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邊鎮

塘邊鎮

塘邊鎮位於平塘縣境西南部,東面、北面與克度鎮,西北與惠水縣的抵季鄉,西南與羅甸的董架、董當、達當、深井、栗木等鄉為鄰。有414個自然村寨,6307戶。鎮政府所在地灣子村距縣城89公里,羅甸縣邊陽鎮至平塘、克度公路穿過鎮境,往北經克度與冊三公路交匯,可達平塘縣城或羅甸縣城;往南經邊陽與羅甸至貴陽公路交匯,可達惠水、貴陽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塘邊鎮
  • 外文名稱:DangBian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
  • 下轄地區:清水村,雙河村,新街村等
  • 政府駐地:塘邊鎮鎮中心
  • 電話區號:0854
  • 郵政區碼:558305
  • 地理位置:平塘縣境西南部
  • 面積:159.平方公里
  • 人口:2.75萬人
  • 方言:客家話,布依話,國語
  • 氣候條件:溫和
  • 著名景點:塘邊天坑群景區,六月六布依族山歌節地點
  • 車牌代碼:貴J
鄉鎮介紹,人口民族,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旅遊資源,戰略投入,扶貧開發,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規劃總體情況,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特色產業,塘邊特產,

鄉鎮介紹

塘邊鎮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平塘縣西南邊陲,建並撤時由塘邊、塘泥、清水三個小鄉合併而成,東北與克度、西北與惠水縣抵季鄉、羨塘鄉,南面與西部分別與羅甸的董架鄉、栗木鄉為鄰。距縣城92公里,離省城貴陽126公里,有平塘至羅甸公路穿越全境,往南與邊陽可達惠水、貴陽等地。
塘邊鎮塘邊鎮

人口民族

全鎮共有人口2.75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1人,比全縣平均數多35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71萬人,占98.40%,少數民族9580餘人,占34.81%。有布依族苗族等5個少數民族;布依族人口8861人,占總人口的32%。農村人畜飲水建設25個組,1077戶,4248人。其中:

經濟發展

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玉米小麥高粱小米蕃薯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辣椒等;水果主要有柑桔、葡萄、柿、桃、李、枇杷、杏等;林產品有油桐籽、木油籽、五倍子、棕片、竹筍乾、核桃板栗、木材、茶葉、雜竹等;水產有魚類。非農行業開展的項目主要有磚瓦、石灰燒制,農副產品加工和商業經營。
該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累計完成7762.24萬元(90價,下同),其中:農業產值4238.95萬元,占54.61%;林業產值731.6萬元,占9.43%;牧業產值3321.44萬元,占41.37%。
200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786.09萬元,比上年增長14.2%,比1998年增長2.23%。糧食總產量累計完成30048.12噸。

基礎設施

目前,全鎮10個村全部通電話,有86個自然村通自來水,136個組通公路,村級公路里程已達210公里,10個村村“兩委”辦公場所也全部通公路,相關辦公設備基本配齊。全鎮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10所,有中學1所,中心完小5所,村級完小6所,教學點3個,在校中小學生總數3757人,其中:小學生2555人,中學生1202人。全鎮共有集貿市場2個,農貿市場1個。

旅遊資源

塘邊天坑群景區
打帶河天坑旅遊示意圖打帶河天坑群距離平塘縣塘邊鎮18公里,天坑深543.2米,南北走向長度約1800米,東西走向長度約1700米,底部面積約80萬平方米。按照天坑類型劃分標準,是世界最大的天坑,天坑四周是懸崖絕壁,原始森林茂密,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具有重要的科學考察和旅遊價值,雄偉壯麗,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在打帶河天坑四周分別有安家洞貓底坨天坑、倒坨天坑、瑤人灣天坑、音洞天坑、打賴坨天坑等12個,其深度均超過300米以上,形成了以打帶河為中心的天坑群,範圍約2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為1137米,最低海拔為548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打帶河天坑群完全是一個原始的、繁茂的、神奇的世界。生長的原生植被主要有:殼斗科、樟科、玄布依族“六月六”對歌節參科、金縷科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白冠長尾雉、穿山甲、獐等;國家三級保護動物有:大靈貓、小靈貓、紅腹長錦雞、岩羊、山羊等十餘種。
塘邊鎮打帶河天坑以及天坑群,有待地質專家、探險隊員的考察和論證,逐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下一步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級的“天坑博物館”,“世界自然遺產”。
特色旅遊清水布依族“六月六”對歌節
“六月六“歌節”是布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布依族青年男女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所以這一節日又被稱為“布依相親節”、“布依對歌節”。
清水布依族“六月六”對歌節清水布依族“六月六”對歌節

