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直腸窩

坐骨直腸窩

坐骨直腸窩(ischiorectal fossa),位於肛管兩側,呈楔形。內側壁的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上部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側壁的下份為坐骨結節的內面,上份為閉孔內肌及其筋膜,還有由閉孔內肌筋膜形成的一個管狀裂隙,稱陰部管(pudendal canal)或(Alcock 管),管內有陰部內血管、陰部神經及其分支;頂向上,為內、外側壁相交處;底朝下,為皮膚和淺筋膜;前壁為尿生殖膈;後壁為臀大肌下份和骶結節韌帶;坐骨直腸窩向前伸入肛提肌與尿生殖膈的匯合處,形成前隱窩,向後伸入臀大肌、骶結節韌帶與尾骨之間,形成後隱窩。在坐骨直腸窩內,有大量脂肪組織和纖維隔,稱坐骨肛門窩脂體,具有彈性緩衝作用。窩內脂肪的血供較差,感染時易形成膿腫或瘺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坐骨直腸窩
  • 外文名:ischiorectal fossa
  • 位於:肛管兩側
  • :楔形
  • 內側壁的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
  • 上部:為肛提肌
基本概述,病理,治療,

基本概述

(1)位置與境界
坐骨直腸窩(ischiorectal fossa)又稱坐骨肛門窩,位於肛管兩側,呈楔形。內側壁的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上部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側壁的下份為坐骨結節的內面,上份為閉孔內肌及其筋膜,還有由閉孔內肌筋膜形成的一個管狀裂隙,稱陰部管(pudendal canal)或(Alcock 管),管內有陰部內血管、陰部神經及其分支;頂向上,為內、外側壁相交處;底朝下,為皮膚和淺筋膜;前壁為尿生殖膈;後壁為臀大肌下份和骶結節韌帶;
坐骨直腸窩向前伸入肛提肌與尿生殖膈的匯合處,形成前隱窩,向後伸入臀大肌、骶結節韌帶與尾骨之間,形成後隱窩。在坐骨直腸窩內,有大量脂肪組織和纖維隔,稱坐骨肛門窩脂體,具有彈性緩衝作用。窩內脂肪的血供較差,感染時易形成膿腫或瘺管。
(2)血管與神經
陰部內動脈起自髂內動脈前乾,亦可與臀下動脈共乾,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再經坐骨小孔如坐骨肛門窩。主幹沿外側壁上的陰部管前行。在陰部管內陰部內動脈發出肛動脈。在陰部管前端陰部內動脈分為會陰動脈和陰莖動脈(陰蒂動脈)進入尿生殖區。
陰部內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匯入髂內靜脈。
陰部神經由骶叢發出,與陰部內血管伴行。在陰部管內分出肛神經、會陰神經及陰莖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由於陰部神經在形程中繞坐骨棘,故在會陰手術時,在坐骨結節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刺向坐骨棘下方,進行陰部神經阻滯麻醉。

病理

2.血管、淋巴及神經陰部內動脈常與臀下動脈共乾,起自骼內動脈前乾,經梨狀肌下孔出盆後,繞過坐骨棘後面,穿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主幹沿此窩的外側壁前行,進入 陰部管。陰部內動脈在管內分出2~3支肛動脈,穿筋膜向內橫過坐骨直腸窩脂體,分布於肛門周圍諸肌和皮膚。陰部內動脈行至陰部管前端時,即分為全陰動脈和陰莖動脈 兩支進入尿生殖區。會陰動脈分布於會陰肌及陰囊或大陰唇;陰莖(蒂)動脈分支分布於尿道、尿道球、尿道球腺或前庭球、前庭大腺,其終末支為陰莖(蒂)背動脈和陰莖(蒂) 深動脈,分布於陰莖或陰蒂。陰部內靜脈及其屬支均與同名動脈伴行,肛靜脈與直腸上、下靜脈之間有廣泛吻合,陰部內靜脈匯入髂內靜脈。坐骨直腸窩的淋巴結收納齒狀線以上的部分淋巴,其輸出管隨肛動、靜脈注入髂內淋 巴結;部分淋巴管經會陰注入腹股為淺淋巴結。陰部神經由骶叢發出,與陰部內血管伴行,共同繞過坐骨棘經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向前進入陰部管。在管內發出肛神經,分布於肛提肌、肛門外括約肌、肛管下部及肛周 皮膚等。主幹行至陰部管前端時,即分為會陰神經及陰莖背神經,向前進入尿生殖區,其分支、分布與動脈相同。

治療

由於陰部神經在行程中繞坐骨棘,故會陰手術 時,常將麻藥由坐骨結節與肛門連線的中點經皮刺向坐骨棘下方,以進行陰部神經阻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