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決口東復故道

堵塞決口東復故道

選自《資治通鑑長編》一六五卷,參以《資治通鑑》三卷略有改動。作者賈昌朝,字子明,天禧初賜選士,慶曆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時封魏國公。卒諡文元,有奏議文集百餘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堵塞決口東復故道
  • 出自:《資治通鑑長編》
  • 作者:賈昌朝
  • 性質:歷史
簡介,故道的形成,

簡介

堵塞決口東復故道
賈昌朝
按夏禹導河過覃懷,至大伾,釃為二渠,一即貝邱西南,河渠書稱北過洚水至於大陸者是也。一即漯川,史說經東武陽由千乘入海者是也。河自平原以北播為九道,齊桓公塞其八而並歸徒駭。漢武帝時決瓠子,久為梁楚患,後卒塞之,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復禹舊跡。至王莽時,貝邱西南渠遂竭,九河盡滅,獨用漯川。而歷代徙決不常,然不越鄆、濮之北,魏、博之東。即今澶、滑大河,歷北京朝城,由蒲台入海者,禹、漢千載之遺功也。國朝以來,開封、大名、懷、滑、澶、鄆、濮、棣、齊之境,河屢決。天禧三年至四年夏連決,天台山傍尤甚。凡九載乃塞之。天聖六年,又敗王楚。景佑初,潰於橫隴,遂塞王楚。於是河獨從橫隴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經棣、濱之北入海,近歲海口壅淤,淖不可浚,是以去年河敗德、博間者凡二十一。今夏潰於商胡,經北都之東,至於武城,遂貫御河,歷冀、瀛二州之域,抵乾寧軍南,達于海。今橫隴故水,止存三分,金、赤、遊河,皆已堙塞,惟出壅京口以東,大污民田,乃至於海。自古河決為害,莫甚於此。朝廷以朔方根本之地,御備契丹,取財用以饋軍師者,惟滄、棣、濱、齊最厚。自橫隴決,財利耗半,商胡之敗,十失其八九。況國家恃此大河,內固京都,外限戎敵。祖宗以來,留意河防,條禁嚴切者以此。今乃旁流散出,甚有可涉之處,臣竊謂朝廷未之思也。如或思之,則不可不救其弊,臣愚竊謂救之之求,莫若東復故道,盡塞諸口。按橫隴以東至鄆、濮間,堤埽具在,宜加完茸。其堙淺之處,可以時發近縣夫,開導至鄆州東界,其南悉沿邱麓,高不能決。此皆平原曠野無所扼束,自古不為防岸以達于海,此歷世之長利也。謹繪漯川、橫隴、商胡三河為一圖上進,惟陛下留省。

故道的形成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複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衝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穀、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衝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獎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註:本人就居住在這條故道里)
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裡,黃河下遊河道經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再到北的大循環擺動。其中決口、改道不計其數。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這樣一個大三角洲上,都是黃河改道遷徙的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