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態指數

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地球指數反映地球生態系統狀況,而生態足跡表征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程度和類型。套用環境支持系統指數、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和人類發展指數(HDI)對地球的生態赤字背景下區域生態足跡、生物承載力與發展力進行比較與關聯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球生態指數
  • 研究對象:地球上生物
  • 變數:數量的變化情況
  • 目的:反映地球生態系統狀況
概述,背景,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生態指數影響,

概述

地球生態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06年度生命地球報告》中將各方面數據綜合為反映地球生態狀況的兩個指標。一個指標叫生命地球指數,另一個指標叫生態足跡指數。
地球生態指數
生命地球指數 根據地球上1300種、種群數量達3600多個的脊椎動物的變化趨勢來衡量生物多樣性。報告顯示,在1970年至2003年間,由於人類行為——包括污染、亂砍濫伐和捕撈過度,從魚類到哺乳類的脊椎物種種群已銳減1/3。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採“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地球生態指數

背景

聯合國發布的相關數據更顯示,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人類目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耗著大自然的資源,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50年,人類即便有兩個地球的自然資源也可能不夠花。若想扭轉這種狀況,必須立即作出重要抉擇。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來拯救地球,例如減少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的使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
地球生態指數

生物群落

地球生態指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維持了具繁榮多樣性的物種(包括人類),地球的這種維持能力很強,但是從根本上講,也是有限制的。當人類對這一能力的需求超出了其可用的範圍,即人類超越了生態界限,那么就是在侵蝕地球生命系統的健康。最終,這種損失也會殃及人類福祉。
《地球生命力報告》採用互補的方式,探索全球生物多樣性和人類消費的變化狀況。生命地球指數反映地球生態系統狀況,而生態足跡表征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程度和類型。
如果用世界脊椎動物的種群數目1686 來量度,在過去的35 年裡,全球生命地球指數已經下降了近30%。《地球生命力報告》生命地球指數的數據量促成了我們按生物地理區、分類群和生物群落對物種種群趨勢的分析,這是以往的報告中未曾有的。在一些溫帶地區,生物多樣性喪失已趨平穩,而全球的生命地球指數則在持續下降。現在看來,即便是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適中目標——即到2010 年大幅度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也越來越不可能。

生態系統

地球生態指數人類對地球生物資源的需求——人類生態足跡,現在已經超出了地球再生能力的30%。全球性的生態超載正在增加,結果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和廢物累積在空氣、土地和水體中。由此產生的森林砍伐、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減少和氣候變化正在使所有國家福祉和發展的風險性增加。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短缺正日益受到關注。因此, 這份報告包括了第三個度量指標——水足跡,表示由於對物品和服務的消費而占用的國家、地區或全球的水資源。就全球尺度而言,水資源不算稀缺,但是就空間和時間而言,水資源分布不均,可利用性不等。
現今,約有50 個國家面臨中度或嚴重的水資源緊張。由於氣候變化,遭受常年或季節性水資源短缺的人數將會增加。這會對生態系統健康、食物生產和人類福祉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過去45 年裡, 由於人口增長和個人消費的增加,人類對地球的需求已經翻了一番還多。1961 年,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足夠大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到了2005 年,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許多國家只能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資源,並將全球大氣圈作為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場所,來滿足本國的需求。在一個過度開發的世界,特別是生態債務國都處於來自本地和全球的生態超載風險之中,還有生態系服務(人類所依賴的生命支持系統)的相應退化風險。
如果我們照此以往, 那么到21 世紀30 年代初,我們將需要兩個同樣大小的地球來滿足人類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但尚有許多有效的方式改變這一進程。儘管我們對所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已經知曉,解決辦法也已經找到,然而,在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的過程中,技術進步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這份報告用 “楔子”方法來闡述基於現有的技術條件,如何向著清潔能源生產和高能效的方向前進,進而滿足2050 年能源服務需求的預期目標,且同時大幅度減少相應的碳排放。技術轉讓和扶持本地的創新有助於新興經濟體實現最大的福利而且又能跨越城市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密集階段。這些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還多,可以規劃理想的生活方式,而且同時使其對當地和全球生態系統的需求最小化。賦予婦女權利,教育權和獲得自願計畫生育的權利可以減緩甚至扭轉人口增長。生態足跡代表人類對大自然的需求,生命地球指數衡量大自然的整體健康狀況,兩者是明確和強有力的控制指標來指示我們需要做什麼。如果人類能夠這樣做,那么人類就有可能避免入不敷出的生活,同時確保人類福祉和人類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指數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其最新提出的世界生態系雙年報“生命行星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 )中示警說,自然世界正以人類史上空前的速度惡化,如果不趕快做出重大修正,地球到本世紀中葉將發生大規模的“生態系統崩解”。
物種消失 數量減三成。二○○六年度生命行星報告系以兩項指標為主要根據,一是“生命行 生態危機,終將威脅人類生存。
星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這項指標旨在測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其方法包括追蹤全球各地1312個物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
最新的生命行星報告指出,這些物種的數量自一九七○年以來減少約三○%。
另一項指標是“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這項指標系測量人類的食衣住行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從而計算出養活一個人所需的生態足跡。以台灣為例,根據一九九六年的生態足跡統計,台灣養活1個人需要花3.34公頃土地的生態足跡,總生態足跡接近6千萬公頃,為台灣面積的29.1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