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基督教堂

城西基督教堂

溫州市基督教城西堂是一座始建於19世紀的古老教堂,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城西街78號,系溫州市基督教“兩會”直屬的兩個教堂之一(另一個是花園巷教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西基督教堂
  • 始建時間:19世紀
  • 位置: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城西街78號
  • 分類:系溫州市基督教“兩會”直屬教堂
  • 創建者:李慶華
  • 地位: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教堂簡介,歷史沿革,文物保護,

教堂簡介

1877年,英國偕我會(1911年改名聖道公會,1934年又改名循道公會)傳教士李慶華來溫傳道,1878年在城西街建造教堂。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溫州發生“甲申教案”,偕我會城西堂、周宅祠巷天主堂、內地會花園巷耶穌堂等6所教堂一夜之間都被焚毀。
城西基督教堂城西基督教堂
1881年冬,該會英國傳教士蘇慧廉(W·E·Sootill,1861年—1935年)來溫傳教,他以城西堂為基地在溫州地區傳教25年,發展教徒萬餘人,建立270餘處分堂。
1898年,蘇慧廉主持重建城西堂(今存“重建聖殿碑”),包括前面的大堂(禮拜堂)和後面的小堂(福音堂)以及牧師樓,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大堂為哥德式,高13.46米,尖卷長窗,立柱挺拔,飾以無花果。
1997年,溫州城西堂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堂保存完好,仍是溫州市規模最為宏偉的基督教堂。

歷史沿革

偕我初建時期(1878-1907)
在英國偕我會1正式來溫宣教之前,已有內地會傳教士曹雅直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11月率先到埠2,並於1877年(清光緒三年)建立溫州第一所基督教堂3。繼曹雅直牧師之後,英國偕我會傳教士闞斐迪(Frederick Galpin)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自寧波來溫窺視情況。4
1878年(光緒四年),英國偕我會正式派傳教士李華慶(Rev. R. Inkermann Exley,另譯李應克)來溫,後在溫州加會裡巷購房建立溫州首座偕我會教堂——城西堂。5李華慶雖因病於1881年離世,然其功績斐然,D. MacGILLVRAY評論說:“李牧師不顧自己健康,努力工作,短短三年中打好根基。”6
1882年(光緒八年)11月,英國偕我會傳教士蘇慧廉(W.E.Soothill,1861-1935)抵達中國,並於年底來溫接替李華慶牧師之職。《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1882年11月號Missionary News報導說:“11月2日,偕我會傳教士蘇慧廉乘倫巴底(Lombardy)號蒸汽船抵滬,將去往溫州宣教。”7
1884年(光緒十年)10月,“甲申教案”發生,溫州部分民眾在澤雅榮的帶領下,焚毀溫州市區教堂,城西堂也未能倖免。1885年(光緒十一年),蘇慧廉用“甲申教案”的賠款、英國教會的捐贈並蘇氏夫婦的積蓄,在被焚毀原地重建偕我會城西教堂8。蘇慧廉在《重建聖殿記》9中所載:“次年英會捐資建造聖殿。主日聚集者尚寥寥無幾,並未分設友會。”
1891年,蘇慧廉牧師得海和德牧師來溫協助,自此教務得以日漸復興。同年,蘇氏按立並派遣“夏公殿士,戚公品三,盛公喦如,吳公保年,戚公臣倡,分赴各區工作。”10 1897年,城西堂信徒日增,蘇慧廉描述:“即本堂每逢主日,男女扶老攜幼而來,門內幾無隙地。數年之內,藉眾會友隨時勸化,始復有此興盛也。”11蘇慧廉於是年春季動工建造新堂,於1898年告竣。並勒石紀念,全文如下:
重建聖殿記
