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倫理學

基因倫理學

《基因倫理學》是200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慶澧、陳仁彪、張春美。

基本介紹

  • 書名:基因倫理學
  • 作者:胡慶澧,陳仁彪,張春美
  • ISBN:9787532399871
  • 定價:¥80.00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1-1
  • 開本:16開
內涵與內容,發展前景,存在問題,內容簡介,基本介紹,書稿構架,體現,目錄,

內涵與內容

基因倫理學就其內容涵蓋看,可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生態倫理學,一方面是社會倫理學。就基因的生態倫理學而言,主要是為了規範和協調基因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就基因的社會倫理學而言,主要是為了規範和協調基因工程與社會倫理方面的矛盾問題。基因倫理學的創立和發展不僅不會妨礙自然科學的發展,反而會進一步增進我們關於科學本質的認識,也會有助於我們對真理、規律、因果性的全新認識。
人類在基因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通過基因工程在改變自然以服務於人的需要方面進展迅速。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對基因工程的哲學倫理學方面的問題重視不夠。這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哲學觀下,基因工程引發了許多生態問題,特別是極大影響了生物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正是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基因工程引發了許多社會倫理問題。從克隆技術到人類基因組的重大發現以來,這一問題日益突出了,而與這一進程相比,人類相應的社會倫理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
基因倫理學就其內容看,可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生態倫理學,一方面是社會倫理學。就基因的生態倫理學而言,主要是為了規範和協調基因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就基因的社會倫理學而言,主要是為了規範和協調基因工程與社會倫理方面的矛盾問題。

發展前景

生態倫理學對於植物基因研究工作的規範和合理約束,主要是出於生物多樣性的考慮。近些年來,植物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些進步推動了一系列農業革命,而尤以糧食革命為重。但是,這種以植物基因最佳化為基礎的革命,卻導致了物種多樣性的破壞。比如,它使人們食用的糧食從5000多種銳減到150多種。與此類似的是,化肥對增產和縮短生長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土壤板結和地表破壞。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動物基因的研究與套用中。比如,試管牛和試管羊為人們控制生物性別提供了基礎,這一技術使人類有可能實現對生物種群的控制。對某一種群來說,雄性數量不需要很多,但雌性數量卻舉足輕重,根據自然法則,雄雌出生機率大致相當,因此,如何在出生中儘量增大雌性數量和減少雄性數量就十分關鍵。但這樣一來,勢必造成種群雄雌比例的失衡,從而造成自然生態失衡。當這種技術套用於人類時,問題更大。前段時間關於克隆技術的討論表明,基因的克隆技術一旦用於人類,可能帶來或引起的麻煩甚至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

存在問題

(一)
那么,基因倫理學是否和基因技術基因工程相矛盾呢?顯然不是,因為基因倫理學和基因技術在為人類服務這一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要求既要充分利用基因技術為人類造福,又要儘可能避免因之產生的一切有害於社會的現象。只不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二者的程度和比例不同而已。對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來說,重點還不在於如何盡力去克服基因技術的基因工程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基因工程和基因技術發展經濟。比如,現在我們都知道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生物進化主要不是“優勝劣汰”的,而是優劣相互協同的,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而最佳化則必然走向單調性。但是,目前基因工程主要是優中選優,明顯同生物多樣化方向有悖,而且在實踐中也確實導致了這樣的問題。但是,對廣大開發中國家來說,這樣一來卻解決了許多非常困難的現實問題。
(二)
由此可以得知,基因倫理學的創立和發展不僅不會妨礙自然科學的發展,反而會進一步增進我們關於科學本質的認識,也會有助於我們對真理、規律、因果性的全新認識。顯然,基因工程無疑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但是,其結果卻會對自然的社會的持續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這不能不引發人們對真理和科學問題的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東西文化交匯中一個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問題。幾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美籍物理學家在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時曾說,西方自然科學關於“規律”的觀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是“同一個東西”。實際上,如果單從現象說似乎是的,然而細究起來則十分不同。自然科學的規律觀念,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界自我發展的性質,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的觀念,則主要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秩序。二者有共同的一面,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也可以被視為廣義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並遵從自然規律。但是,二者也有諸多不同。一方面,自然規律本身並不就一定會導向平衡、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正如自然災害也是自然規律的表現一樣,自然界在人還沒有產生之前就淘汰了許多物種。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人為的不遵守自然規律的行為才會導致破壞可持續發展問題,而認為自然規律就一定導致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有可能導致地球滅亡的被人類通過科學才發現並形成的“核”力量,在許多星繫上就現實地發生過或正發生著,但在那裡根本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存在。可見,自然規律既有可能形成有序進化,也有可能自發走向毀滅。另一方面,自然規律並不現成的就是人類的社會秩序,列寧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在《哲學筆記》中指出,自然不會自動滿足人,人必須用自己的實踐來改變自然。列寧說幾何公理如果違背了人的意志,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它。沒有一種社會秩序是完全自然而然地從自然界產生的,相反,每一個社會秩序都是人類心智的結果。在這裡,人類一經擺脫生物鏈,它勢必要力圖超越自然界。再一方面,自然規律本身在不同的人類社會情況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核能既可以用來製造毀滅性的武器,也可以用來為人類提供強大的能源。顯然,自然規律本身並不能作出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選擇。自然規律是有利於人類社會還是有害於人類社會,完全取決於人類社會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與西方自然科學的規律又不完全是“同一個東西”。西方文化的規律觀主要是關注於自然規律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則主要是關注於社會的秩序與可持續發展的。對基因來說也是一樣,首先它有一個規律問題,但同時,它也有一個社會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要創立基因倫理學的主要原因。
(三)
同時,基因倫理學也不會阻礙社會科學的發展,反而會進一步推進社會科學的辯證研究,也將大大有助於防範若干重大的社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天才論”、“血統論”有可能死灰復燃。“天才論”、“血統論”的問題在哲學史上由來已久,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曾以金銀銅等為血統論的合理性做了說明,這也在很長時期記憶體在於人類社會的歷史中,而且至今存在於不同的人種間。但類似梵谷、愛因斯坦等許多已被證明的“天才”,在基因上可能恰恰是有缺陷的。事實上,基因技術本身也很難造成各方面能力均衡的所謂什麼方面都正常的人。

