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謀略:兼愛非攻

墨子謀略:兼愛非攻

《墨子謀略:兼愛非攻》講述了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也是出謀略的時代。從大國爭霸到秦兼併六國,多少諸侯國在戰爭的鐵蹄下化為塵埃,多少諸侯國又異軍突起,成為一代霸主。然而,你可曾想過,戰爭的背後,左右它的是實力,實力的背後呢,左右它的卻是思想、是謀略。

基本介紹

  • 書名:墨子謀略:兼愛非攻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頁數:208頁
  • 開本:16
  • 作者:楊一民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406404, 978750940640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墨子謀略:兼愛非攻》試圖以語錄的體例,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體現墨子和墨家智謀。它所追求的是從一個或幾個角度來幫助讀者從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上來理解墨家智謀,並能從中受到某些啟迪。

圖書目錄

一、論政篇
1.兼相愛,交相利,則天下治
2.兼以易別
3.以天為法
4.為“聖王之務”而厚鬼神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6.“壹同天下”則大治
7.上下貫通,舉事速成
8.統治權威不可違
9.為政之本,務求“尚賢”
10.進賢事能,人盡其才
11.有能則舉
12.天下從事,不可無法度
13.以人為鏡知吉凶
14.民言利於政
15.忍辱負恥,伺機再起
16.兼收並蓄,兼王之道
二、經濟篇
17.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18.強本節用,天下大利
19.君節於身,則財用充足
20.“節用”必須“節葬”
21.固本而用財,則財足
22.權衡輕重
23.注意供求,了解市場
24.忠信相連,示之以利,終身不饜
三、軍事篇
25.攻伐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
26.備者,國之重也
27.養勇高奮,民心百倍;多執數少,卒乃不怠
28.賞明可信,罰嚴足畏
29.庫無備兵,雖有義而不勝
30.內親民,外約治
31.兩軍對壘,不講仁義
四、為人篇
32.君子之道:廉、義、慈、哀
33.萬事莫貴於義
34.行義天下,從我做起
35.多行不義,必受懲罰
36.染蒼則蒼,染黃則黃
37.學必強為之
38.知:聞、說、親、名、實、合、為
39.言必信,行必果
40.成事在人
41.以身立世,名聲為上
42.損己而益人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
五、論辯篇
43.明辨必須立儀
44.聽其言,察其心
45.言不貴多而貴時
46.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
47.抓住矛盾,所向披靡
48.察次山比因,聲端名因
49.盛極知衰,物極知反
50.求同應“是而然”
51.往者可知,來者亦可知
52.應對五色
53.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
54.謹防偷換概念
55.或謂之是,或謂之非
56.推理不可偏觀
57.因以別道
58.是而不然
59.兩面勿偏
60.觀二難,識詭辯
61.巧比喻,抓悖論

