堊澤

亦稱“釉“、“釉水”、“釉汁”、“釉漿”、“釉藥”。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堊澤
  • 相關領域:陶瓷材料工程
  • 所屬類型:專業術語
堊澤,相關概念,淚痕,蚯蚓走泥,釉灰,

堊澤

清末寂園叟《陶雅》:“堊澤垂垂直下者,謂之淚痕;潘屈麤拙者,曰蚯蚓走泥印。”
商代原始瓷器上已使用。一般以長石、石英、黏土為原料,經研細或磨細,調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培燒而成。種類很多,按配料組分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食鹽釉等。按製備方法可分為生料釉、熔塊釉。按燒成溫度可分為難熔、易熔釉。按外觀特徵可分為透明釉、乳濁釉、顏色軸、結晶釉、無光軸、裂紋軸、變色軸等。按坯體種類可分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現代日用瓷生產主要用長石釉和石灰釉兩類。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白瓷是用透明釉。

相關概念

淚痕

宋代定窯瓷釉的特徵之一。歷來以有無淚痕作為鑑定宋代真假定器的一個標準。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古定器“外有淚痕者是真”。清末寂園叟《陶雅》:“堊澤垂垂而下者,謂之淚痕。傅振倫《(陶說)譯註》:“淚痕:由於釉層特厚,且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形成這種縮釉現象。有人以為這是瓷坯在窯內覆燒而形成的現象。其實這也是南宋吉州窯瓷器的一種特徵。

蚯蚓走泥

宋代鉤密瓷軸的一種特徵。清末寂園叟《陶雅》:“堊澤垂垂直下者,謂之淚痕;潘屈麤拙者,曰蚯蚓走泥印。”《中國網瓷史》:”蚯蚓走泥紋也是鈞釉的特徵之一。這種紋的形成原因是由於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黏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罅所形成的。鈞軸的軸層特別厚,瓷胎在上軸前先經素燒,因而促使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出現。“

釉灰

明代稱“煉灰”,清以來稱“釉灰”、灰”。是配製瓷釉的原料。將煅燒過的石灰石投入水中溶解,待其乾後與槎葉、木柿,或桃竹葉,或風尾草相間堆疊暗火燒煉,用水淘洗曬乾而成。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還有少量的石英和鉀、鈉化合物。釉灰陶洗後的釉渣,經過陳腐、研磨淘漂,即為釉灰渣,也稱“二灰”,其氧化鈣含量稍低於釉灰,用途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