主降一千八百七十八年,英國傳教士李華慶,航海東來中國,寓溫郡嘉會裡傳耶穌聖教。僅閱四年,即歸道山。自八十二年,仆來繼李任。其時居住於此,信者甚寡。至八十四年,忽丁魔劫,突遭惡黨劫掠財物,焚我教堂,盪我書院,火我居房。次年英會捐資建造聖殿。主日聚集者尚寥寥無幾,並未分設友會。多歷年所,福音莫得廣宣,嘆習俗愚迷共崇偶像,實非人力所能挽回,詎意主旨難測。近十年來,恩光漸照漸明,聖道愈推愈廣,地則有四五邑,會則有七十奇,人則有三千餘。即本堂每逢主日,男女扶老攜幼而來,門內幾無隙地。數年之內,藉眾會友隨時勸化,始復有此興盛也。仆之始願未及此,今及此豈非天乎?去年春議重建聖殿,繼長增高俾得禮拜觀瞻。幸托主恩,中外集資成數,庀材鳩丁,昕夕董治,月圓十度,方始告竣。仆望自是福音處處廣行,聖道蒸蒸日上。爰欸其緣由,勒石以垂不朽雲。願救主恩、天父博愛、聖靈感化,長臨本堂,世世無窮,亞們。主降世一千八百九十八年英國傳教士蘇慧廉識
為襄助福音事工的推展,蘇慧廉牧師於1894年出版以羅馬拼音翻譯的聖經方言(溫州話)譯本——四福音與使徒行傳12,後於1904年將整本新約聖經翻譯為溫州方言13;於1896年創辦溫州第一所西醫醫院,院址設在瓦市殿巷(即現墨池國小)14;於1897年創辦藝文中學,1903年建成藝文中學校舍15。
直到1905年,溫州偕我公會報告:有傳教牧師3人,教育傳教師1人,醫務傳教師1人;華傳道20人,地方上傳道人131人,女傳道5人,領袖124人;受餐者2144名,慕道友成人5711人,兒童估計1500人;教會150所;醫院1間;高級學校1所;教員12人;日校25所,教員43人;捐款2133.22元。16
1907年偕我會(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es)與同宗的聖道會(Methodist New Connexion)、美道會(Bible Christians)合併稱為“聖道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 Mission,U.K.)。17
聖道發展時期(1908-1932)
自蘇慧廉牧師離溫之後,海和德牧師挑起溫州教會的重任。1912年,溫州聖道公會開始積累信徒奉獻款項,為教會自立作預備。文載:“主歷一九一二年溫州聖道公會英人海和德(J.W.Heywood),秉承蘇慧廉的計畫,積極徵收教會自養的基金,(原名謝恩款)每年由華信徒所捐獻的積累起來,預備作自立的傳道經費,大會民眾都贊成此事,認為中國教會終須自立,不應長此倚賴外國的津貼;因此各代表推行,各級勸捐,各區教會分頭進行,選舉司庫員若干人專管此事;同時派尤樹勛同工對總議會全體作專題演講,題目為‘中國教會自立之預備。’內容精詳重要,面面顧到,如奉獻的生活,聖徒的本分,人才的培養,經濟的準備等,全體聽眾無不感動,一致立願,會後,向硌區推行傳達普遍深入。海和德撥付洋錢貳拾元,交執事刊印自立演講文,名曰‘教會自立之預備’分送溫處各區教堂作宣傳資料,配合謝恩款之進行……”。
此間,教會發展迅速。《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三期(1916年)記載:溫州聖道公會(原偕我公會)“共會堂大小二百五十處。內一百八十處。系本處教友自備。助講員二百五十名。每月各人傳道二次。完全義務。不受薪金。只取路費而已。受洗者三千五百名。慕道者七千名。各處教友。為自立自養事。積款達六千元。生息作傳道費。溫州城內醫院二所。由西國醫士監理。去歲診治病人。約一萬七千。又大學一所。亦由西國牧師為校長。學生一百十六名。布道之工。歸三位西國牧師管理。數年以來。教友較前增加二倍。但未添教士。”19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聖道公會城西堂尤樹勛牧師在上海親眼目睹事件經過,愛國熱情激發,回溫聯絡教牧發起自立運動。海和德牧師強烈反對自立運動,致使溫州聖道公會大分裂,尤樹勛牧師因而建立“溫州中華基督教自立會”。海和德牧師則因此離開溫州。聖道公會委派孫光德牧師來溫接任教區長,從而引來溫州教會受挫後新一輪復興。
城西堂的兒童宗教教育的創辦為溫州眾教會之冠,並帶動了轄內教會的發展。1929年,城西堂率先創辦兒童主日學,稱為兒童主日學初級科,第一年有學生20人,第二年則增至120人。20至1932年,又開辦起兒童主日學啟蒙科,由陳滌氛21姊妹擔任,該班共有學生40人。兩班共有主日學教師10人。1931年,城西堂在成人勉勵會的基礎上,開辦了兒童勉勵會,由盛旭初先生負責,共有學生75人。至1932年,城西堂共有兒童宗教教育學生194人。