戰略投入

1998年以來,該鎮結合所處地理位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出並施行了“以市場為龍頭,以基地為兩翼,以基礎為後勁,以科教促興鎮”的戰略舉措,對塘邊鎮集貿市場和清水市場進行了長遠的規劃,加大跑上力度,共爭取集貿建設資金100多萬元,拓展了第二條街道,新修了農貿市場,集鎮建設初具規模,並全力以赴爭取早菜基地、柿子基地的省州立項,擴大了種植面積,積累了種植經驗和技術,5年共種植早菜1萬多畝,總產量2萬多噸,清水和環山兩基地早菜種植有重大突破,其中環山10多戶人家通過種植早菜實現戶均5000元以上,成為早菜種植的領頭雁。柿子種植2萬多畝,共20多萬株,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可望產生極好的經濟效益,成活率80%以上,目前已有部分掛果,三年後可望獲得豐收。5年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累計投入資金235萬元(包括民眾投工投勞),修建公路23公里,改善路面15公里,修建大橋2座,修建小窖200多個,解決灌面2千多畝,解決照明1千多戶3586人,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教育質量顯著提高。通過幾年努力,該鎮經濟社會呈現良性發展好趨勢。

扶貧開發


塘邊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五年規劃(2010年-2015年)
塘邊鎮位於平塘縣西南邊陲,距縣城92公里,離省城貴陽126公里,縣道平塘至羅甸公路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195.3平方公里,共轄10個行政村,138個村民組,2010年末總戶數6861戶,總人口3.05萬人。境內地勢起伏,除清水村、雙河村、新街村、灣子村、興隆村、塘泥村等一部分組座落在壩區外,其餘部分座落在山區。2010年底,全鎮10個行政村完成了通村公路,通組公路136條,村級公路里程達210公里,有86個自然村寨安裝自來水,所有村級公路全為泥路,交通仍不方便,極大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村級文化活動一片空白,難以豐富地方文化精神生活;絕大多數農戶尚未安裝自來水;農業基礎設施、村容村貌和文化生活設施亟需投入改造。為此塘邊鎮根據縣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相關檔案要求,以“政府引導、科學規劃、民主決策、量力而行、民眾主體”的思路,結合塘邊鎮實際,編制了《塘邊鎮2010年—2015年“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五年規劃》,以便於此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塘邊鎮幸福進村塘邊鎮幸福進村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探索以農民自願投工投勞為基礎、政府獎補資金為引導、廣泛爭取各方支持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新機制,充分調動農民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快村內道路、小型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農村人畜飲水、村容村貌整治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

基本原則

(一)民主決策,籌補結合的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必須尊重民意,堅持農民自願,量力而行,以村民民主決策、自願投資投勞為前提,政府給予獎勵補助,使政府投入和農民自願投資投勞相結合,同時妥善處理好農民的積極性和減輕農民負擔的關係,共同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二)直接受益,注重實效的原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必須考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承受能力。加大規劃指導力度,重點支持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
(三)規範管理,陽光操作的原則。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確保投資投勞方案的制定、村民議事過程、政府獎補項目申請、資金和勞務使用管理程式公開、公平、公正,接受民眾監督。

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財政獎補工作,推動村內道路、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村人畜飲水、村容村貌整治為一體的村內公益事業建設,用五年的時間,使全鎮絕大部分自然村寨的村內道路基本實現硬化,村容村貌有較大改觀,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跨上新台階。

規劃總體情況

全鎮10個村五年共規劃了116個工程項目。
具體分類:
一、交通類
1、清水村通組道路硬化5條,共16公里,
即:落汪至岩腳3公里;
清水場壩至成望田壩3公里;
播結至上打拉2.5公里;
黃臘田壩至播繞3公里;
成望田壩至屯頭1.5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18個組,分別為羅家組、巴煙組、上打拉組、落汪一、 二、三組、屯頭組、播結一、二組、黃臘一、二組、馬懂組、大岩腳組、岩腳新寨組、播繞組、巨木組、署牙組、橋頭組(清水市場)。
2、新街村通組道路硬化2條,共5公里,
即:火石坳至擺哨2.5公里;
滕家至下組2.5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7個組,分別為新街上下組、旁同大寨組、擺哨組、旁同上下組、平河大寨組。
3、雙河村通組道路硬化2條,共6公里,
即:清水至大寨4.5公里;
拉乾至西結1.5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6個組,分別為播甲一、二組、蛇屯組、打金上、下組、新寨組。
4、灣子村通組道路硬化3條,共6.5公里,
即:坎腳至地壩2公里;
新寨主公路至冗牛2.5公里;
營盤路建設2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4個組,分別為坎腳組、地壩組、譚家組、半坡組。
5、塘泥村通組道路硬化3條,共6.5公里,
即:巴茅沖至黨吉2.5公里;
壩冗至黃土1.5公里;
惠家至田壩2.5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6個組,分別為黨吉組、洞口組、黃土組、小寨組、田壩組。
6、興隆村通組道路硬化2條,共4.5公里,
即:塘邊至拉龍2.5公里;
拉罵至新街下組2公里;
平塘縣塘邊鎮
連戶道路硬化8個組,分別為興隆一、二、三、四組、拉罵組、興隆上、中、下組。
7、新店村通組道路硬化3條、共5公里,
即:打石坳至擺浪1.5公里;
新店國小至擺乃2公里;
田家岩腳至黃泥堡1.5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8個組,分別為下寨組、店子組、大岩邊組、懶扳凳組、上壩組、打朗組、溝邊組、坡腳組。
8、新建村連戶道路硬化3個組,分別為打鳥組、易里組、擺長組。
9、青山村通組道路硬化2條,共4.5公里,
即:播襪寨至拉袍2.5公里;
播襪至交崗2公里;
連戶道路硬化1個組,即播襪組。
10、新風村連戶道路硬化3個組,分別為上院組、下院組、牛坪組。
二、文化活動場所
共修建文化活動中心5個,分別為新店村坡腳組、清水村上打拉組、雙河村播盪組、灣子村、塘泥村。
三、水利類
農村人畜飲水建設25個組,1077戶,4248人。其中:
1、雙河村: 西結組32戶,122人;
拉乾組36戶,144人;
平臘組38戶,152人;
播盪組29戶,116人;
蛇屯組50戶,200人;
播甲一組33戶,132人;
播甲二組31戶,124人;
大寨組70戶,280人;
打金上下組110戶,440人;
新寨組57戶,228人;
小田壩組13戶、52人;
2、新建村:打鳥組42戶,153人;
大塘組43戶,160人;
河邊組13戶,61人;
易里組40戶,156人;
擺長組46戶,180人;
石板組36戶,157人;
拉落組13戶,65人;
高王組18戶,60人;
蓋上組42戶,150人;
麻翁組46戶,157人;
樓梯岩組20戶,85人;
3、新街村:大寨組80戶,360人;
翁桃組71戶,285人;
4、青山村:交令組68戶,229人;
通過這些工程的建設,塘邊鎮落後的基礎設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村級道路、村容村貌、將得到整治和最佳化;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將得到極大的充實,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將邁出堅實的步伐。

