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拉網

地拉網類漁具的結構和作業方式,與圍網基本接近。由於網具結構和作業的規模不同,網具規模大小懸殊,大型的地拉網長達5000m以上,而小型的地拉網漁具僅1人就可以作業。由於地拉網漁具結構和操作都比較簡單,在歷史上曾是沿海各地漁民較普遍使用的漁具之一。一般它只能在水深為15m左右的沿岸水域作業,主捕小型魚類。隨著其它漁具的發展,海洋地拉網類漁具日趨減少。

內陸水域的地拉網漁具,種類多、數量大和分布廣,是內陸水域中的最有效捕撈方式之一,特別是我國北方的冰下大拉網等,是有特色的專捕工具。隨著科技發展,該種作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程度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中文名稱地拉網
英文名稱beach seine
定  義在近岸水域或冰下放網,在岸、灘或冰上曳行起網的網具。
套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捕撈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拉網
  • 外文名:beach seine
捕魚原理,生產特點,分類和結構,1 按網具結構特點分類,2 按地拉網的作業方式,地拉網捕魚技術,(一)明水地拉網的捕魚技術,(二)冰下大拉網的捕魚技術,(三)海洋鯷魚地拉網的捕魚技術,

捕魚原理

地拉網又稱大拉網、地曳網,是我國江河、湖泊及沿岸海域常見的有效捕撈漁具之一。其捕魚原理按網具結構形式和捕撈對象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長帶形的網具(有囊或無囊)包圍一定水域後,在岸邊或冰上或船上曳行並拔收曳綱和網具,逐步縮小包圍圈,迫使魚類進入網囊或取魚部達到捕撈的目的。另一種是用帶有狹長或寬闊的網蓋,網後方結附小囊或長方形網兜的網具,通過岸邊收長曳綱,拖曳網具,將其所經過水域的底層魚類、蝦類拖捕到網內,而後至岸邊起網取魚。地拉網類漁具的捕撈對象較廣,內陸水域中主要有:鰱、、青魚、草魚、鯉、鯽、鯿、銀魚等;海洋中主要有:黃鯽魚、青鱗魚、鯷魚玉筋魚等。

生產特點

1. 地拉網作業兼有拖網圍網作用,包圍水面較大,故捕撈效率較高。但在近海是捕撈隨漲潮而來的小型魚類,因此海洋地拉網一般產量較低,同時作業規模也較小。
2. 由於地拉網網具規模較大(在內陸水域,有的網長5000m以上,網高30m。),捕撈規模也大,其漁場必須寬廣,而且平坦。
3. 大型地拉網作業勞動強度較大,參加作業人員較多(一盤網有多達70~100餘人),要求操作熟練,分工明確,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分類和結構

1 按網具結構特點分類

可分為有翼單囊地拉網,有翼多囊地拉網、(無翼)單囊地拉網、多囊地拉網、無囊地拉網、框架地拉網6個型。
(1)有翼單囊地拉網 它的結構形狀如有囊圍網,有兩個較長的網翼和一個網囊。是地拉網中數量和分布最多最廣的一種,網具規格大小不一,有的長達數千米左右,有的長達100m左右,內陸水域中有冰下大拉網,海洋中有廣東長網和福建的地拉網等。
(2)有翼多囊地拉網 它的結構特點是:有單片長方形的網蓋,在其後(下)方結附許多小網囊,常以數片聯成網列,在有流底質較平坦的江河、水庫等水域生產,捕撈底層魚類效果較好,如松花江流域的多囊大拉網(見圖10—1)、長江流域的牽網(大塘網)均屬之。
(3)單囊地拉網 它的結構特點如同拖網類中的蝦拖網,一般以竹竿為桁桿,網衣結附在桁桿上,形成網身和網囊。網具規格較小,桁桿長0.5m左右,如江蘇的泥螺網,退潮後在乾潮灘上,由1人拖曳采捕泥螺作業,主要分布在江蘇如東、東台等地。
(4)多囊地拉網 它的結構特點是無網翼,有寬大的蓋網,左右兩側有側網,在蓋網後緣結附幾十個小網囊,用於容納漁獲物,如江西的爬網。這類網具規格均屬小型漁具,作業時由2人在河道、港汊兩側拖曳,主要捕撈底層魚類。
(5)無囊地拉網 它的結構特點如同無囊圍網,網具為長帶形,取魚部在長帶形網的中間,網具規格大小不一,是地拉網中常見的網具。青海湖的湟魚地曳網(一般網長500m左右)、遼寧的鰱魚地拉網均屬之。
(6)框架地拉網 它的結構特點是:無網翼和網囊,網衣呈網兜狀,在網具上、下綱之間,安裝若干支撐桿形成框架,如內陸水域的擂網(如圖10-2所示),以及海洋中的天津梭魚拉網均屬之。也是小型的地拉網,在內陸水域和沿岸淺水區,由2人分別牽拉網具前進,達到捕撈的目的。

