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鴻秋·道情

塞鴻秋·道情

《塞鴻秋·道情》是元代劇作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小令表達了作者對於追求功名利祿的厭倦與蔑視,體現了作者淡泊明志的心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塞鴻秋·道情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 宮調正宮
  • 曲牌塞鴻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宮〕塞鴻秋·道情
雪毛馬響狻猊革占②,神光龍吼昆吾劍③。
冰堅夜半逾天塹④,月寒曉起離村店。
一身行路難,兩鬢秋霜染。
老來莫起功名念。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道情:道家看破紅塵的情味。
②狻猊革占:飾繪著獅子(狻猊)圖案的馬鞍。
③昆吾劍:產於昆吾的寶劍,能切玉如泥。昆吾,《山海經》中神山名。
④天塹:難以逾越的天然坑溝,多指大江大河。

作品譯文

披著雕鞍的馬匹,鬃毛上凝結著雪粒,沙沙作響。
寶劍呼呼出鞘,耀閃著森森的寒光。
半夜裡踩著堅冰,逾越了大河大江。
大清早伴著曉月起身離開客店,走出了村莊。
獨自一身領略行路的艱難,兩鬢添上了白髮蒼蒼。
壯年已過,真不該再起什麼求取功名的念想!

作品鑑賞

“雪毛”、“神光”兩句的第一組對仗,鰲呿鯨吞,奇峭勁拔,如中唐韓愈李賀筆。“冰堅”、“月寒”的第二組對句,雖亦不失勁瘦,氣格已不如前,從風格印象上說,似晚唐馬戴姚合筆。到“一身”、“兩鬢”的第三組對仗,就完全成了宋人筆了。起筆的先聲奪人,閃動著詩人年輕時氣銳情豪、欲求作為的影子,是對“功名念”的富於形象性的詮釋;而隨後筆勢筆力的漸緩漸弱,則映合了歷經風霜勞苦磨折後壯志銷蝕、心力灰頹的實況。小令雖是集中述寫“老來”行路的一段感受,卻在文氣上給讀者帶來了字面以外的思索和體味。
“老來莫起功名念”,語淡而慨深。如果沒有這一句的總結,那么上文只不過見出了作者一時一地的經歷,且缺乏行為的目的及其所蘊涵的悲劇感。而曲末添上了這七字,在讀者的眼前,頓時浮現出白髮蒼蒼的詩人,為了追求功名,跋涉關山,眠風宿雨,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策馬踽踽前行的景象。“老來”二字,透露出作者年光蹉跎,一事無成的際遇:則“狻猊革占”、“昆吾劍”之類,便更添出了當年書劍裘馬,碌碌奔競功名事業的破滅感與失落感。這一結點出了“道情”的題旨。通常的“道情”作品,多為清靜無欲的說教;該篇卻以富於形象感與典型性的切身經歷來逼出結論,確實是不落窠臼。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年—?),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