序言

墨子名翟,雖說他是一個很有社會地位的社會活動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學者,一個誨人不倦的師長,可是他的思想卻處處體現著平民思想意識,代表著普通平民。墨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一開始,他是一位手工業能工巧匠,擅長木工,也熟悉其他不少行當的工藝技術。後來,他師從於儒家。然而,他的平民意識與儒家思想的不少方面格格不入。於是,他在對儒學進行批判吸取的基礎上,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流派,並聚眾講學,傳播自己的學說,終於使以他為首的墨學成為與儒學並駕齊驅的“顯學”之一,成為戰國諸子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流派之一。隨著墨學學術地位的奠定,墨子本人也從一個手工業工匠上升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後人稱墨子“好學而博”,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墨子和先秦諸子百家中其他派別相比,有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墨學除了和其他諸子一樣以某種理論體系形成學術流派,並用自己的理論去遊說君王以外,它還有一個獨特的團體,這是其他諸子所沒有的。墨家團體組織相當嚴密,具有某種軍事化的特徵。它的最高統帥稱為“巨子”。據史料分析,“巨子”之職傳過好幾代,雖然墨子本人沒有擔任過這類“巨子”,但他的思想則完全是墨家團體的宗旨性指導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墨子本人是墨家團體精神上的“巨子”。此外,這個團體具有極其嚴格的紀律,他們不僅嚴格執行按墨子思想制定的各種內部規定,而且經常以團體的名義對外去幫助盡受侵略的弱小國家組織防禦戰。中國歷史上後來的不少農民戰爭,在組織形式上很大程度也受到墨家團體組織形式的影響。
墨子死後,按韓非的說法,墨學分成了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實際上墨學已走向分裂,並走向了全國。如果從學術上分流派,那么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城守派,他們以軍事防禦的理論與實踐見長,從社會特徵來看又兼有遊俠的某些特徵;另一類是墨辯派,他們以邏輯思辨的研究見長,同時又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獲取了斐然成就,從社會特徵來看兼有學者的基本特徵;又一類是出仕派,他們大多數以從政實踐為主,投奔於各國諸侯和權貴門下,不是說這些人都一定做了官,但是他們是在用墨家學說影響著統治者,希望用他們的遊說來打動統治者。墨學在戰國諸子中是人數眾多、影響巨大的大學派,然而,秦統一以後墨學基本上銷聲匿跡,其影響反不如儒、道、法等其他學派。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墨學團體近乎苛求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要求,違反自然人性,影響了他們得以傳播的生命力;其二,以“兼愛”為中心的墨學思想,充滿了小生產者的空想成分,雖然它在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也代表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良好願望,但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社會相脫節,其操作難度較大;其三,作為平民思想和平民意識,在統治者地位日益鞏固的時代,其現實指導性越來越弱化,所以不能作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不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只能流傳於民間,很難進入官學的神聖殿堂,因此想得以流傳也不那么容易;其四,一些墨家團體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來先後轉向權貴之門下,團體的平民性質亦日趨改變。
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卻是,雖然墨學未作為官方欽定思想而得以傳播,然而墨家思想已深深地根植於中國大地上,流入了中國大多數人的血液之中。這是因為,墨家本來就代表著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代表的廣大小生產者的思想脈絡,在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度中,墨學與廣大小生產者有著天然的文化心理溝通,因而能夠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地得到認同並繼承下來。到了近代中國,墨家思想再一次被資產階級革命派發掘出來,墨子變成了中國“平等”、“博愛”的宗師。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說過:“仁愛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當時思想界那種勢頭,大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肆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勁頭。
墨子及其後學的思想主要集中於《墨子》一書中。從現存於世的《墨子》來看,大約可分為五大相對自成體系的部分。第一,代表墨子本人主體思想的基本篇章,這就是《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等,這些內容中,有的用同樣標題卻又分為上、中、下篇,可能是墨子弟子不同的記錄散本;第二,墨經部分,這包括《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這裡體現的主要是墨子後學中墨辯派的研究成果;第三,城守諸篇,這指的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迫敵祠》、《旗幟》、《號令》、《雜守》等11篇,它體現的是墨子後學城守派的軍事防禦思想;第四,墨子一些言論的語錄,這反映在《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等5篇中,這幾篇很像《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的形式,記載了墨子與他的弟子的一些談話;第五,一些單篇,這主要是指《親士》、 《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等開頭7篇,其中“子墨子日”的4篇可能是墨子弟子的作品,其他3篇可能是墨子自著作品。
那么,墨子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呢?在筆者看來,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尋求其線索:
——以“兼愛”為核心的政治謀略。