1933年2月17-19日,“華北循道會,聖道公會,循道協會三會合併,改名為循道公會。同時假河北唐山豐濼中學舉行會議。”22並將中華循道公會分成七個教區,即華南、湖北、湖南、華北、寧波、溫州及雲南。
循道鞏固時期(1933-1950)
城西堂作為循道公會溫州教區總堂,是教區內精英聚集的地方。凡在教區內推行的事工,必先以城西堂為試點,而後推行之。
繼城西堂兒童宗教教育的創辦,所轄各聯區相繼開辦兒童主日學。1934年1月,溫州循道公會成立兒童宗教教育部,統籌和管理整個教區的宗教教育工作。特聘倫敦大學文學士唐恩祺女教士為總幹事兼主席。23 1936年7月,循道公會溫州教區為擴充工作,於28日召開宗教教育領袖會議,會議將原有“兒童宗教教育部”取消,重組“溫州教區宗教教育部”,定名為“中華循道公會溫州教區宗教教育部”。24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1938年初,溫州教區共有兒童主日學校44所,教員254人,共有主日學學生1246人。25其中,城西堂就有教員31位,有主日學學生214人。
城西基督教堂城西基督教堂
1936年8月第一周城西堂舉行“基督徒團契會”,又稱“牛津團契”。參加者有教會、醫院、學校、海關、郵政、公司等處熱心求道領袖多人。聚會的程式依次是靜默、祈禱、唱詩、讀經、交換經驗、討論、默禱散會。第一次聚會人數為20人,至該年10月第一周增至50人。該團契為教區團契工作的試點,目的是在全教區各聯區開展團契工作。後由教區宗教教育部幹事吳廷揚牧師在1937年1月的教區三十六屆議會上報告開辦團契之目的,並要求各聯區在該年設立基督徒團契會一所。26
1937年6月,為重建城西堂主日學校,教區組建“溫州城西總會中心主日學校重建會”,設立委員有孫光德牧師,愛樂德牧師,施德福院長,湯復三牧師,盧源生牧師,吳廷揚牧師,朱肖雅先生等。公舉愛樂德牧師為主任,湯復三牧師副之。27於1939年3月興工重建,不日建成巍峨龐大之校舍、高聳去表之鐘樓。
為了提高信徒的素質,城西堂開展“民眾宗教教育”。於1937年分別開始民眾識字運動和主日識字運動。民眾識字運動開辦“中華循道公會城西聯區民眾學校”,招收20-40歲男女,以夜校形式,每日入班讀書1-2小時,1-2個月畢業。主日識字運動是希望一般不識字的信徒,攜帶聖經、聖詩,於每主日下午二時起舉行主日識字班,由教區宗教教育部選定主日經句、編印教義,推舉受過教育的信徒教授,使之熟讀背誦並能明白經義。28
1936年11月1日,溫州城西聯區布道團成立,由吳廷揚等12人負責,定於每主日禮拜後出發到各鄉鎮布道。布道分為四個步驟:(1)徵求會友;(2)小組班會;(3)預備會友;(4)布道大會。29
為使信徒得到全面的牧養,溫州教區以城西堂為始,於1937年進行基督化家庭運動。教區宗教教育部派定教牧師、義務教士、實友等,每逢禮拜四、五、六晚七點至九點,到各信徒家中輪流布道、查經、並訓導家長舉行家庭禮拜,注意兒童對宗教的興趣。30
在這一時期,孫光德牧師對於溫州教務的發展有諸多貢獻。1938年孫光德牧師首次卸任回國之時,《夏鐸》月刊作了以下評價:“溫州教區長兼本報社長孫光德牧師來華十又四載,對於教務,異常努力,創辦神學,造就傳道人材,注重宗教教育,培植信徒知識,組織青年班,誘導青年歸主,提倡家庭禮拜,鼓勵教友熱忱,舉辦布道團,宣揚聖道,引人信主,主辦夏鐸月刊,藉文字推揚福音,產生中華差遣會,使僻壤同胞,得聆真道,設立教牧師瞻養會俾告老教牧師得以瞻養,發起監獄布道,使身居囹圄的囚徒,亦能革心悔改,其功績卓著,罄筆難書,茲以回國在茲,志此以資紀念。”31
繼孫光德牧師之後,另一位名牧就是愛樂德牧師。在其任教區長(後任差會代表)期間,雖幾經日軍襲擊造成的混亂現象。但他重視教務,統一整合溫州教會崇拜,於1943年出版《實用崇拜簡禮文》專供溫州教會使用。於1940年任浙東神學院院長,為溫州教會培養一大批教牧人員。
該時期溫州本地牧師在教區中的地位已逐漸重要起來。湯復三和盧源生兩牧師32在教區任教區主席和會長職,在教務上與西牧開始合作。1934年開始,吳廷揚、盛旭初、陳滌氛等在教區宗教教育及文字工作中嶄露頭角。吳廷揚牧師剛從武昌學成回溫,就被重用,任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幹事,並於1937年任《夏鐸》月刊主編。盛旭初先生於1934年開始任“兒童宗教教育部”幹事兼秘書33,後又任教於浙東神學院,並曾擔任藝文國小校長34,並主編《浙東教會通訊》。陳滌氛女士從1932年開始擔任城西堂兒童主日學啟蒙科;於1934年襄助唐恩祺教士創辦“兒童宗教教育部”,並任幹事35;於1936年參與創辦“溫州教區宗教教育部”,並任幹事36。汪仁、謝聖弢牧師於1940年代先後在溫州教區內任教區主席。
