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人

堂琅人

堂琅人,俗稱螳螂人,也稱堂狼人。是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堂狼山古彝族螳螂人的直系後裔。聚居於麗江市玉龍縣太安鄉紅麥行政村,現有人口102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堂琅人
  • 俗稱:螳螂人
  • 現有人口:1027人
  • 聚居地:麗江市玉龍縣太安鄉紅麥行政村
簡介,概述,

簡介

據2001年版《麗江地區民族志》載:彝族‘納若”支系包括‘他魯”(他留)、‘他谷”、“納咱”、“崀峨”、“支里”以及“螳螂”。“臘魯”支系包括“水田”、“香堂”(阿烏潑)等各種自稱和他稱的分支。
經地方史志的考證,漢文譜牒等記載,“納若”支系原籍在楚雄府大姚縣最早仍源於昭通一帶,從元代以後陸續循金沙江而上遷徙至麗江地區。從文獻記載和從昭通經楚雄大姚永勝的葬俗送魂路線,均證明麗江地區彝族“納若”、“臘魯”各支系與小涼山的“諾蘇”支系都是淵源於昭通的同源異流不同支系的彝族,只是前者要比“諾蘇”支系遷人麗江地區的時間早兩三個世紀。

概述

這段文字對麗江地區的彝語支的族群來源作了大概的交代。
其中的“螳螂”支系,自稱“螳螂讓”,他稱“螳螂”,主要聚居於麗江市玉龍縣太安鄉紅麥行政村,現有人口1027人。從族名看,他們保留了祖先居住地的最早的稱呼。在文獻中,“螳螂”、“堂狼”、“堂琅”等均為同一稱謂,指今天雲南巧家堂狼山所在地。一個人口很少的族群,卻保留了自身族群最原始的稱呼。為了追蹤這個族群,2008年12月,雲南省巧家縣堂琅文化課題組的成員特別踏上前往攀枝花麗江的客車。在麗江受到麗江市和玉龍縣委有關部門的接待,湊巧的是入住的酒店名為“阿丹閣”,據網名為“英古”的先生在部落格文章《麗江地名考略》中說:“阿丹閣即為螳螂村。”在玉龍縣委宣傳部的同志的陪同下,筆者一行到太安鄉紅麥行政村實地考察,獲得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是個神秘而智慧的族群。他們有自己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他們能熟練使用納西語普米語漢語等當地主流語言,而自己的語言僅限於自身族群內部交流。他們沒有任何關於自己族群的傳說,只說祖先從南京搬來。歌謠已失傳,曾經有《十二月調》,用白族語唱,如今沒人唱了。舞蹈和納西舞相近,如今很少人能跳。他們沒有彝族那樣完整清晰的父子聯名式的譜系,他們的譜系製作成一個松木靈牌,靈牌上僅保留三代人的姓名,如和氏橋家的牌位上豎排從右到左依次標明“祖母和一女之位”,“父和氏橋、母和老二之位”,“和氏門中之位”,“和氏那、和三子之位”。當第四代人出生了,就要把牌位上輩分最高的一代的名字颳去,牌位上始終保留三代。曾經有自己族群主持各種儀式的老人,稱司阿姆,但現在從衣食起居到婚嫁喪葬,他們的所有風俗習慣都跟納西族相同,以至他們中的老人過世了請的是納西東巴做法事。祭奠祖先時在墳前祭台上墊上青松葉。幾乎每個被採訪對象都理直氣壯地稱自己是螳螂(tānglāng)人。當問及他們和彝族的關係時,他們無一例外地矢口否認自己是彝族,態度非常堅決。從他們的體貌特徵、語音狀況、崇拜青松等方面看,他們是地道的彝族,可是,他們卻矢口否認自己是彝族,這是很奇怪的。這是個埋得很深的族群。如果回復到歷史上去考察,大概可以理出這樣一個思路:在從堂狼山沿金沙江上游遷徙的過程中,這個螳螂族群為了紀念自己祖先的居住地和祖先輝煌的歷史,保留了“螳螂”的族稱,要知道他們的祖先有過多么榮耀的過去,今天從他們自豪地稱自己是螳螂人即可看出。在漫長的遷徙過程里,為了族群的生存延續,在和其他強大族群的周旋中,他們練就一套自我保護的生存本領,努力隱瞞自己的歷史,隱姓埋名,隱藏在其他族群中,但卻把代表自身記憶和文化的語言保留下來。
麗江市地方史志辦主任楊樹高認為他留人和螳螂人一樣神秘,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建議我們到永勝縣去調查。在永勝縣六德鄉,在該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強、六德鄉文化站有關專家的陪同下,筆者一行到他留山寨,參觀了壯觀的他留墳林。
