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詩

增損詩,指對現成的詩作進行增擴或者減損字詞而形成的新詩。增擴或減損,應針對每一句分別進行,如把五言詩增擴為七言詩,或把七言詩減損為五言詩。


清末,二十七歲的汪精衛,曾冒死刺殺攝政王載灃不成而被捕,身陷囹圄的汪精衛確實地凜然了一陣子,並寫詩言志:
慷慨歌燕市,
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可惜,汪精衛不久便投敵叛國,當了頭號漢奸。恨屋及烏,人們對他的“言志詩”也嗤之以鼻。在一次抗日宣傳演講會上,一位演講者增擴汪詩,當場宣讀,以諷刺他假革命真賣國的行經:
當時慷慨歌燕市,
曾羨從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終慚不負少年頭。
唐朝大中年間,擔任主考官的魏扶,當著應試學子面吟詩一首,想表明他能夠體味學子們苦讀的艱辛,能夠秉公擇仕,隨後又將詩貼在考場的牆上。詩云:
梧桐葉落滿庭蔭,
鎖閉朱門試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
不將今日負前心。
誰知魏扶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他評卷打分十分苛刻,除了“活動”過的人外,基本上沒有錄取。學子們極其氣憤,把牆上的魏扶“表白詩”,各塗掉開頭的兩個字,改作五言絕句,對他進行揭露:
葉落滿庭蔭,
朱門試院深。
昔年辛苦地,
今日負前心。
用增減法改詩,要改出新意。否則,但添蛇足耳。宋代就有人增寫張志和的《漁父》,清代也有人減損杜牧的《清明》,但都不是成功的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