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雲

地震雲

地震雲,是一種被誤傳為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主要在中國和日本民間流傳。中外科學界、地震局和氣象局等機構曾多次對此進行闢謠,強調沒有有效證據表明雲可以用於預測地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雲
  • 外文名:Earthquake Cloud
特徵,發展歷史,科學界認知,被誤認,真相,心理需求,當心謠言,

特徵

由於“地震雲”缺乏最基本的定義表述,只要“看起來奇怪”的雲都被劃為地震雲,所以難以總結其特徵。
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雲”,以高積雲或層積雲居多,因為這兩種雲容易形成網狀(魚鱗狀)、波狀(肋條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有時出現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更被疑為“天有異象”了。
被誤傳為“地震雲”的高積雲被誤傳為“地震雲”的高積雲
而高積雲、層積雲,包括其它被疑為“地震雲”的雲,在雲的科學分類雲的分類中都有其對應的屬種,其成因也有科學解釋,並不能用以預測地震。
很多人覺得這些雲“怪異”,是因為他們很少抬頭看雲;對於氣象專業的觀測人員來說,這些“怪異”的雲並不怪異,也不罕見。

發展歷史

  • 誤解古來有之
以為雲可以用來預測地震,這樣的誤解古來有之。
1624年,明天啟年間,義大利傳教士龍華明高一志,摘錄西歐古籍,寫成《地震解》一書,呈送給太宰崧毓。其中第八章“震之預兆”里,預兆五就是“地震雲”:“晝中或日落後,天際晴朗,而有雲細如一線甚長,震兆也。”
1935年,寧夏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中也說:“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
1941年5月5日,黑龍江綏化6級地震前:“偽縣府庶務科長看見,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煙雲的三系,其間帶有黃色而明亮”;
  • 日本市長將其發展為“學說”
鍵田忠三郎曾擔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長,但他沒有任何地質或者氣象方面的專業背景。從20世紀40年代,鍵田忠三郎開始推廣“地震雲學說”。他說“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現了一條異常的雲,顏色和形狀像一條烏黑的長蛇,橫跨東西方向。我當時預報即將發生地震,引起了轟動。兩天后,距離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發生了大地震。”
1948年6月28日下午5點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1948年6月28日下午5點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帶發生7.3級大地震
鍵田忠三郎用觀測地震雲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在1948年預報出了日本的三次7級以上地震,在1979年預報出了兩次地震。
但是1978年3月,日本地震預知聯絡委員會(研究地震預報的最高機構)在氣象廳召開的例會上,地震專家們肯定地說:“ 奈良市長鍵田看雲預報地震的方法是無稽之談”“這種不科學的情報只會擾亂人心,引起社會上的混亂”,在研究了“ 地震雲” 照片後,他們一致認為,僅僅根據云的絲綢狀就同地震前兆聯繫起來是缺乏科學根據的。日本著名地震學者力武常次也持否定的態度。
  • 地震雲在中國的“黃金期”
20世紀80年代,鍵田忠三郎與日本九州大學的真鍋大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呂大炯,合寫《地震雲》一書,於1981年在中國出版。
“地震雲學說”曾在中國廣為流傳,甚至一腳踏入了中國科學界。呂大炯曾於1981年在《科學通報》發表過《地震雲觀測》的論文,並在1982年出版《震兆雲霞》一書。
隨後幾十年,中國和日本民間愛好者做了一些觀測,認為“地震雲”是地震在醞釀階段向天空釋放的雲霧信號。其形態或成一條狹長的雲帶,人稱“飛機雲”;或成輻射狀的“扇骨雲”帶;或一條條平行排列的“肋骨狀”雲。通常出現在早晨和傍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顏色。