他留人,1953年劃為彝族。據簡良開先生在《神秘的他留人》里介紹:“他留人(含六德人),他留自稱‘他魯蘇’,他稱舊時泛稱‘他魯蘇’,志書則稱‘他留人’,六德人,自稱‘六德濮’,他稱‘六德人’。”“他留人是彝族支系中的一個奇異族群,就其族別稱謂的他留人除六德鄉外,在永勝縣內的仁和、程海、板橋、順州等鄉鎮及華坪縣通達鄉、中心鎮木角坪、鶴慶縣六合鄉,四川攀枝花市格里坪野竹林、鹽邊縣、鹽源縣等地也有一部分。”他留人,自稱“他魯蘇”。“蘇”為人的意思,意為外路人,就是說他留先民是從外地遷徙來的。究竟從哪裡來?他留人自稱祖先從南京來,是“洪武調衛入永”而來的。洪武年間進入雲南的軍隊是中原漢族,他留人也自稱祖上來自南京,這是怎么回事呢?1386年明王朝批准征南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提出的“雲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居多,宜置屯。令軍士開墾,以備儲待”的建議,推行“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
明洪武二十九年,首任瀾滄衛軍民指揮使王佐率督本衛官軍和所屬北勝、永寧、蒗蕖三州土司軍民構築瀾滄衛城時,他留人屬北勝世守高土司所轄的遊牧部落而被集中起來,按明時軍隊建制組成工程施工隊伍,帶有軍事性質,編為三百六十戶伍(約400人)。這支隊伍住在城東南山麓,歷時一個多世紀。從那時起他留人就開始接受漢文化,並造就了一批石匠、木匠等工藝美術方面的人才。瀾滄衛城竣工後,高土司就把這支帶有軍事性質的隊伍轉移到營盤,實行屯戍制,後來擴建為他留城堡。看來,他留人說祖籍南京,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他留人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和獨特的風俗習慣。婚姻自由,男女青年婚戀前要經歷浪漫的“過七關”。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要在宗支山過粑粑節,用青松(雲南松)枝搭山門,每戶人家要把自己用糯米做的粑粑端到這裡祭祀祖先。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們的墳林文化。整座宗支山上,綠樹成蔭,樹林裡掩映著一座座、一排排成千上萬座墳墓。據他留學者楊如剛介紹,他留人死去的比活著的還多。這些墳冢分為不同的時期,最古老的很簡陋,從地面部分看,三面用石板蓋住,前面形成門的格局。據說這道“門”是留給死者靈魂進出之用。這可能就是《華陽國志》記載的“會無縣路通寧州。渡瀘得堂狼縣,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的“不閉戶”的“濮人冢”。有文字碑石的墳墓最早始於明代,明代以後的墳墓顯得更為氣派,碑石上有漢文字碑文,有龍、鳳、麒麟等浮雕,兩旁有石雕獅子,這些石雕和浮雕造形生動,工藝高超,明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有意思的是浮雕圖案除了漢族普遍刻繪的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之外,還有老鼠、兔子、貓頭鷹、烏鴉一類動物。據他留人的鐸系(主持喪葬等儀式的法師)介紹,他留是個泛圖騰的族群,他們的圖騰有天、地、日、月、星辰、山、水、貓頭鷹、烏鴉、蛇、麂子、虎、狼、鷹、藤子、樹、竹、麥子、火草、木、犁等等。這一切都在墳山碑林中展示得淋漓盡致。無論遠古時期簡陋的石板墓還是明代以後氣派的碑石墓,這些墳墓都是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可見,這是一個和石頭有緣的族群。在墳林間穿行,看到一座座叢林深處的石頭墓,會不由想起遙遠的蠶叢氏和“石棺槨”,想起巧家小東門、魁閣梁子等地新石器時代的石棺墓。“他留”、“他魯蘇”與“堂狼”、“螳螂”之間,從讀音的角度來看,往上追溯,應該就是同一稱謂。這個自稱“外路人”的族群離開堂狼山的時間應該在蠶叢氏之後希慕遮時代,他們沿著金沙江峽谷而上,一路走來,不斷分化,在和其他族群的交融中,最終形成今天的格局。晚飯桌上,他留學者楊如剛先生為我們即席演唱一首他留歌曲,意蘊沉鬱,腔調悲涼,低吟淺唱中似在訴說一個族群多難而滄桑的變遷史。
值得思考的是,無論螳螂人還是他留人,他們都說自己的祖籍在南京。除了上文所說的原因外,明代開國之初,南京是引領風氣之先的首都,稱自己的族群來自南京,既表明自己身世的顯赫血統的高貴,也可在複雜的族群鬥爭中自我掩護。在代代傳承的話語體系里,南京成了他們共同的祖籍地,而真正的祖籍地——堂狼山卻湮滅在歲月的深處了,但這兩個族群卻以“螳螂”、“他留”作為自己族群的稱謂,以示對祖先和歷史的懷念,這又是何等的智慧!
在滇西北眾多彝語支的族群中,頗具神秘色彩的螳螂人、他留人就是在昭通市巧家縣堂狼山消失了很久的古彝人的直系後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