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狀駝絨藜

墊狀駝絨藜

墊狀駝絨藜屬於駝絨藜屬,分布中國於甘肅與青海境內的祁連山西段高山山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矮小,墊狀,高10-25厘米,具密集的分枝;老枝較短,粗壯,密被殘存的黑色葉柄,一年生枝長1.5-3-(5)厘米。葉小,密集,葉片橢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約1厘米,寬約3毫米,先端圓形,基部漸狹,邊緣向背部卷折;葉柄幾與葉片等長,擴大下陷呈舟狀,抱莖;後期葉片從葉柄上端脫落,柄下部宿存。雄花序短而緊密,頭狀。雌花管矩圓形,長約0.5厘米,上端具兩個大而寬的兔耳狀裂片,其長几與管長相等或較管稍長,先端圓形,向下漸狹,平展,果時管外被短毛。果橢圓形,被毛。花果期6-8月。
植株矮小,是高寒超旱生墊狀小灌木,為高寒荒漠及高寒荒漠草原的建群種。分布區較狹窄,在新疆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南的高原海拔4000~4500米砂質,砂礫質的高山寒漠土、常有鹽分的山坡生長。抗寒、耐旱,根系發達,枝條極短,枝葉被灰綠色絨毛。葉小而厚,伏於地表,形成適應高寒、乾旱的生態型。與其共建種有叢生禾草、小莎草如紫花針茅、西藏早熟禾等。
墊狀駝絨藜是在強度大陸性寒旱生境下形成的一種低矮的寒早生小半灌木。分布生境為嚴寒乾旱的高寒荒漠地帶,土壤貧瘠,環境條件惡劣。為適應嚴酷的環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特殊的斑狀墊形體。墊狀駝絨藜在西藏分布面積最大,比較集中地分布於羌塘高原西部,北部,是邦達錯,喀拉崑崙山以北、舒木拉嶺以東地區主要植被類型的優勢植物。占據海拔5000(4800)一5500m的湖盆,寬谷,平緩山坡和山丘頂部,常形成以墊狀駝絨藜為主或者為單純的墊狀駝絨藜群落。墊型體直徑約20—40cm,高8—10cm,葉片小而質厚,植物體密被灰綠色的絨毛,使整個群落景觀呈褐黃景象。群落蓋度極為稀疏,多在10%以下,有時甚至只有1—3%,伴生植物也較單純,多為高寒種類。在祁連山西段山地海拔3800—4300m的高山帶,墊狀駝絨藜常與青藏苔草(Carexsabulosa),蓍狀亞菊(Ajaniaachilleoides)、多裂委陵菜(Potentillamultifida)、高山紫菀(Asteraipi-nus)等植物組成群落、群落結構簡單,植物生長稀疏,總蓋度一般在10—20%,高度在lOcm以下。平均每公頃產鮮草480kg。在崑崙山海拔4800—5500m內部山原的各大河源頭、湖盆碎石灘以及一些礫質化極強的山坡、谷地、墊狀駝絨藜與藏亞菊(Ajaniatib-etica)呈片狀零星分布,蓋度在5—18%之間,高度5—7cm,每公頃產鮮草180——270kg。墊狀駝絨藜在年平均氣溫-8—10℃,月均溫在0℃以上2—3個月,全年不存在無霜期,年降水量在20—100mm的地區能正常生長發育,可見它的耐寒性和耐早性是很強的。墊狀駝絨藜極耐土壤瘠薄,一般地生長在高山寒漠土和高山荒漠化草原上,土壤常含有鹽分,土體中與地表常覆蓋大小木一的礫石與岩石風化碎石片,土層厚度一般在15—30cm之間,pH8.1,有機質含量0.63—1.84%。墊狀駝絨藜的地上部分生長極為緩慢,株形低矮,而其地下部分卻十分發達,不僅有明顯的主根,而且有發達的側根。根頸甚發達,分枝多,抗風沙力強。墊狀駝絨藜具有較強的無性繁殖能力,當氣候不利於完成整個發育周期時,仍能憑藉株的分櫱形成新的株體,墊狀駝絨藜一般在5月上旬返青,生長期約3—4個月。

生長環境

本種為高海拔地區的墊狀灌叢,通常生於海拔3500-5000米地帶的山坡或礫石地區。

分布範圍

主要產於我國甘肅(祁連山)、青海、新疆和西藏。帕米爾東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崑崙山區。

主要價值

山羊、氂牛較喜食、馬、驢少食。適口性好,也是其他高寒地區野生動物採食牧草,對保持高寒地區生態平衡,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