科學界認知

“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既不是氣象學術名詞也不是地質學術名詞。
氣象學家認為,那些所謂形狀各異的雲多與高空氣流活動有關,並不罕見;全球各地的氣象站也從未監測到地震之前地表溫度有系統性地增溫。坊間流傳的“地震雲”圖片大多為中高層的高積雲或卷層雲。
地質學家則表示,地磁場的改變並非易事,電磁場影響雲的分布也缺乏理論支持。換言之,如果可以通過觀雲來預知地震,人們為何不能直接監測地磁場的異常活動呢?
所謂“地震雲”預測的“成功案例”,大多是一個城市出現“地震雲”,幾天后,相距幾千公里外的另外一個城市發生地震。“地震雲”假說盛行在中國、日本等國,以東亞地區發生地震的頻繁程度來看,這更像是一種“事後諸葛亮”。
日本地震預知聯絡委員會(研究地震預報的最高機構)在研究了“地震雲”照片後,一致認為:僅僅根據云的絲綢狀就同地震前兆聯繫起來是缺乏科學根據的。有的人說“地震雲”顯然是捲雲。該會會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荻原尊禮說:“要是做個統計就可了解,雲和地震的關係純屬偶然,過去也有許多像這種人一樣,把與地震毫不相干的現象聯繫起來預報地震”。日本著名地震學者力武常次也持否定的態度。
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現任中國地震局局長的鄭國光,在接受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的獨家專訪時指出,目前科學上還沒有對地震雲的認定。地震是固態地理的現象,現在沒有充分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證明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的發生。
2011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年會報告上,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地震中心的Tom Jordan主任針對地震預報做主題報告,指出:高機率的地震預報目前(也許永遠都會是)不可能。
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也曾明確表示:地震發生前的某種形態的雲出現,與地震沒有必然聯繫。
隨著專業科學認知的發展,“地震雲學說”已經絕跡於嚴肅期刊和出版物。但它在民間依然擁有廣闊而深厚的土壤。迄今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雲就能預測地震,而一些民間“地震雲專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發布自己看雲預測地震的訊息,並擁有一定數量的信徒。

被誤認

20世紀80年代,一些發表的“地震雲研究”認為,地震雲共有三種類型: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並且附上了照片(《初論地震雲》,自然雜誌,1986)。儘管年代久遠,照片模糊不清,但依舊可以辨認出這些“地震雲”,其實在雲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
條帶狀
“條帶狀地震雲”,其實是莢狀層積雲或者莢狀高積雲
莢狀雲莢狀雲
輻射狀
“輻射狀地震雲”,其實是輻輳高積雲
輻輳狀雲輻輳狀雲
干涉條紋狀
“干涉條紋狀地震雲”,其實是波狀高層雲
波狀雲波狀雲
誤傳為“地震雲”的雲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現的這種雲,被說成是地震雲,引起一陣恐慌,但這實際上是波狀層積雲。
江西婺源波狀層積雲江西婺源波狀層積雲
2010年1月7日濰坊,也說有地震雲,這還是波狀層積雲。
濰坊波狀層積雲濰坊波狀層積雲
2017年7月28日,長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雲”,其實是透光高積雲。
長春透光高積雲長春透光高積雲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網上流傳的西安“地震雲”照片,實為輻輳狀層積雲。
地震雲

