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埠

坦埠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轄鎮。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38公里。地處蒙陰、沂水、沂南三縣交界。東鄰沂水縣,北接野店鎮,西連舊寨鄉,南與沂南縣接壤。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00畝。轄95個自然村,35個村委會,32670口人。均為漢族人口密度為403人/平方公里。駐地東坦埠村有14個村民小組,1680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坦埠
  • :dàn  bù
  • 位置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
  • 人口數:32670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鎮以村名。坦埠村有證可查於元朝,相傳元初杜姓建村,因附近有一荒丘,曾是野獸、強人出沒的地方,路要望之生畏,故名坦埠。元朝末年改稱坦埠,因地勢平坦,三面環水而得名。1979年分為東、西坦埠兩個行政村。1933年為第六區。1937年為坦埠鄉。1948年為坦埠區。1951年改稱第七區。1957年為坦埠鄉。1984年因地理位置重要、商業發達而設鎮。
坦埠

行政區劃

全鎮地處山區。農產以小麥、玉米、花生、地瓜、黃煙、蔬菜、藥材、生薑、果品、桑蠶為主,1999年人均收入2337元。企業有麻紡、建築、建材、製鞋、印刷等30餘家。所產沂蒙全蠍、“坦埠綹子”遠近聞名。該鎮有中學1處,國小28處,醫院1處。兗(州)石(臼)公路、南(麻)坦(埠)公路、坦(埠)常(路)公路、東(崖)黃(家窪)公路貫穿其境,交通發達。梓河流經其境長達14公里。建有坦埠大橋一座。陳毅元帥曾在該鎮老君洞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境內有中山寺、老君洞、漢故城等名勝古蹟。農曆五、十為集日,三月初五、九月二十五日逢古會。
坦埠的讀音
蒙陰縣坦埠鎮是一個古老的集鎮,美麗而富饒。
“坦埠”的“坦”字讀音很特別:“坦”,國語讀“tǎn”,蒙陰方言及在其他地方也念“tǎn”,而在“坦埠”這個地名中,卻讀作“dàn”。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略作考證:
語音學角度講,“坦埠”不是因方言土語而形成的讀音。其原因必有出處。
《山東省蒙陰縣地名志》載:“坦埠 tǎnbù:。……傳說元初杜姓建村,因附近有一荒丘,曾是野獸、強人出沒的地方,路人望之生畏,故名憚阜。元朝末年改稱坦埠,因地勢平坦,三面環水而得名。”路人取名“憚阜”之說,純屬無稽之談。這是因為,一個地名,一般地說,應該由當地居民所起;即使是外地人給起的,也應得到當地人認可,才能流傳下來。路人取名“憚阜”,不符合事實。即使當時附近真的有野獸、強人出沒,人們也只能將村名稱為“憚虎”、“憚狼”、“憚強人”,而不會稱為“憚阜”、“憚埠”。
其次,“元朝末年改稱坦埠,因地勢平坦,三面環水而得名”之說,也經不住推敲。坦埠村村東有坦埠河(即梓河),村西有故縣河,村南則有坦埠河、門莊河兩條河平行西流,說是“三面環水”,真是一點不差。但蒙陰縣是個純山區縣,山地丘陵占94%,坦埠鎮四周聳立著巍峨連綿的高山,地無三尺平,哪裡能稱得上“地勢平坦”呢?
“埠”的一個意思是“靠近水的地方”。坦埠附近有數條河流,“坦埠”中的“埠”字,用得非常恰當。但是,“坦”字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為了弄清“坦埠”讀音之謎,我曾到坦埠旅遊,作了一番觀察,方知坦埠地面寬廣,地勢北高南低。在山區縣裡,能有這么一塊有丘陵、有平原的地方,實屬罕見。一次坦埠之行,搞清了“坦埠”起名的原由:因地面寬廣,三面環水而得名。
因為“(壇)tán”是常用字,所以,人們都知道它讀tán,但筆畫多,於是,當人們動筆寫“(壇)埠”時,為了簡省筆畫,就借用了同偏旁、且與“(壇)”讀音相同的“坦”。這樣,“埠”的字形變成了“坦埠”,但讀音依舊讀作“dàn埠”。
坦埠鎮共分34村,分別為
東坦埠、西坦埠 、故 縣、來石莊、響水莊、來石萬、蹇家莊、新 建、中 山 、諸 夏 、水明崖、張 林、寨 後 、石龍莊、艾山前、英家山、東河南、西河南、沙 溝、龍虎寨、潘 莊、西西崖、東西崖、東崖子、南極山、下東門、金錢官莊、黃家窪張家莊、闞家莊、戴家莊、黃家莊、硯池萬、海龍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