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地蘿蔔)

豆薯

地蘿蔔一般指本詞條

豆薯(學名:Pachyrhizus erosus (Linn.) Urb.)是豆科豆薯屬草質纏繞藤本植物,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肉質。羽狀複葉;托葉線狀披針形,小葉菱形或卵形,裂片小,急尖,總狀花序,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翼瓣鐮刀形,花柱彎曲,莢果帶形,扁平,種子近方形,扁平。8月開花,11月結果。

原分布在熱帶美洲,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有分布;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豆薯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抗逆性強,耐旱、耐澇、耐瘠等特點,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為宜。

豆薯塊根可生食或熟食;種子含魚藤酮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粗壯、纏繞、草質藤本,稍被毛,有時基部稍木質。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厘米左右,肉質。
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11毫米;小托葉錐狀,長約4毫米;小葉菱形或卵形,長4-18厘米,寬4-20厘米,中部以上不規則淺裂,裂片小,急尖,側生小葉的兩側極不等,僅下面微被毛。
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每節有花3-5朵;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萼長9-11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長15-20毫米,中央近基部處有一黃綠色斑塊及2枚胼胝狀附屬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圓形、直立的耳,翼瓣鐮刀形,基部具線形、向下的長耳,龍骨瓣近鐮刀形,長1.5-2厘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
莢果帶形,長7.5-13厘米,寬12-15毫米,扁平,被細長糙伏毛;種子每莢8-10顆,近方形,長和寬5-10毫米,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生長環境

豆薯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性喜高溫、不耐寒。生長適溫20-30℃,肉質根膨大期適溫20-25℃,開花結籽要求高溫,種子需7-8個月才能成熟。根系發達,具有抗逆性強,耐旱、耐澇、耐瘠等特點,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為宜。粘土則塊根發育不良,外皮粗糙,纖維多。塊根生長需適當的氮肥和較多的磷鉀肥,過多氮肥常引起蔓葉徒長,肉質根不易肥大。

地理分布

原產熱帶美洲,許多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中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催芽:豆薯種子堅硬,乾籽播種發芽慢而不整齊,生產上多採用催芽播種。催芽前應精選種子,選老熟、飽滿而新鮮的作種。催芽時先浸種10-12小時,吸水膨脹後放在25-28℃的溫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經4-5天選已萌芽的種子播種,分2-3次播完。
播種:由於豆薯生長期長,應儘量爭取早播,四川攀西地區無霜期長,一般早熟品種在3月份播種,晚熟品種4-6月播種。豆薯一般用直播,播種方式可分為爬地栽培及支架栽培兩種。爬地栽培一般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播種子1-2粒,每畝可種3000株,用種量為2千克左右;支架栽培採用深溝高畦,畦高20-25厘米,溝寬50厘米,畦面90厘米,每畦栽2行,行間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放種子3-4粒,每畝用種量為2.5-3千克,播後蓋土2-3厘米,播後15天即可出苗。

栽培技術

間苗補苗:播種後15天幼苗出土,第一對基生葉出現後進行間苗、補苗,每穴留苗1-2株,最後定苗1株。補苗要及時,應選擇陰天將幼苗帶土團移栽。
中耕除草:在苗高7厘米至側藤鋪地之前抓緊中耕除草,中耕宜淺,切忌傷根,中耕時可培土4-7厘米,以免肉質根暴露土外,色澤變綠,品質變劣,但也切忌培土過深,塊根易呈長形。
水肥管理:苗期要及時鬆土和追肥,每松一次土,澆一次人糞尿,促其早發,到6月上中旬塊根膨大時重施一次追肥。如遇天旱,要注意澆水;若遇大雨應及時排水,若出現田中漬水,容易導致豆薯皮色呈褐色或塊根腐爛,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打花摘心:豆薯在5-6節開始抽花序,其後隨著蔓的伸長,幾乎每節生花序,如任其開花,則結莢累累徒費養分,根部不易肥大。故除欲留種子者而外,一見花序發生,應立即剪去,保留其葉片,以進行光合作用,大至分2-3次進行;在主蔓18-24葉時摘心,摘心後,蔓停止生長。
整枝搭架:當豆薯苗長至30厘米高時,每穴插小山竹或棉稈1根,搭成人字架,將相鄰的豆薯苗扎在一起讓藤爬上架。

病蟲防治

病害

菌核病:主要為害豆薯的幼苗莖基部以及成株。幼苗莖基部呈水漬狀腐爛,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莖部、葉柄和葉片上發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引起葉或莖基部腐爛。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30%的灰核殺星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異菌·多菌靈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40%的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病毒病:主要為害豆薯的葉片。病葉變黃,嚴重時植株上部葉片全變黃,形成上黃下綠,植株矮化,並伴有明顯的落葉。
防治方法:可用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1.6%胺鮮酯水劑2000倍液或1.45%病毒必克500倍液噴霧防治。

蟲害

地上害蟲(主要有斜紋夜蛾、甘藍夜蛾、小菜蛾、豆卷葉螟):主要為害豆薯的葉片。
防治方法:可於低齡幼蟲期用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3000-5000倍液、蟲蟎腈1500倍液進行噴殺。
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地老虎、螻蛄、蚯蚓等):主要為害豆薯的塊根。
防治方法:可分別於主蔓摘心後和塊根膨大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2次。

主要價值

豆薯種子含魚藤酮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
豆薯食用部分為肥大的塊根,其皮薄而韌、肉質潔白、嫩脆、香甜多汁,食用無渣,且略帶豆腥味,生食或熟食後具有生津止渴、清涼去熱、解酒毒、降血壓等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