2 按地拉網的作業方式

可分為船布地拉網、穿冰地拉網和拋撤地拉網3個式。
(1)船布地拉網 在放網時利用船舶,將網具向岸呈弧形布網,然後在岸上同時收拉兩端曳綱和網具起網,收取漁獲物。如海洋中的鯷魚地拉網,海南的長網,內陸水域的湟魚地曳網均屬之。
(2)穿冰地拉網 又稱冰下大拉網,它是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冬季大水面冰下捕魚規模最大的一種主要捕撈網具。其網具通過穿冰敷入冰下,並在冰上收拉網具,達到捕撈目的。由於嚴寒封凍期,魚類活動遲緩,又聚群越冬,因此適合大規模的捕撈,產量很高。5000kg以上漁獲屢見不鮮。
(3)拋撤地拉網 都是一些小型漁具,如江蘇的泥螺網,天津的梭魚拉網等,均由人力將網具拋撤在水域中,然後用人力拖曳網具達到捕撈目的。

地拉網捕魚技術

地拉網漁具的種類較多,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大小懸殊,其捕魚技術也各異,現擇其代表性的內陸水域的明水(非冰凍水域)大拉網和冰下大拉網作業,以及海洋的鯷魚地拉網為例。地拉網作業漁獲率的高低,主要決定於作業漁場的選擇、漁具的設計和套用。特別是內陸水域的大型地拉網作業,對作業漁場的選擇均有必要的條件,如選擇不當,網具受阻撕裂,嚴重影響捕撈效果。因此漁場選擇是地拉網捕魚技術重要內容。

(一)明水地拉網的捕魚技術

1 作業漁場應具備的條件
(1)網場面積適當。一般大、中型湖泊和水庫在100~l000畝左右;小型水庫等在數畝至數十畝。作業場所面積至少應比網具包圍面積大20%左右。
(2)底質較平坦。如底面凹凸不平或有大石塊、房基、樹木等,使網具受阻撕裂,嚴重影響捕撈效果。因此對情況不明的水庫,不要盲目作業。
(3)水深適宜,最好不超過20m,以利操作。
(4)岸邊有一定的坡度(20~30°),岸上有較開闊的場地,便於起網。
(5)因地拉網包圍面積有限,故應選擇有較集中的魚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此,必須在掌握各水域魚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魚類生理特點、水域地理環境、水流、氣象等因子正確選擇漁場。
2 作業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明水地拉網作業形式可分為岸曳式和船曳式兩種。根據放網時使用船舶數量又分為單船,雙船和多船三種作業形式。
(1)岸曳式地拉網的捕魚技術 岸曳式地拉網捕魚技術,根據漁場和魚群特徵,有全面包圍(用於小水面的一次圍捕)、平行岸坡包圍(圍捕固定漁場)和垂直岸坡(攔截沿岸通過的魚群)三種形式。
①單船作業 其具體操作過程是當選定漁場後,先將前曳綱端系在放網點的岸上,漁船載著網具,按預定的打圍圈,順次放出前曳綱、前網翼、取魚部或網囊,後網翼和後曳綱,這時船又回到另一岸點。接著在岸上拔引兩邊曳綱、網翼,並漸次向中間靠攏,最後取上網囊和漁獲物,至此一次作業完畢。
②雙船作業 這種作業形式多使用於湖泊、水庫等不固定的漁場。其操作過程是選定漁場後,兩船分載網具,駛至離岸一定距離處(約相當曳綱一邊的長度),而後兩船相靠,將網具聯結起來,接著各按預定的計畫包圍魚群,各自放出網具和曳綱,同時駛回岸邊,再如單船作業形式起網。
(2)船曳式地拉網捕魚技術 船曳式地網作業方式多用於離岸較遠的湖心,其主要特點是曳引網具在船上進行。
①單船單網作業 作業漁船駛至捕魚地點,把前曳綱系在浮筒或小舢舨上,然後作業漁船按圓弧形進行放網。按順序放出前網翼、取魚部、後網翼和後曳綱,這時船又回到浮筒或小舢舨處,收起曳綱、網翼,最後起上取魚部或網囊和漁獲物,一次作業完畢。
②雙船單網作業 兩船分載一頂網具,駛至放網地點,兩船靠攏並聯接網具,然後各按半圓形航向航行,同時分別放網、放曳綱後,兩船剛好各行駛半個圓周距離而相遇。兩船靠攏並拋錨,最後如上述單船作業順序共同起網。