    真相

    • “地震雲”為何命中率高?
    “地震雲專家”能長盛不衰,其中一個很具迷惑性的“證據”,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們列舉:
    中國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東臨沂出現“繩紋狀的地震雲”。
    中國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現“地震雲”。
    2008年6月1號巴士海峽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現“地震雲”。
    2009年6月21日 18時左右廣西思縣上空出現“七彩祥雲”。6月25日早上5:09台灣花蓮市發生5.3級地震。
    2015年6月29日上午,山東威海乳山市西南方向出現大片魚鱗狀地震雲,7月1日晚乳山市發生3.1級地震,大約一小時之後又發生了一次餘震。
    說幾個例子,很多人會覺得命中率很高,從而對其深信不疑。
    很多人總以為地震很罕見,能“命中”幾次就是神運算元了。其實這是個誤區,事實上地震每天都發生。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僅大於5級的破壞性地震,全球每年發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發生兩三次。也就是說,任何人隨口說句“今天全球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都穩贏不輸。更何況一些“地震雲專家”還把時間放寬到一個月以內,很容易做到“次次命中”。
    • 民間“地震雲理論依據”
    “地震雲專家”們還提出了一些“理論依據”,試圖從物理、大氣科學、地質學的角度來證明地震雲的“科學性”。如:
    1、熱量學說: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引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溢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頭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雲。
    3、核輻射說:早期核物理學家使用雲室(cloud chamber)探測核輻射,利用純淨的蒸氣絕熱膨脹,溫度降低達到過飽和狀態,這時帶電粒子射入,在經過的路徑產生離子,過飽和氣以離子為核心凝結成小液滴,從而顯示出粒子的徑跡,可通過照相拍攝下來。地球的大氣,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簡陋的雲室,當地球內部產生輻射時,大量穿透力極強的離子穿過地殼進入大氣,在適宜的條件情況下,水滴沿輻射軌跡凝聚成雲,這就是所謂的“地震雲”。這個假說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說”。
    4、氡氣成因說:正常存在於地層中的由多種帶電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組成的氡氣,受板塊運動的擠壓下,其正常釋放到大氣中的數量會在板塊應力累積和地應力突變時,發生跳躍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在大氣層中與游離水分子產生巨觀的雲室效應,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雲,地震雲實際上是地氡的釋放軌跡。地氡是地震常規檢測的指標元素。由多種帶電的放射性同位素構成的氡氣具備雲室效應和地震前氡氣的突變都是實測證明了的,地震雲是由有板塊運動導致的氡氣過量集中釋放,在大氣中和游離的水分子形成巨觀的雲彩(雲室效應)。
    這些所謂的理論依據,雖然角度不同,又夾雜很多專業或晦澀的詞語,但基本思路都差不多: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積蓄很多能量,這些能量會以“地熱”“波動”“振盪”“次聲波”“電磁輻射”“高能水汽”“帶電粒子”…等形式,從“斷裂縫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響雲的形狀,出現怪異的地震雲,之後就會發生地震。
    這些專業辭彙乍一聽挺唬人,其實經不起科學驗證和推敲。現如今,地球上從地表到高空已經密布各種的監測儀器,無論是能量、波動、振盪、水汽、次聲波、電磁輻射……都能被精準地監測到。假如在地震前,它們真的從地下冒出來、再到達天空、再體現到雲的形態上,那所有這些儀器,不可能全都無動於衷、監測不到任何異常數值。也不可能反而要等它們折騰到雲上去,再由人眼來辨認。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濤表示:科學結論的必備因素,1是大量的相關聯的觀測事實,2是對關聯的大膽假設,3是對關聯的小心求證,4是對關聯的再驗證。而諸多“地震雲學說”,可以說只具備了2(假設是大膽了),卻選擇性忽視了1(“地震雲”預報的成功率,往往建立在其對預報精度幾乎不作要求的基礎上),完全無視3和4(沒有求證和驗證)。基於此,我們認為“地震雲”預測地震是偽科學。

    心理需求

    有心理學家用“心理聚焦效應”來解釋:當人們遭遇諸如地震這樣的重大事件後,往往會反覆回憶起事件發生前經歷的所有細節,並傾向於認為這是“罕見和異常”的。其實這些“罕見和異常”經常發生,只不過平時人們都不會去特意觀察和記憶罷了。那些看似怪異的“地震雲”,也是這個道理。
    波狀層積雲、透光高積雲、絮狀高積雲…這些其實都是很普通和常見的雲,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出現。但當它碰巧出現在某次地震之前,則會被人不自覺地賦予特殊的“天兆”含義。
    在地震這樣恐怖又突然的天災面前,人類顯得太過於渺小和無力,所以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能有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比如看雲),來預先判斷地震的出現,能讓人們有機會逃脫厄運。正是由於滿足了人類的這種心理需求,“地震雲理論“永遠都會有追隨者。

    當心謠言

    2017年8月,8·8九寨溝地震發生後,西安、鄭州等地部分網友在網路紛紛曬出“地震雲”的照片,稱“地震雲”能夠預知地震的發生。而四川省地震局8月4日援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汀的文章表示,“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網傳地震雲的“道理”及真相網傳地震雲的“道理”及真相
    中國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所以,地震雲與地震本身並沒有什麼關聯。倘若有網傳“地震是因地震雲而起”,人們不應當相信,更不應該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