墨子的“兼愛”學說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它是把“兼相愛”與“交相利”並列提出來的。先秦諸子中,很少有人公開地提倡人的物質利益,儒、道兩個大學派更是對“利”緘口不談,或者公開加以反對。墨子站在廣大小生產者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對待物質利益,他認為“義”就是“利”,二者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交相利”,就做不到“兼相愛”。第二,它把“兼愛”學說放在“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去認識。墨子是主張“天志”、“明鬼”的,他認為“天”是愛天下百姓的。在他眼裡,天對人愛,人也要對天順。人怎樣才算順應“天志”呢?他的回答,就是要兼愛天下一切人。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智慧之一。古人畏天,認為天意不可違背。墨子把“兼愛”學說提升到如此高度,也就是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勞動者的利益以及他們之間的彼此兼愛提到了不可逆轉的天意的高度來認識。這個思想力度是很大的。由此他進一步指出,天下能否達到大治,關鍵就要看能否做到兼愛。你想,在這么個大權威面前,誰敢反對他?這不是謀略是什麼?
不能否認,“兼愛”學說具有某些空想成分。但總的說來,無論哪個社會都需要以仁愛為基礎的秩序,無論是從統治的角度還是從教化的角度來看待“兼愛”,都不能否認其中體現的治國大智慧。在“兼愛”說的前提下,墨子還提出過崇尚統一意志、主張賢人政治等等具體的政治智謀,其價值也相當高。
——以“非攻”為核心的軍事謀略。
“非攻”是從“兼愛”中派生出來的。它旗幟鮮明地公開反對侵略,謀求和平。在侵略戰爭頻繁的東周時代,墨子公開警告侵略者,認為他們即使是戰勝者,最終也是得不償失,不會有好下場的。這一理論在百姓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號召力是不同尋常的。思想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廣泛社會基礎,就是一種謀略的體現,因為這一理論引起的社會共鳴,足以形成制止戰爭的巨大輿論力量。
既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論,墨子仍不滿足,他還要把這一理論付之於實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墨子積極地到處奔走,用遊說方式說服某些諸侯,以謀止戰。他本人身體力行,到處進行調停斡旋,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宣傳他的“非攻”理論,使人們看到戰爭的危害,從而達到制止戰爭的目的;另一方面,墨子又帶領他的門徒,經常往返於交戰各國之間,幫助那些受侵略的國家組織防禦戰。
在防禦戰的長期實踐中,墨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謀略。先秦諸子的軍事思想中,以《孫子兵法》等兵書為代表的兵家思想,對如何用兵、講究進攻頗具研究,而對軍事防禦則缺乏系統的探討,其他諸子軍事理論中也不多見。從這個意義上說,墨家軍事防禦謀略與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家權謀剛好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以“節用”為核心的經濟謀略。
中國傳統的經濟謀略中有一個大類,就是“開源節流”的謀略,世人都公認這是“萬世理財之大法”。這一謀略,最早從理論上進行闡述的就是墨子。他在“開源”和“節流”兩方面都有獨到的論述。
在“節用”、“節葬”等思想中,墨子要求人們削減那些無用的消費,用最低限度的消費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比如穿衣的標準,只要做到冬天暖、夏天輕就可以了;飲食的標準,只要做到足以繼氣、耳聰目明就行了;宮室的標準,只要能御風寒、雨露、霜雪,能做到男女有別就夠了;下葬的標準,只要做到不露屍、屍骨朽爛後不外泄就差不多了。他認為,如果超過這些標準,大搞侈靡,那就要侵奪他人的正當物質利益了。
墨子的“開源”謀略表現為對物質生產活動十分重視,又對生產活動的有利、有用具有極其講究的追求。凡做一件事,先要問一下有沒有用,這樣才能把握必需與奢侈的界限。凡是有用的、有利的生產,就是正當的生產活動。對這種利益,應當理直氣壯地去爭取。
墨子的經濟謀略日後對歷史上一些理財官的理財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漢代的桑弘羊、唐代的劉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張居正等人都在各自的理財活動中運用“開源節流”的謀略,並加以具體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以“廉、義、愛、哀”為核心的做人謀略。
在墨子的思想言論中,重視做人、重視自我修養的內容是很多的,其中也涉及許多思想方法。從做人楷模的導向上看,墨子以崇尚夏政著稱,他心目中的偶像是那位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的夏朝先驅大禹。把墨家與儒家相比,兩家都重視修身,都重視做人。然而,仔細推敲,他們的標準還是存在相當差別的。儒家的修身、做人更重視的是以國政為藍本的文學性修養,而墨家的修身、做人則更重視以夏政為藍本的返璞歸真。一個人的修養,要全面來衡量,則既要重“文”,更要重“質”,二者結合,才能稱之為“文質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墨兩家在修身、做人方面的思想是可以互為補充的。
此外,墨家在智力開發和成才等方面,也拓展了做人謀略的新思路、新內容。
——以思辨、實驗精神為特徵的科學謀略。
墨子和墨家重視實驗手段,他們善於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概念。這種科學方法,主要集中在《墨經》之中。其中無論是邏輯思辨還是自然科學成果,無不反映了墨家這一基本思維方法,這種思維,在中國古代是不多見的。正因為這樣,墨家在數學、時空觀念、力學、光學等領域中都取得了當時領先於世界的科學成就。
中國的謀略有個共同特徵,就是比較重視向內尋求謀略,而在對外如何拓展空間、用科學技術去展現外物生存空間這方面的謀略,則顯得非常貧乏。由此看來,墨家的科學謀略不僅在諸子百家智謀中、而且在整箇中國謀略史上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可惜的是,由於生產力限制,我國古代科學基本上只停留在經驗科學水平上,墨家重視實驗、重視抽象思維的好傳統,在墨家分裂之後基本上沒有繼承下來。到後來,思辨也索性停留在人文方面,自然科學很少涉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總而言之,墨子和墨家謀略在諸子百家之中,是一種個性非常鮮明、很有特色和成就的謀略,它是中華謀略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奇葩。本書試圖以語錄的體例,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體現墨子和墨家智謀,雖然展現的內容不一定很完整,難免掛一漏萬,所舉的範例也並非完全是語錄的詮釋;然而,它所追求的是從一個或幾個角度來幫助讀者從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上來理解墨家智謀,並能從中受到某些啟迪。由於這種嘗試是第一次,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鑑,難免會出現一些缺陷。如果本書能給讀者帶來某些幫助的話,那我們的目的也算達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