1950年9月6日,溫州基督教最後一批英國傳教士離溫赴滬,準備回國,分別是循道公會差會代表愛樂德(W. R. Aylott)、女教士湯克諧(L.Tucker)以及白累德醫院護士長狄蘭仙(N.Gedye)等。37代表由西牧主導教會的時期結束,繼而完全由本地華牧接手38。
革新自治時期(1951-1966)
1950年9月23日,中國基督教“三自”宣言發表,溫州謝聖弢牧師率先簽名擁護,事後發動信徒繼續簽名擁護。39從此,城西堂與溫州眾教會一樣進入革新自治時期。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中,城西堂逐漸進入新中國建立後的教會思想改造中,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三自革新運動、控訴美帝運動、反右鬥爭、教會大聯合及至在文革初期教堂大門關閉為止。
《天風周刊》於1951年1月20日報導:
“[天風社訊]溫州基督教聯合會於去年十二月十七日下午假城西街循道公會大禮拜堂,召開抗美援朝革新簽名大會,到各教會學校醫院等十四單位計四千餘人,由聯合會會長董鳴皋牧師主席,謝聖弢牧師主講革新運動,徐漢民先生主講抗美援朝運動,政府代表許寶侖郁宗鑒亦相繼發言,會場情緒極為熱烈,為溫州教會空前盛舉,當場並通過六項愛國公約。最後報告宣言簽名人數已達三千八百九十人。查溫州市區基督徒約有七千人,該會決爭取目標為五千人,現仍在繼續進行中。”40
1952年1月13日,“在溫州市城西街循道公會大禮拜堂,召開了三千八百人的控訴大會,控訴帝國主義份子利用宗教侵略中國的罪行。”控訴主題有“英帝國主義七十三年來利用溫州循道公會侵略中國的罪行”、“帝國主義分子、英國循道公遠東幹事饒永康的侵略罪行”、“帝國主義利用教育進行文化侵略的罪行”、“帝國主義利用‘屬靈派’進行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帝國主義分子破壞三自革新運動的罪行”等。41
1958年5月26-27日,溫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擴大會議召開,主要討論聯合禮拜問題,決定:“合併後,原來的宗派名稱應取消;人事要統一,不分派別,要按照事工和各人的才能安排人事;房屋、財產、經濟要統一,實行統籌統支;組織形式要統一,一切不利於社會主義的規章制度要徹底改革;教會的地址,以地區適中為原則;對於信仰,互相尊重,洗禮、浸禮、蒙頭、守安息日均自由,但聖餐決定每月一次;為了清潔衛生,行聖餐時主張用多杯的方法。”42
同年7月第一個主日43,教會進行大聯合,先行將六個教派集中在總堂(城西堂、倉河巷堂、花園巷堂、永光堂、頭梳腦堂、西城下堂)活動,繼將六個總堂合併,集中在城西堂活動。44僅餘的城西堂聚會也並不能供養當時信徒的需要,講道也逐漸變成了政治演講。1966年9月16日,紅衛兵關閉城西堂,教牧人員受批鬥,整個教會活動完全停頓。45“教堂被封閉占用,聖經、詩歌和宗教書刊均被作為迷信品燒毀,出現三無(無聖經、無聖職、無教堂)教會。”46
引用:
1 偕我會(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es)為英國循道會(Wesleyan Methodist Church)之一派,於1857年建立。1907年偕我會與同宗的聖道會(Methodist New Connexion)、美道會(Bible Christians)合併稱為“聖道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 Mission,U.K.)。1932年,英國聖道公會又與循道會(Wesleyan Methodist Church)、循原會(Primitive Methodist Church)聯合,稱為“英國循道公會”(The Methodist Church, U.K.)。文國偉著,《循道衛理入神州》,(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95年初版),第10-12,14-15,59-60頁。