內容簡介

基本介紹

作為《中國基因組研究叢書》的專著之一,本書以基因倫理問題研究為主線,關注當代基因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圍繞基因—檢測、基因—治療、基因—生殖、基因—克隆和基因—生態等不同層面,分析基因組研究、基因測試、基因診斷、基因治療、轉基因研究、基因信息、基因專利等具體研究領域中的倫理問題,進而討論生命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闡述基因倫理研究的基本原則、基因倫理的價值選擇與制度安排。
基因倫理學

書稿構架

本書稿共分9章,討論了基因倫理學的興起、基因組研究的倫理問題、基因測試的倫理問題、基因診斷的倫理問題、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轉基因研究的倫理問題、基因信息的倫理問題、基因專利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以及基因倫理學與人類社會未來等內容,並列出了若干基因倫理的國際公約和宣言。

體現

本書稿的撰寫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嘗試與努力,即立足基因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立足科技發展的人文關懷要求,關注基因倫理問題,在探討解決基因倫理問題的基礎上,推動基因倫理的研究和發展,進而催生基因倫理學這一新興學科。

目錄

《中國基因組研究叢書》序
序言
前言
第1章 基因倫理學的興起
1.1 基因研究的發展史
1.2 嚴峻的倫理挑戰
1.2.1 從“人羊”說起
1.2.2 五個層面的碰撞
1.2.3 理論上的難題
1.3 基因倫理的兩難
1.3.1 兩難是常態
1.3.2 為什麼兩難
1.3.3 善心與智慧:尋求動態的平衡
1.4 基因倫理學何以成立
1.4.1 成長中的基因倫理學
1.4.2 發展倫理學的視野
第2章 基因測試的倫理問題
2.1 遺傳篩查與遺傳檢查
2.1.1 遺傳篩查與遺傳檢查的社會意義
2.1.2 遺傳篩查與遺傳檢查的倫理爭論
2.1.3 遺傳篩查與遺傳檢查中的倫理問題
2.2 遺傳篩查和測試中的倫理準則
2.2.1 WHO對遺傳篩查和遺傳測試的倫理準則
2.2.2 遺傳病症狀前檢查與易感性檢查的倫理要求
2.3 遺傳篩查與優生學傾向
2.3.1 優生運動與基因決定論
2.3.2 中國的優生學思想
2.3.3 中國優生思想的實踐
2.3.4 我國優生學臨床服務中所面臨的生命倫理學問題
2.4 基因測試與基因隱私權
2.4.1 基因隱私與基因歧視
2.4.2 基因隱私權的倫理準則
第3章 基因診斷的倫理問題
3.1 基因診斷與遺傳服務的倫理要求
3.1.1 基因診斷
3.1.2 遺傳服務的倫理原則
3.2 遺傳諮詢的倫理研究
3.2.1 遺傳諮詢的目的和意義
3.2.2 遺傳諮詢醫師應具有的倫理道德
3.3 出生前診斷的倫理研究
3.3.1 產前或出生前診斷
3.3.2 產前或出生前診斷的對象
3.3.3 產前或出生前診斷的倫理準則
3.3.4 胎兒生存權的倫理問題
3.3.5 出生後兒童遺傳病或遲發性遺傳病檢測的倫理研究
第4章 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
4.1 基因治療的可行性與局限性
4.1.1 基因治療的回顧
4.1.2 基因治療的分類
4.1.3 基因治療的局限性
4.2 基因治療的倫理問題
4.2.1 治療對象選擇中的倫理問題
4.2.2 治療決定中的倫理問題
4.2.3 基因治療的安全問題
4.3 基因增強的倫理問題
4.3.1 對基因增強技術的期待
4.3.2 對基因增強技術的憂慮
4.3.3 基因增強的控制
第5章 轉基因研究的倫理問題
5.1 轉基因技術的研究思路
5.1.1 遺傳工程小鼠研究的技術體系
5.1.2 小鼠逆向遺傳分析的知識貢獻
5.1.3 轉基因動物與哺乳動物克隆
5.2 轉基因研究的社會效應
5.2.1 轉基因農作物與轉基因食品
5.2.2 乳腺生物反應器和異種器官移植
5.2.3 人工合成新生命
5.5.3 關於轉基因研究的倫理思考
第6章 基因信息的倫理問題
6.1 人類基因信息的收集
6.1.1 基因組資料庫:基因科技研究的原始數據
