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分工

垂直分工指全球貿易下同一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技術和附加值程度較高的工序與較低的工序之間存在的分工。這是相同產業內部因技術差距所引致的分工布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直分工
  • 類型:要素分工(“垂直分工”)
  • 歷史:四種觀點
  • 生產:國際分工之前
簡介,歷史,

簡介

當前,國際分工模式已經開始由產品分工(“水平分工”)向要素分工(“垂直分工”)轉變,即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國企業,由生產最終產品轉變為依據各自的要素稟賦,只完成最終產品形成過程中某個環節的工作。
垂直分工
垂直分工下的國際產業鏈一般由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主導,以製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分為產品研發、製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由於缺少核心技術,往往主要從事製造加工環節,在分工中處於低端。雖然諸如貼牌生產等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企業按照契約完成訂單生產即可分享利潤,並不負責產品銷售,市場風險低,但其弊端是製造加工環節可替代性很強,不同開發中國家的加工企業為爭取訂單,常常被迫壓低價格;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付出的土地、廠房、設備、水、電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簡單勞動成本的投入也很大。而掌握了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的跨國公司,其所投入的信息、技術、品牌、管理、人才等知識密集要素由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並因為研發和流通環節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大,按照成本與收益、風險與收益匹配原則,跨國公司便成為最大的得利者。

歷史

關於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問題。主要有如下四種觀點:
(1)認為國際分工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的發展相適應。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至今國際分工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地理大發現開拓了國際分工的第一階段(15世紀末至18世紀上半期);第一次產業革命,開拓了國際分工的第二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60年代);第二次產業革命,開拓了國際分工的第三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二次大戰後,隨著新的產業分工,國際分工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即第四階段。
(2)認為國際分工的發展與以科學技術為標誌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至今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8世紀開始為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19世紀末開始為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階段;戰後開始為國際分工的擴大和發展階段。
(3)認為戰後的國際分工與戰前的國際分工有質的不同。它作為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有了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多類型和多層次,即不僅深入到了不同類型和不同制度的國家之間,以及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而且深入到了部門內部的不同產品之間。
(4)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之後,特別是進入帝國主義時期之後,國際分工就形成為龐大的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已開發國家處於“中心”地位,落後國家處於“外圍”地位;形成“中心”支配“外圍”,“外圍”依附“中心”的格局。
關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性質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
(1)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均有著兩面性: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本身看,有自然和社會兩重性;從經濟發展看,有互補和依附兩重性;從經濟利益看,有互利和剝削兩重性。
(2)國際分工的類型主要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混合型國際分工等三種。
關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關係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國際分工是否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不少學者都認為,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但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理由主要有:(1)國際分工與社會分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個不同的經濟範疇,國際分工與對外貿易沒有必然聯繫;
(2)國際貿易產生於國際分工之前;
(3)國際貿易的基礎是資源優勢、國際條件差異、預期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特定的社會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