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規劃

城市環境規劃

城市環境規劃是指一個城市地區進行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區劃,預測因經濟所引起的變化,根據生態學原則提出以調整工業部門結構、合理安排生產布局為主要內容的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戰略性布局。也就是說,是城市當局為使城市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城市環境規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涉及範圍廣,數據需求量大,要使用多種模型方法。通常,城市環境規劃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即環境現狀調查評價和環境質量預測及規劃。首先,在明確規劃的對象、目的以及範圍的前提下,進行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其次,在現狀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環境規劃
  • 外文名:Urb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內容: 
  • 目的
  • 基本理論
  • 基本原則
城市環境規劃內容,城市環境規劃目的,城市環境規劃基本理論,城市環境規劃基本原則,

城市環境規劃內容

城市環境規劃包括生態規劃與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兩方面。其主要內容有:
1.城市開發規劃
(1)工業規劃:工程、投產時問、主要產品品種,年產量;
(2)自然環境改變:挖掘、填築、整理、採伐等引起的形狀、面積和土方量變化;
(3)人口變化:組成、分布等變化(年別,地區別)。
2.土地利用規劃
(1)總體規劃:城市總體布局、土地總體利用規劃;
(2)工業區劃:各專門工業區、工業區和準工業區面積和人口;
(3)居住區和商業區劃:一等專門居住區、二等專門居住區、居住區、鄰近商業和商業區的面積人口;
(4)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區劃:面積、位置、人口、戶數;
(5)其他:港口、沿江河等城市的其他區劃。
3.水資源管理規劃
(1)用水規劃:總體用水規劃.水的收支、分配。主要取水水源等。
工業用水:工業用水量增長預測、水資源的平衡、供水量及來源。
生活用水(包括飲用水):生活用水增長預測.供水量及來源。
(2)水資源保護規劃(水質、水量):規劃、地面水保護規劃、地下水保護規劃。
(3)水面利用規劃:漁業、其他水生生物的養殖等。
4. 城市能源規劃
(1)能源利用規劃:能源大氣污染預測.熱污染預測。
(2)能源環境影響預測:能源消費預測、能源規劃、能源構成。
(3)能源環境管理規劃:分配規劃、城市能源政策、控制能源造成的污染所採取的措施。
5.工業污染源控制規劃
(1)工業污染源環境影響預測。骨幹工、業:生產工藝、生產技術水平、能源、資源消耗預測、單位產品或單位產值的排污量、污染增長趨勢;中、小工業:按行業調查分析其經濟效果與環境效果,預測其對環境的影響和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2)控制規劃:分區控制規劃、工業結構、布局調整規劃。
6.大氣污染預測綜合防治規劃及其他
(1)大氣環境質量預測:大氣氣象條件、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分布、大氣質量預測。
(2)大氣污染防治: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包括環境目標、工程及管理措施)。
(3)固體廢物、化學品、噪聲污染預測及防治:固體廢物增長及環境影響預測、噪聲環境影響預測、化學品增長及環境影響預測;制定綜合防治規劃(包括環境管理措施)。
7.城市交通規劃
城市交通與環境規劃:城市道路、城市車輛類型、數量的發展規劃及其對環境影響;鐵路、公路、航空水運規劃及其對環境影響;改善環境的措施、交通管理及環境設計。
8.城市綠化和建立生態調節區特殊保護區
城市綠化和生態:樹種選擇、郊區森林及城市各種綠地的規劃、綠地指標;城市周圍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調節區的規劃;特殊保護區(文物、古蹟等)的規劃。

城市環境規劃目的

城市環境規劃的目的在於調控城市中人類自身活動,減少污染,防止資源破壞,從而保護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所依賴的城市環境。城市環境規就是人類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使城市居民與自然達到和諧,使經濟和社會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達到統一而採取的主動行為。

城市環境規劃基本理論

1、環境承載力理論: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環境承載力作為判斷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是否協調的依據,具有客觀性與主觀性、區域性與時間性、動態性和可調控性的特點。環境承載力理論是對特定時、空環境中的環境容量條件下,對不同環境因子保持在特定水平及平衡的定量判定與預測。
2、可持續發展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區域環境規劃提供了全面的指導思想,突破了經濟制約型環境規劃的框架,使環境規劃的內容不再僅僅局限於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環境單元的質量控制和污染物的防治上,而是將與環境單元有關的資源、經濟和社會等子系統一併納入規劃的研究範圍內,最終實現區域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大系統諸要素的和諧、合理,並使總效益達到最佳。可持續發展既要作為環境規劃的指導思想,又要成為環境規劃的最終目標,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應貫穿於環境規劃的始終。這一理論是對特定歷史時段內,具體區域的經濟、社會、環境子系統之間平衡關係的科學調整理論。
3、人地系統理論:人地系統由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球自然物質系統構成。其中,人類社會系統是人地系統的調控中心,決定人地系統發展方向和具體面貌。地球自然物質系統是人類系統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兩個系統之間存在雙向反饋的耦合關係,人類社會系統以其主動的作用力施加於地球自然物質系統,並引起它發生相應變化,變化了的地球自然物質系統又把這些作用的結果反饋給人類社會系統,從而在兩個系統之間形成了能動作用和受動作用的辯證統一。這一理論重點強調了人類與其生存的自然之間的和諧對立統一關係。
4、區域複合生態系統理論:複合生態系統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產性、地帶性和綜合性等特性。它們給城市環境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提供了可能。組成複合生態系統的社會、經濟、自然等三個子系統,均有著各自的特性。它是針對環境長遠利益——環境生態內部協調發展與平衡的理性關注。
5、空間結構理論:這是人類活動空間分布及組織最佳化的科學。是一門套用理論學科,為環境規劃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持。從環境保護的目的出發,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規模、生產結構和布局,調控人類自身活動,是一項涉及自然、社會和經濟系統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城市環境規劃在進行區位選擇的時候,在考慮經濟因素的同時,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即將環境和生態因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考慮。空間結構理論為環境規劃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持。

城市環境規劃基本原則

城市環境規劃要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貫徹環境法的總方針與總戰略,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城市環境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保護城市特色,滿足城市功能需求,完善功能區劃,明確目標註重,提高生活功能區環境質量,保護好城市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2. 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環境問題,突出重點環節和重點污染源,實行全過程分析與控制。
  3. 揚長避短,合理最佳化,發揮地區優勢,充分利用綜合與系統分析技術,合理安排有限的資金,使之產生最佳的環境效益。
  4. 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別注意分析規劃目標的可行性、規劃措施的可操作性。在資金與技術水平約束下堅持循序漸進、持續發展方針。
  5.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推廣三廢綜合利用,大力開展環保領域的科學研究,儘快的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
  6. 強化城市環境管理,運用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使規劃成為充分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環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