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依戀

地點依戀

地點依戀(attachment to place)是指個人與居住環境之間一種積極的情感聯繫。有水平差異:(1)最低水平,僅僅知道某一地點,並不伴隨任何強烈的感情或個人回憶;(2)稍高水平,對這種地點的回憶與個人經驗緊密聯繫,如上學的學校、兒時玩過的田野或樹林等;(3)較高水平,能引發人們極富情感的回憶,觸動心靈;(4)最高水平,自我與環境融為一體,如人與住了一輩子的屋子。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個人的需要、目標與環境資源之間的一致性,個人對去留 某地的認識,新選擇的吸引力和重要性等。使人有安慰感和安全感,對未來穩定性產生高期望,並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歷史和地理知識。有助於人們確立自己在社會組織中的地位。在人們面對茫然未知的未來時,能提供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心理連續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點依戀
  • 外文名:place attachment
  • 主要理論:三維框架理論 、發展理論等
  • 代表人物:Scannell、Morgan 、Marvin
  • 內容:人與地方間相互作用形成聯結
簡介,代表理論,國內研究方向,

簡介

指個人與特定地方所產生的正向情感關係。包括個人在地方發展社會網路的情感連線以及個人對地方的長期感受。它由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與地方依賴(place dependence)兩個維度構成,地方依賴是人與地方之間的一種功能性依戀,而地方認同是一種情感性依戀。通過地方依戀,可以增強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人與特定地方形成的地方依戀也影響到個體對旅遊資源管理的態度與行為,如對自然資源地的地方依戀影響到遊憩者對場地費支付的態度,對自然資源管理措施的態度,保護資源環境的日常行為和在場所中的遊憩體驗等。

代表理論

( 一) 地方依戀的三維框架理論
2010 年, Scannell 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戀的三維框架理論。該理論提出的初衷有兩個: 一是試圖將眾多雜亂的地方依戀定義歸入到一個簡單的三維框架中; 二是以往有關地方依戀解釋的框架和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礎 上, Scannell 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戀的三維框架理論。該理論主要的觀點是::地方依戀是一個包含人、心理過程、地方三個維度的框架。該框架中人的維度是指地方中有關個人或群體的定義,即是誰對地方依戀,這種依戀是基於個體還是群體賦予地方的意義;心理過程維度包括地方依戀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成分,即人們處於地方依戀時所經歷的情緒、認知和行為過程;地方維度強調依戀地方的特徵,分為社會水平和物理水平,用於說明人 們依戀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具有哪些特徵。
( 二) 地方依戀的發展理論
Morgan 在 Marvin 等人的安全循環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地方依戀的發展理論。Morgan 採用訪談法研究地方依戀是如何在親子依戀的基 礎上發展形成的。該理論認為,地方依戀開始於兒童期的地方經歷,它的發展是以“探索” (外界環境)和親子依戀行為之間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與物理環境和依戀對象來回的循環過程中,地方依戀便逐步發展起來。該理論表明親子依戀與地方依戀之間存在緊密關係,地方依戀是跟可以得到安慰的照顧者接觸期間經歷的積極情感與探索周圍環境時的積極情感之間聯合的結果,對照看者安全的依戀構成了個體探索周圍世界的基地,在探索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對這個地方的依戀。
( 三) 地方芭蕾的觀點
人文地理學家 Seamon 認為人們的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動作是形成地方意義的原因,地方意義是通過“身體芭蕾” ( body-ballets) 和“時空常規” ( time-space routines) 的結合而產生的 。所謂“身體芭蕾”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的身體動作,這些動作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重複性,而且具備芭蕾舞蹈的韻律感和規則性,所以稱之為“身體芭蕾”。“時空常規”是指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律性行為。人們常常以這種時空常規為基礎來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時空常規是地方中新的生活程式被確立和新的地方意義產生的穩定基礎。Seamon 基於身體芭蕾提出了“地方芭蕾” ( place-ballets) 概念,地方芭蕾包括身體芭蕾和時空常規,是指人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持續活動,即個人的身體芭蕾定期地與某些地點聯繫起來。

國內研究方向

首次將 “place attachment”概念引入中國大陸地區的是黃向和保繼剛,他們構建了 “場所依戀”理論的 CDEEM 研究架構。唐文躍 ( 2007) 撰文探討了地方感研究進展,並提出了地方感研究的 ODTG 框架。隨後大陸旅遊學界出現了系列研究成果,議題集中於旅遊者地方依戀的形成機制,地方依戀的旅遊學認知架構與旅遊形象建構,“故地重遊”與 “場所依戀”的關係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