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東村(江蘇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鹽城市大豐區圩東村利用海堤、圩堆、青坎、河坡、溝邊大搞植樹造林,拓植經濟林果,全村現有成片造林面積700畝, 農田防護林網覆蓋全村,所有耕地全部實現經濟林網化,林木覆蓋率達40%,初步形成了“河堤圩堆樹成林,道路兩旁樹成行,農田溝邊樹成網”的圩東綠化生態經濟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圩東經驗”就是“科學規劃,優選品種,加強管理,注重市場,以林興村,以果富民”,已成為大豐市農田經濟林網建設的典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圩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6個村民小組
  • 郵政區碼:0515
  • 地理位置:鹽城市大豐區
  • 車牌代碼:蘇J
農業概況,地圖信息,

農業概況

圩東村以前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經常遭受颱風、雨澇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影響。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經過和研究擬定了“以林興村、以果富民”的發展思路,並在全村形成了共識,確立了三種模式:
一是成片造林模式。在全村四周營造了700 畝成片速生豐產林,主要用於壯大集體經濟。
二是農田防護林網模式。全村由東向西,每150米營造一條農田防護林,主要用於防風抗台, 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三是農田經濟林網模式。以東西向每50米營造一條經濟林網,主要用於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過程中注重三個結合:
一是成片造林與農田林網相結合,農田四周及村莊均為林木所防護;二是農田防護林網與經濟林網相結合。
三是長短線相結合,並且村與農戶簽訂承包契約實行一包到底硬上交的辦法。以經濟林網為例,以長度定株數,以株數定上交,樹跟田走,田隨人走,從根本上解決了“春天栽,夏天黃,冬天下灶膛”的現象,成片造林以意楊為主,防護林則以蔭蔽較小的水杉為主,經濟林以柿子為主,搭配杜仲、銀杏,以長補短,長短結合。
同時,開展了三項服務:一是提供苗木服務。村劃出20畝地,建立苗圃,做到自繁、自育、自栽,就地取材,既降低了苗木成本,又9保證了苗木質量。
二是提供技術服務。該村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村講課,主要傳授果樹栽培管理及病蟲防治技術。
三是提供銷售服務。凡外地來收購果品的商販,優先提供經營場地,並幫助安排食宿。
與此同時,還注重培植自己的果品經紀人,並制定優惠政策,對銷售本地果品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戶進行獎勵。小型水利土方任務上,以資代勞,農忙季節村林業隊組織勞力幫助解決後顧之憂。2002年該村已培養出果品經紀人8人, 並利用各種關係在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銷售網點4個,與廣州等地6個商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營造農田經濟林網,促進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大幅度提高。1999年全村成片造林活林木蓄積量達1萬多立方米, 每年為集體增加淨收入30多萬元。全村4180畝經濟林網,共105條,總長52.5公里。1999 年全村3000多畝柿子林網折實畝產柿子3500多公斤,畝產值2100元,僅此一項可增加農民收入60多萬元。 經專家測算, 每年可新增經濟效益130.5萬元,其中果品收入95.9萬元,占73.5 %。
同時, 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田間小氣候。圩東村生態農業、持續農業,已具雛形,從2002年起,被國家列為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試點村、生態村建設試點村,被省列為沿海平原水土保持試點村。圩東村2002年起先後投資60多萬元用於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實現了路、電、水、廣播、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六通”。
鹽城大豐草廟鎮圩東村現有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05人,總戶數491個,總耕地面積4180畝。1995年獲得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的稱號,1996年又獲大豐市政府命名的全市“經濟林網第一村”,1998年該村被大豐市委、市政府確定為“現代化示範村”。
該村在綠化造林中,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大中型河堤營造防護林,農田條排溝栽植經濟林,全村160多條溝堤,4180畝農田全部實現經濟林網化。1000多畝柿子林網已經進入盛果期,畝平年增效益100多元,其餘3000多畝林網均已進入掛果期。預計4180畝林網全部進入盛果期時,僅此一項收入,全村可淨增收入60萬元以上。此外該村近幾年在江界河、場群河等圩堤營造的617畝速生豐產林,每年可為集體創造30萬元的效益,到2008年全村集體林木蓄積產值將超過6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村辦“綠色銀行”。
圩東村積極興辦綠色企業,不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社會事業的進步。標準化農田滴灌工程、現代化住宅小區示範工程應運而生。

地圖信息

地址:鹽城市大豐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