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背暴動

塘背暴動

1929年11月4日(農曆十月初四),張赤男、羅銘等領導塘背農民700餘人舉行武裝暴動。俘土豪羅志老、羅昆楊等,繳步槍12支,子彈數百發,沒收地主豪紳財產200餘件、穀子10萬餘斤及其他浮財,分給貧苦農民。建立一支以秘密農會會員為骨幹的赤衛隊36人;成立農協會與土地委員會進行分田,貧苦農民人均分得土地2畝,不久,塘背建立鄉蘇維埃政府。從此,塘背人民為保衛紅色政權自1930~1932年先後與李七孜、曹半溪、鐘元崗等周邊白匪武裝作戰109次,被譽為“石灰粉不白”的紅色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塘背暴動
  • 暴動時間:1929年11月4日
  • 暴動領導人:張赤男、羅銘
  • 暴動區域:原汀州紅屋區塘背鄉
暴動名稱,暴動時間,暴動領導人,暴動區域,參加人數,暴動目的,暴動緣由,暴動及堅持,暴動節,暴動結果,暴動意義,

暴動名稱

塘背農民武裝暴動(當地亦稱“二九”暴動)。

暴動時間

1929年11月4日(農曆己巳年十月初四)。

暴動領導人

張赤男、羅銘。

暴動區域

原汀州紅屋區塘背鄉(現長汀縣南山鎮塘背村、楊謝村)。
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塘背

參加人數

赤衛隊36人,紅軍1個連,民眾700多人。

暴動目的

反抗地主豪紳壓迫剝削,爭取平均地權,建立人民政權。

暴動緣由

塘背地處長汀上杭連城三縣交界的汀南山區,東南西三面隔著大山分別與連城的朋口鎮、上杭的南陽鎮、長汀的塗坊鎮接壤,唯有北面與本鄉鎮的深坑背(今屬五杭村)阡陌相通。當年的塘背由曹屋、塘背、謝屋、岡下、賴屋、楊屋等自然村組成,世代居住著曹、羅、謝、鐘、吳、賴、楊等姓居民。現分設塘背、楊謝倆建制村。暴動前,塘背民眾在土豪劣紳的壓迫下,當牛做馬、饑寒交迫,過著度日如年的生活。
1929年3月和5月紅四軍兩次入閩,點燃了閩西革命的熊熊烈火,張赤男組建的赤衛隊(後編成閩西工農紅軍第四、第五團,合稱閩西紅軍第三路軍)在汀南的塗坊、南陽、四都一帶活動,更給塘背人民帶來希望,塘背農民同其他地區一樣,掀起了抗租抗稅鬥爭的熱潮。當地土豪拼湊了一支30多人的反動武裝,並勾結鄰近的反動民團,對塘背農民運動進行殘酷鎮壓。塘背農民熱切盼望紅軍來翻身解放。10月初,羅銘等6位農民前往南陽(今屬上杭縣),請求閩西紅軍第三路軍獨立五團幫助塘背農民跳出火坑。張赤男總指揮布置他們回村組織農會,做好暴動準備。羅銘等人回村後,秘密串聯塘背及鄰村民眾,成立了36名會員組成的秘密農會和100多人組成的暴動隊,羅銘為農會主席和暴動隊隊長。

暴動及堅持

1929年11月4日拂曉,暴動隊率本村及鄰村農民700多人,在一個連紅軍的策應下,包圍了土豪的住宅和反動武裝駐地,捉獲多名土豪,繳獲步槍12支,子彈數百發。沒收了土豪劣紳的財產。下午,人們敲鑼打鼓歡欣雀躍,在村裡的紅石岡上召開有1400多人參加的慶祝大會。會上,張赤男向農民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方針和政策以及開展土地革命的偉大意義,並祝賀塘背農民暴動取得成功;宣布成立羅銘任隊長由36人組成的塘背赤衛隊;宣判兩名大土豪死刑。當場把沒收的糧食等財產分給農民。廣大貧苦農民揚眉吐氣歡欣鼓舞,紛紛要求參加農會,參加赤衛隊。會後,又成立了農會及土地委員會,把原先被地主豪紳霸占的土地分給農民。貧苦農民第一次掌握了權力,第一次擁有了土地,個個興高采烈。不久,塘背農會改組為塘背鄉蘇維埃政府,並建立了塘背鄉黨小組。次年春天,還在村裡的老祠堂創辦了本地的第一所學校——列寧國小。
爾後,塘背鄉廣大農民在黨組織和鄉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壯大了武裝,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生產,為了保衛紅色政權和勝利成果,塘背人民同反動武裝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與近在深坑背駐紮的李七子反動民團的鬥爭更是針鋒相對,異常殘酷。赤衛隊利用有利地形打游擊,按照“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的戰術,不斷打擊敵人。從1930年到1932年中央蘇區擴大到整個閩西,塘背人民在這塊不足10平方千米的小山村與敵作戰109次,房屋被燒家園被毀又重新再建,革命紅旗始終沒倒下,自譽為“紅皮紅心紅骨頭,石灰都粉不白”的紅色鄉村。1932年到1934年紅軍長征,塘背人民更加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生產,支援前線。期間,最初的塘背赤衛隊員和後來加入的赤衛隊員全體編入紅軍系列,參加歷次反“圍剿”戰鬥,倖存者參加長征。當年的兒童團團長羅洪標也一起參加紅軍,後來成長為共和國開國少將。

暴動節

塘背人民為慶祝武裝暴動的勝利,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本村烈士,先後在本村紅石岡和壩口修建了塘背革命烈士墓,把烈士英名鐫刻在石碑上。2013年重新在壩口修建了塘背革命烈士紀念碑。當地民眾將每年的農曆十月初四定為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紅色節日——中國唯一紀念紅色暴動的民俗節日——塘背暴動節。解放後,塘背暴動節是塘背村和楊謝村最熱鬧的日子,家家戶戶賓客盈門,兩村還共同集會,會場彩旗飄揚,鼓樂喧天,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吸引著四鄰八鄉的民眾;隨後,黨員、幹部、學校師生、烈軍屬以及村民民眾列隊前往烈士墓前,一起祭奠為革命事業獻身的革命烈士,向烈士墓敬獻花圈。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兩村及境內的官坊農場亦共同組織黨員、幹部、學校師生、烈軍屬等一起懷著崇敬的心情祭奠革命烈士,向烈士墓(碑)敬獻花圈。
紀念碑上的塘背革命烈士英名紀念碑上的塘背革命烈士英名

暴動結果

塘背暴動初步實現農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最基本願望,公開建立共產黨組織和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建立黨領導下的地方武裝。在方圓不足10平方千米的小山村堅持對敵鬥爭3年之久。

暴動意義

塘背暴動及建立塘背鄉蘇維埃政府是毛澤東關於革命新道路理論”工農武裝割據“科學概念的實踐證明,有力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爭取了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堅定了當地人民緊跟共產黨走的決心和信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