2 Grace Stott, 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ion,1898,pp10.
3莫法有著,《溫州基督教史》,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7月,第58頁。
4同上。
5 Edited by D. MacGILLVRA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 ,Shanghai: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07,pp131.
6同上。
7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13 (1882),pp465.
8 蘇路熙著,《樂往中國》,吳慧譯,2007年8月,未正式出版,第28頁。
9 現存城西堂。
10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九、十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8年1月1日),第30頁。
11 摘自《重建聖殿記》。
12 W.E.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Edinburgh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1907),pp200.
13 W.E.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Edinburgh and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1907),pp206.
14 汪起霞、陳梅豪、鄭求是提供資料,蘇虹整理,“施德福與白累德醫院”,《溫州文史資料(第三輯)》,第140頁。
15莫法有著,《溫州基督教史》,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7月,第82-83頁。
16湯清著,《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出版社,2001年7月再版,第463頁。
17文國偉著,《循道衛理入神州》,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95年初版,第10頁。
18 《浙江青田基督教會之創始及自立經過的報告》,青田基督教自立會同工編印初稿,1954年,第7頁。
19中華續行委辦會編,《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3期,商務印書館,1916年,第續92頁。
20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7年1月1日),第47頁。
21 現城西堂信徒,又稱陳棣芬、沈棣芬。
22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3年,第193頁。
23盛旭初編輯,《溫州循道公會兒童宗教教育部一九三四年度工作報告》,(溫州循道公會兒童宗教教育部,1935年2月出版),第6、10頁。
24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7年1月1日),第46頁。
25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九、十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8年1月1日),第36頁。
26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7年1月1日),第49頁。
27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六期(夏季特大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7年6月),第38頁。
28同上書,第54-55頁。
29同上書,第54頁。
30同上書,第55頁。
31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九、十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8年1月1日),第37頁。
32 兩位牧師的生平行述將另撰文詳述。
33盛旭初編輯,《中華基督教循道公會浙江溫州教區兒童宗教教育實施計畫大綱,(溫州循道公會兒童宗教教育部,1934年2月出版),第3頁。
34 《寧波循道通訊》第十期,1948年3月。
35盛旭初編輯,《中華基督教循道公會浙江溫州教區兒童宗教教育實施計畫大綱,(溫州循道公會兒童宗教教育部,1934年2月出版),第3頁。
36吳廷揚編,《夏鐸——中華循道公會溫州寧波兩教區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溫州循道公會宗教教育部夏鐸月刊社,1937年1月1日),第47頁。
37支華欣編著,《溫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協會,2000年5月,第7頁。
38 見附錄一《城西街循道公會1950年工作人員名冊》。
39支華欣編著,《溫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協會,2000年5月,第101頁。
40 《天風周刊》第十一卷第二期(總247號),1951年1月20日,第11頁。
41 《天風周刊》1952年第5期(總300號),1952年2月9日,第8頁。
42《天風》1958年第18期(總561號),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58年9月22日,第21頁。
43同上。
44支華欣編著,《溫州基督教》,浙江省基督教協會,2000年5月,第41、101頁。
45同上書,第 42頁。
46同上書,第43頁。
註:以上歷史摘自《基督教溫州市城西堂簡史》(陳豐盛)

文物保護

城西基督教堂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1898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城西基督教堂城西基督教堂
位於鹿城區城西街73號。由美國傳教士索畢慶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後焚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占地面積1578平方米,坐西朝東。包括前後大堂(禮拜堂)、小堂(福音堂)及中式用房十二間。大堂具哥德式建築風格,高13.45米,脊頂設十字架,肅穆宏麗。建造及裝飾十分考究,富有宗教色彩。為溫州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內現存石碑2通:刻於1898年的《重建聖殿記》和1938年的《溫州循道公會六十周年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