6.1.2 刑事DNA資料庫:法庭科學的重要工具
6.1.3 人口基因資料庫:作為疾病治療的科學基礎
6.2 基因信息的倫理管理
6.2.1 冰島模式:《衛生部資料庫法草案》與《生物銀行法》
6.2.2 英國生物銀行的倫理管理
6.3 基因信息的倫理研究
6.3.1 群體知情同意
6.3.2 基因信息的倫理討論
6.3.3 基因信息的社會問題
第7章 基因專利的倫理問題
7.1 基因專利的產生及其特點
7.1.1 第一個遺傳工程微生物專利
7.1.2 人類基因專利:生命成為發明
7.1.3 人類基因專利的特點
7.2 基因專利的倫理爭論
7.2.1 人類基因是科學發現還是技術發明?
7.2.2 人類共同遺產擁有智慧財產權是否恰當?
7.2.3 基因專利與人的尊嚴
7.3 基因資源的公平使用
7.3.1 基因資源的爭奪
7.3.2 基因資源與衛生資源分配
7.3.3 中國生物技術專利的發展
第8章 生命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8.1 基因技術發展與倫理行為價值
8.1.1 科技成為強勢文化,存在排拒倫理傾向
8.1.2 科技負面效應顯現,催生了生命倫理學科
8.1.3 科技和倫理不是對立,而是相互滲透良性互動
8.2 生命科學家的倫理社會責任
8.2.1 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全人類性
8.2.2 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全局性
8.2.3 科學家社會責任的全過程性
8.3 生命科學家科研行為的倫理規範
8.3.1 國際組織對科研行為倫理規範的要求
8.3.2 我國科學研究機構的倫理規範建設
8.3.3 生命科學家的行為倫理規範
第9章 基因倫理學與人類社會未來
9.1 基因技術的社會評價
9.1.1 基因技術的正面社會效應
9.1.2 基因技術的負面效應
9.1.3 評價基因技術的態度
9.2 基因倫理的基本原則和人的尊嚴
9.2.1 “學會用新的方式來思考”
9.2.2 需要像里夫金那樣的批評家
9.2.3 基因倫理的基本原則
9.3 價值選擇與制度安排
9.3.1 薩頓驚天動地的追問
9.3.2 義務論和功利論、客體論和主體論:各有千秋
9.3.3 倫理委員會和倫理評審
9.4 倫理變革與未來文明
附錄 有關基因倫理研究的倫理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命倫理與人權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人類基因數據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命倫理委員會關於知情同意的報告(摘譯)
聯合國關於人的克隆的宣言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關於遺傳研究道德原則性行為的聲明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關於克隆的聲明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準則(摘譯)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關於利益共享的聲明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智慧財產權委員會關於DNA序列申請專利的聲明——特別是對歐洲生物技術指令的反應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關於早期發布原始序列數據有關專利申請問題的聲明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倫理委員會關於DNA取樣的聲明:控制與獲取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
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建議稿)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