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品第五

《坐禪品第五》出自唐代惠能的《六祖壇經》。在這一品中,六祖主要闡述了禪宗坐禪的理解和態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坐禪品第五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六祖壇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惠能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師示眾雲(1):“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2),亦不是不動(3)。若言看心,心原是(4),知心如(5),故無所著也(6)。若言著(7),人性本淨(8),由妄念故(9),蓋覆真如(10),但無妄想(11),性自清淨,起心著淨(12),卻生淨妄(13),妄無處所(14),著者是妄(15),淨無形相(16),卻立淨相(17),言是工夫(18),作此見者(19),障自本性(20),卻被淨縛(21)。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22),內不亂為定(23)。外若著相,內心即亂(24);外若離相,心即不亂(25),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26),自成佛道(27)。”

作品注釋

(1)師示眾云:六祖大師開示大眾說
(2)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坐禪原來不需要著住到這個心,也不需要著住到這個淨;淨就是清淨
(3)亦不是不動:也不是說我總坐這兒不動。
(4)若言著心,心原是妄:你要是著到心上,有了兩個心,就變成妄心,不是真心了。
(5)知心如幻:你應該知道你的心,本來是虛妄的,是幻化的
(6)故無所著也:因為你知道你要是一著到心上,就變成妄心,就不是真心,所以你就不應該著住。
(7)若言著淨:假使你說著在淨上
(8)人性本淨: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既然是清淨,你為什麼又要著住到淨上呢?你若著住到淨上,也變成有兩種;有兩種,就是有真、有妄。
(9)由妄念故:因為有妄念故
(10)蓋覆真如:把真如自性就遮蓋住。
(11)但無妄想,性自清淨:你只要沒有妄想,你的性本來就清淨了。
(12)起心著淨:你生出來一個心,著到淨上
(13)卻生淨妄:本來是清淨的,但是你因為頭上安頭,又想要弄出一個淨來,這就是有一個妄了。生出一個妄,就不是本來清淨的本體。
(14)妄無處所:可是這個妄,沒有一個地方。
(15)著者是妄:你要是著到淨上,就變成一個妄,你就是頭上安頭!
(16)淨無形相:什麼叫淨?清淨是無形無相的。
(17)卻立淨相:沒有形相,你卻要立出一個淨的形相來
(18)言是功夫:你說這就是功夫。
(19)作此見者:你若作這種見的話
(20)障自本性:你就障礙自己的本性!
(21)卻被淨縛:你就被淨所綁住。你著到淨上,這也是執著。修道,就是要破你的執,破你的著,要無所執著。淨縛:追求“淨相”過分而被束縛。
(22)外離相為禪:對外離一切諸相,不執著一切相,就是禪。
(23)內不亂為定:心裡不亂打妄想,不起雜念,就是定。
(24)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因為外邊你離相,內里也就有定力;你在外邊如果著相,內心即亂,你裡邊也就沒有定。
(25)外若離相,心即不亂:你外邊離開一切相,不著住到一切相,心就不亂。
(26)自修自行:自己去修,自己去行,
(27)自成佛道:自然就可以成就佛道。

作品譯文

大師對眾人說:“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本來就不強調返內視心,也不是觀想清潔淨土,更不是枯坐著一動不動。如果說返內視心,心原本就是虛妄不實的,既然知道心乃虛妄,所以就沒有什麼可內視的。如果說觀想清潔淨土,人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由於產生了妄想胡念,才把真如佛性給遮蔽住,只要沒有了妄想胡念,本性自然就變清淨了,著意地觀想淨土,就產生了執著於‘淨土’的妄想,妄想胡念沒有什麼固定的生成處所,觀想本身也是虛妄的,潔淨本來也是無形無象的,現在卻要定出一個淨土的具體形象,說看到它才是真功夫,這樣認識的人,那障礙就從自己的本性中產生了,反倒被所謂淨土的觀想所束縛住了。善知識們,如果修行坐禪不動法門,要能夠看見任何人時,對他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過失和毛病等都視而不見,這才是修到了自己的本性真正不動的境界。善知識們,迷惑的人打坐時身體雖然不動,一開口就說別人的是和非,長和短,好和壞,這是與佛道根本違背的,就像所謂返視內心,觀想淨土,都是產生智慧障礙的歪門邪道。”大師又對眾人說:“善知識們,什麼叫坐禪呢?金刀落髮這個法門中的坐禪,是指消除了任何障礙。對外在一切或善或惡的情況境界都不產生心思念頭,這就叫‘坐’;對內在則能體會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動搖的,這才叫‘禪’。善知識們,什麼叫禪定呢?外在任何事相永遠都不會干擾自己就叫‘禪’,內心永遠平和不紛亂就是‘定’。如果執著於外在事相,內心就會紛亂;如果能遠離外在事相,內心就不紛亂,人的本性自然也就清淨和安定了。只是因為執著於外在境界,內在的思想境界就跟著亂了,如果對外在一切境界都能心不紛亂,那就是真正的入了‘定’了。善知識們,外在離開各種境界不受干擾就是‘禪’,內在保持不亂就是‘定’,外禪內定,就是禪定。《菩薩戒經》中說:‘我的本性原初就是清淨的。’善知識們,在自己產生的每一個念頭中,去體會自己的本性原本的清淨,自己修,自己行,那佛道自然就修成功了。”

