,逃往美濃。在美濃,聽從於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經興兵,封鎖了不破要隘。動員了東海道東山道兩道諸國的兵馬不滿朝廷者紛紛來歸,隊伍迅速擴充至數萬人。進入美濃後,聚集了東國來的兵馬的大海人皇子在7月2日(8月3日)兵分兩路,進攻大和國近江國兩方。
近江朝廷的大友皇子一方,向東國和吉備國(當時的日本國名,後來被分為了備前備中備後美作四國)、筑紫(九州)派出使者,要求進行兵力動員。向東國派出的使者被大海人皇子一方的部隊所阻,吉備和筑紫的兵力沒能動員起來。大友皇子一方只有集中附近幾國的兵力。
大海人皇子離開大和國(吉野宮屬於大和國,大和國大致相當於現代的奈良縣)之後,近江朝廷在倭京(飛鳥時代的古都)聚集了兵馬,大海人皇子一方的大伴吹負舉兵後,奪取這支兵馬的指揮權。大伴吹負與從西、北兩個方向殺來的近江朝廷軍隊展開激戰。近江朝廷一方占了優勢,大伴吹負不敵,數度敗走。大伴吹負不斷收攏敗軍。不久,由紀阿閉麻呂指揮的來自美濃的援軍到達,大伴吹負才擺脫窘境。
近江朝廷的軍隊也殺向美濃,但由於指揮混亂,滯軍不前。大海人皇子一方的村國男依等率軍直進,大海人皇子的側翼部隊在7月7日(8月8日)於息長的橫河與近江朝廷的軍隊開戰,連戰連勝。7月22日(8月23日)的瀨田橋之戰(滋賀縣大津市唐橋町),近江朝廷軍大敗。第二日的7月23日(8月24日),大友皇子自殺,壬申之亂結束。

後續事件

673年(天武天皇2年)陰曆2月,大海人皇子建造了飛鳥淨御原宮,正式即位。
以大友皇子與大海人皇子皇位之爭而爆發的“壬申之亂”,實質是地方豪族利用民眾反對近江朝廷門閥貴族統治,具有政變色彩的武裝衝突。大海人以生命為賭注,平定“壬申之亂”,實質是地方豪族對近江朝廷的勝利,或可說是激進派鬥爭的勝利。大海人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正是藉助於不滿朝廷的東國地方豪族的支持而取勝的。
近江朝廷被消滅,天武天皇再次把都城遷往飛鳥(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之後,天武天皇論功行賞,為了恢復秩序回復而設立新的制度,即服制改革、八色之姓、冠位制度改革等。天武天皇比起天智天皇,在中央集權方面,更進了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