地理環境

平塘縣塘邊鎮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平塘縣西南邊陲,建並撤時由塘邊、塘泥、清水三個小鄉合併而成,東北與克度、西北與惠水縣抵季鄉羨塘鄉,南面與西部分別與羅甸董架鄉栗木鄉為鄰。距縣城92公里,離省城貴陽126公里,有平塘至羅甸公路穿越全境,往南與邊陽可達惠水、貴陽等地。

自然資源

全鎮平均海撥840米,境內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無霜期長達300多天,年降雨量1240mm。
境內主要有農產品:早熟蔬菜、水稻、玉米、水麥、油菜、高梁、小米、西紅市、大豆、花生、辣椒;水果主要有:桔、柿、花、葡萄、桃、李、枇杷等。
塘邊鎮的打鳥世界級天坑群位於新建村打代河,坑頂最高海拔為1137米,坑底最低海拔548米。其原始森林茂密,洞穴、暗河景觀十分壯麗,坑內的生物物種極為豐富。
打鳥天坑群在世界地質自然景觀中,具有稀少、奇特、險峻、恢弘、壯麗、秀美的特點,因其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記載了海洋向陸地變化的全過程,是除峰林、峰叢、石林、地下河之外的又一特色岩溶景觀。打鳥世界級天坑群由打代河天坑、安家洞貓底陀天坑、倒陀天坑、瑤人灣天坑、音洞天坑、打賴河天坑等大大小小12個天坑組成,天坑群範圍約20平方公里,其深度均超過300米以上,旅遊開發前景可觀。

特色產業

平塘縣塘邊鎮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和協會
2011年5月10日,平塘縣首個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和協會在塘邊鎮興隆村中組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縣龍頭辦主任張學久和縣科協主席索少強出席儀式並為合作社和協會揭牌。縣農業局、林業局、桑蠶辦、養羊辦等部門和平塘縣聖基繭絲綢有限公司出席了揭牌儀式。
儀式會上,縣農頭辦主任張學久同志、縣科協主席所少強同志、縣聖基繭絲綢有限公司代表、鎮人大副主席張樹良同志分別作了講話,介紹了政府、各部門和公司的幫扶措施和物質、資金保障,為到會的蠶農打下了一劑信心針,堅定了種桑養蠶的發展步伐。
該合作社和協會於2010年12月29日開始籌備,由塘邊鎮種桑養蠶大戶吳賢德等6人發起,組織召開16戶蠶農組成的成員大會宣布成立。在縣委、縣政府、縣農業局、工商局、桑蠶辦等部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於2011年1月5日得到了正式檔案批覆,並依法經縣工商局註冊登記,註冊資金為96.329萬元。
合作社和協會成立的宗旨在於為蠶農提供種桑養蠶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社會生產服務,推進桑蠶產業的進步和發展,推動地方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提高種養農戶的經濟收入。合作社和協會採取“公司+合作社+社員”的種養模式發展,目前共有成員16名,2011年預計社員創造產值將達到30萬元以上。 

塘邊特產

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水中活化石”。
鱘魚系現存的古老生物種群,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之稱。
鱘魚以其奇特的體形而被作為觀賞魚飼養。鱘魚的頭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體背5行骨板。其幼魚與成魚均具觀賞價值,其中施氏鱘(分布於黑龍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後,其幼魚已正式作為觀賞魚進行人工飼養。
當前,塘邊鎮清水村巨組開始養殖鱘魚,年產量約5000KG。 
鱘魚養殖場鱘魚養殖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