作品評析

這個禪,不一定坐才有禪,行住坐臥,都有禪,所謂“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你會用功,不一定說單單坐那兒的時候才用功,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
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怎樣用功呢?怎樣坐禪呢?對於佛教的理論,一般有學問的都可以馬虎自學,但對坐禪,許多人都有一種神秘的看法,認為裡面有點“玄”,不是用認識的方法可以進得去。是啊,一切神通妙用都因禪定而起,六度萬行,戒定慧三學,止觀二法,都離不開禪定。在印度,佛教,甚至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都重視坐禪,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也重視坐禪,坐禪是出家修行的日常功課,但怎樣才叫坐禪,怎樣才能收到坐禪的效果呢?
坐禪的確是修行的重要方法,雙腿一收,跏趺而坐,進而修止修觀,四禪八定,小乘禪到大乘禪都要從這兒開始。但禪宗自六祖來,對佛教里的許多方面都進行了革命,《壇經》裡面講的那些,都是對佛教里傳習已久的許多方法的革命。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傳統的修行方法。六祖則來了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印宗法師問五祖傳授什麼?六祖的回答是:“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傳統的方法是先戒後定後慧,六祖這裡是“內外一如,定慧即等”。問到西方淨土,六祖的開示是“身中淨土”“自行西方”。佛教中的這些傳統東西,到了六祖這裡全都不用了,至少沖淡了。所以我們學禪宗、學《壇經》,一定要認真領悟到六祖大師這個法的根本之處是什麼,如果不是真理,不是佛法,那么禪宗就絕對是建立不起。但是六祖不但把這個法門建立起來了,而且在一千多年中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主導地位,從這裡便可以看到這個法的殊勝。在坐禪品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六祖大師的創新精神和法門的方便、殊勝。
那么,禪宗的坐禪又應該是什麼狀態?六祖說:“無障無礙處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在前面我們多次提到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二”,不是“不二”。六祖這裡以“一切善惡境界”概括了一切相對的、分別的境界,能超越了這些相對、分別的境界,你才能見性,才能無障無礙,也才能“心念不起”,這就是禪宗的“坐”。這種“坐”超越了坐相,哪怕你並沒有坐在那兒用功,而是日用動靜中,你仍然是“坐”。反之,你達不到這種境界,心裡亂鬨鬨地在那些相對的分別境中打轉,那怕你坐上一百年,卻與“坐”無關。“坐”是不動的意思,“站”是動的意思。但對於動靜也不能看死了,動靜是二,不是不二。這好比我們的心,你說它是有念還是無念呢?若說有念,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想;若說無念,我卻什麼都在想,那它到底是有念還是無念呢?這個道理其實好懂,有念的是我,無念的也是我,若要認定那個有念或無念的是我,反者則非,那就錯了。那么,我是不是這兩者合在一起來的呢?也不是,這兩者都是從體相上顯示出的作用而已,不是合併在一起的。若明白了這層道理,就達到了六祖所說的“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在這一品中,六祖主要闡述了禪宗對坐禪的理解和態度,禪宗,要不要坐禪?該不該坐禪?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才是禪宗所倡導的坐禪呢?禪宗學人到底該怎樣理解坐禪呢?在這裡,六祖清楚地講:外於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就是說,能夠做到面對一切外境而不起心動念就是坐,這個坐並不是我們講究的要坐在那裡,而是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只要你在遇有外境時能夠保持心念不起,這就是六祖講的坐,當然這也包括打坐,也是證道歌上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境界,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禪宗貴在學人破執,就像文字,不立文字,也不能離開文字。坐禪也是如此,面對一些執著於坐的人,就要為其破掉這種坐相,面對一些鑽研經文的學人,就要說: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這就是打破執著,而且,六祖還講了什麼是禪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作品出處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作者簡介

惠能(638年-713),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