(二)冰下大拉網的捕魚技術

冰下大拉網捕魚在我國北方嚴寒地帶很盛行,魚產量占全年總產量的70%~80%。網具為有翼單囊地拉網,在江河、湖泊、水庫中都可以生產。其捕撈對象包括所有的魚類,漁期由11月至翌年3月不等。由於在嚴寒冰凍時期,魚類活動能力減弱,又聚群越冬,易於捕撈。魚類銷售和貯存也十分有利,因此適合於進行大規模的捕撈。
1 漁場的選擇
從事冰下捕魚必須熟悉作業水域的地理環境、冰層的厚度和強度、魚類越冬場所和棲息水層以及它們的習性等,這些對於選擇良好漁場,保證安全生產和進行開鑿冰眼、捕撈操作、交通運輸等都是重要的前提。
對漁場的要求:
(1)有一定的面積,一般在500~2000畝左右。
(2)底質較平坦、無障礙物,以利網具的水底拖曳。
(3)背風向陽、魚群集中,出網口水深在1.0~1.5m的淺水岸灘處。
(4)冰層厚度和強度能保證作業的安全;特別式套用機械設備後,大規模的捕撈設備及其重物均需在冰上運轉,若稍有不慎將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2 網具及主要屬具、捕撈機械
(1)網具 為有翼單囊地拉網,長度300~2000m,淺水區使用的網口高度一般為4~5m,水庫中使用的可達15~20m。
(2)鑽冰機 一般由傳動、升降、鑽頭三部分組成。傳動部分把拖拉機或汽車動力傳給鑽頭和升降裝置,使鑽頭旋轉和升降,達到鑽鑿冰眼。
(3)穿索器 供網具在冰下移動時冰孔之間穿索引線之用,主要由穿索器本體與控制部分組成。本體以電池為動力,驅動電機、減速器帶動螺旋槳。當穿索器進入冰下水中,水開關自動接通電源啟動電機,由於浮力和水力作用,使穿索器緊貼冰層底面航行。控制部分則控制穿索器前進的方向,以便正確的出現在目標冰孔下面。
(4)絞綱機 用於各冰孔間收放曳綱,以拖曳冰下大拉網前進;在出網口又把整個網具拖上冰面,故又稱絞網機。它由減速箱與起網鼓輪兩部分組成,安裝在爬犁上。一般以拖拉機後軸輸出為動力,經萬向聯軸節、減速箱通過鼓輪輸出。
(5)穿桿 又稱走桿、木桿,全長15~30m,用以傳遞水線(曳綱引綱)之用。
(6)走鉤 鐵頭木柄,傳遞穿桿用。
3 捕撈操作
(1)作業準備 指揮員根據捕撈經驗,預先尋找好漁場,將小旗插於下網眼、出網眼及拐角處。網具包圍呈六邊形,下網眼布置在深水處,出網眼布置在岸邊水深1.0~1.5m處。網具包圍範圍大小,根據水域環境及網具大小而定。一般網長1000m左右的大拉網,下網眼到後拐角約500m,後拐角到前拐角約900m,前拐角到起網口約350m。通常最大橫寬不超過網長80%。
打眼工人根據劃定的範圍開始工作,用鑽冰機打好2m×lm的長方形下網眼。再分別向左、右兩方成一傾斜角度,按最近處的小旗方向,每隔一穿桿長度或穿索器行程,打一直徑為30cm的冰眼,直至出網眼(起網口)。出網眼呈梯形,其底邊長1.0~1.2m兩腰長2.0m左右。
(2)下網及曳網(見圖10-5) 先將置於爬犁上的網具置於下網眼,然後分別用穿索器(或穿桿)帶水線繩按預定方向前進,每走150m後拉出水線繩後邊帶的細綱絲繩,穿索器(或穿桿)繼續前進直至出網口。與此同時,絞綱機每隔一定距離的冰眼處絞鋼絲,待看見繩上的記號時,絞綱機再駛向第二次絞收的冰眼旁,按上述順序一直工作到完畢。這樣邊下網邊絞收,循序前進,最後兩側網翼集中到出網眼,準備起網。
(3)起網 由出網眼取出穿索器(或穿桿);水線繩。將絞機固定在出網口正前方60~100m處絞收曳綱,然後用雙鉤鉤住網翼上、下綱絞收,直至網囊口拖出少許,提綱撈魚,最後拖出網囊。在絞收網具時,將起出的網衣應有專人隨時整理,及時裝上爬犁準備另找漁場捕撈。
全部操作在技術熟練的情況下,用手工操作需6~7h,機械操作則可縮短為4h左右。

(三)海洋鯷魚地拉網的捕魚技術

1 漁場、漁期、漁船和捕撈準備
鯷魚地拉網屬船布有翼無囊地拉網,它是在地形較平坦的沙灘沿岸水域作業。遼寧沿海的主要漁場分布在大連、金縣、旅順、長海和莊河等地的沿岸水域,漁期為6月下旬至10月下旬。網具主尺度為365.14m×8.94m。地拉網使用的漁船,一般都為小型的機動漁船,主要功率為8.8~15kW左右,載重15~20t,每船配備船員6~10人。船上無漁撈裝備,較大型的地拉網,在陸上有絞拉設備,有的套用絞盤收絞曳綱和網具。
2 漁法
作業時需注意風向,最好是從岸邊來風,風力小於4級。
放網時,把前網頭曳綱端遞送岸上,由3~4人扯住,用船向岸作弧形布網,放網的順序是依次放出前網翼、取魚部、後網翼、後曳綱。最後將後曳綱端送上岸,船上留1人觀察魚情,防止魚群外逃。網的兩端均在岸上同步收拉,當各拉上1/3時,適當放慢拉網速度,避免下綱離底逃魚,直到把漁獲物拉上岸。然後轉移至其他漁場進行第2次放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