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塔希提島紅嘴秧雞(Gallirallus pacificus),又名塔希提秧雞,是一種已滅絕的秧雞。它們曾於大溪地出沒,於1773年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的第二次旅程中就捕獲了一隻,並由約翰·雷茵霍爾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來描述及由福爾斯特(Georg Forster)描繪。不過這個標本的去向不明。塔希提島紅嘴秧雞不能飛行,有可能是由黃領秧雞衍生而來。

由於科學分類的誤會,於20世紀中至末,很多會以Rallus ecaudatus 作為塔希提島紅嘴秧雞的學名。不過這個學名卻是指黃領秧雞的一個現存亞種,其正式學名為Gallirallus philippensis ecaudatus。另外,亦有以薩摩亞水雞的學名來指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塔希提島紅嘴秧雞
  • 拉丁學名:Gallirallus pacificus
  • 別稱:塔希提秧雞
  • :動物界
  • :鳥綱
  • :鶴形目
  • :秧雞科
  • :紋秧雞屬
  • 命名時間:Gmelin, 1789
  • Tahiti Rail:Tahiti Rail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地理環境,滅絕,

外形特徵

黑色的背羽和翅膀上有精美的白色斑紋,白腹,紅色的腿和喙。一條醒目的白眉,在後頸上有一塊紅色的斑羽。前額羽毛較硬;嘴長直而側扁稍彎曲,嘴長等於或長於跗跖;鼻孔呈縫狀,位於鼻溝內。翅短,向後不超過尾長,初級飛羽上有斑紋。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的長度介於第6枚和第8枚之間。尾羽短而圓。跗跖長短於中趾或中趾連爪的長度;趾細長,趾間無蹼。上體褐色有黑色條紋,面部和下體前部為灰色或灰藍色。雌雄羽色相似它們曾於法屬玻里尼西亞的社會群島的大溪地出沒,於1773年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的第二次旅程中就捕獲了一隻,並由約翰·雷茵霍爾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來描述及由福爾斯特(Georg Forster)描繪。不過這個標本的去向不明。塔希提島紅嘴秧雞不能飛行,有可能是由黃領秧雞衍生而來。

分布範圍

原屬澳大利亞和社會島及附近的小島。約於1930年滅絕。

地理環境

塔西提島(Tahiti)南太平洋中部法屬玻里尼西亞社會群島中向風群島的最大島嶼。同它最接近的是西北方20公里(12哩)處的莫雷阿島(Moorea)。 塔西提島擁有2座被侵蝕的古火山錐:塔西提努伊(Tahiti Nui)和塔西提伊蒂(Tahiti Iti, 即塔亞拉普〔Taiarapu〕半島),由塔拉瓦奧(Taravao)地峽連線在一起。總面積1,042平方公里(402平方哩)。帕皮提(Papeete)位於西北岸,為本島行政中心,也是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首府。

滅絕

對於塔希提島紅嘴秧雞的外表所知甚少。由於大部份已滅絕的太平洋秧雞在發現時都是存活的,估計入侵的掠食者最有可能是其滅絕的原凶。它們可能是在詹姆斯·庫克抵達不久後消失的,但於1844年仍有指見到它們。
另外約於1920年代,有指在美黑蒂亞島上發現了一種秧雞。但由於美黑蒂亞島與大溪地相距達100公里,而且塔希提島紅嘴秧雞不懂飛行,所以那種秧雞有可能是另一個物種。不過另有解釋指可能塔希提島紅嘴秧雞由大溪地被木匠帶到美黑蒂亞島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