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山歌

土家族山歌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環境中形成並傳唱,以傳遞土家族歷史記憶、社會發展、民族情感、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等信息為內容的歌曲總稱。土家山歌的歷史淵源與土家族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息息相關。2010年10月18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授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國土家山歌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族山歌
  • 釋義:土家族口頭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 流行地區重慶貴州湖北土家族地區
  • 文化遺產名稱土家族山歌
  • 遺產編號:Ⅰ—4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背景,藝術風格,歌詞形式,演唱特點,曲調特點,傳承方式,山歌之鄉,

背景

土家族音樂是一種富有鮮明風格特點的民族音樂,它與歌詞及演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其旋律、節奏、調式、歌唱、歌詞、襯詞等是由地理環境、社會生產、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決定,並體現出土家族獨特的音樂風格。
土家族音樂也是一種具象的觀念樂思,它不以實驗、形式邏輯與大型曲式結構為標誌,而是以社會倫理、自然音響、直覺感受、整體辨證、樂種功能、傳播方式與線的藝術為標誌,不似西方傳統音樂所體現的數理邏輯的平衡、對比、和諧、一律的樂音運動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在土家族音樂中主體活動方式及對象並非“樂理”所類比型歸、條分縷析的認知對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體、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感受,體驗土家音樂美的智慧結晶。

藝術風格

土家族音樂藝術從各個樂種的音樂旋律、節奏、演唱、表演中所體現的粗獷豪放、雄偉壯麗、肅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樸嚴謹、歡快跳躍、風趣詼諧、抒情優美等的音樂個性,在內容與形式上的高度統一中所表現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對穩定性的藝術特色。它是土家族風土人情、禮儀習俗、民風、民族風格的展現,是土家族音樂藝術之生命。風格作為土家族音樂藝術中所體現的審美範疇,是從音樂藝術整體上所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特點而被人們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觀心態特徵和表現其音樂內容與形式的物質外殼的特徵相統一而形成的難以說明卻又能感受的藝術特質。作為一個民族的音樂藝術,其特質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會群體中逐漸形成的。
在土家族山歌中,一定特點的音調的成音與該地的語音音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要真正體現審美意義上音樂風格的能力卻是語言所不能及的。如土家族地區湘、鄂之比,鄂西利川的口音與四川相近,但和湘西的口音比較卻有很大的區別,而在音樂上也有近似與差別之處,其共性是都採用五聲性音階,而不同點則是旋律進行中音程上的區別。

歌詞形式

土家族歌詞多採用七字句,如:“晚風輕輕搖樹梢,月亮靜靜上樓角,么妹輕輕往外走,金竹林里會阿哥。”五句子歌也是土家族一種獨具特色的山歌,如:“男在高上打一望,妹在河裡洗衣裳,男向妹子把手招,妹在河裡抬頭看,棒槌捶在石頭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決定了土家族山歌的多樣性。多樣化的題材不僅本身成為風格的一個特點,而且必然會反映在作為音樂形態主體的曲調之中,從而對土家族音樂藝術風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襯詞在土家族山歌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襯詞運用較為廣泛並具有獨到之處,如“哎呀佐”、“嗬也嗬”、“哎喲也”、“餵衣喲”、“羅”、“哪”、“嘛”、“喔”、“啊”、“哇”、“唉”、“羅姐兒”、“里蘭當”等等,這些襯詞作為語言成份的表義是有限的,但與曲調結合後確有很強的表情作用,它也是土家族山歌歌詞中能影響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演唱特點

在土家族聚居的這一群體中,其山歌的歌唱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它以音高、音色、力度和時值上的細微變化,歌唱中以“滑”、“倚”、“顫”、“假聲”等手法的不同運用,體現出土家族山歌歌唱中特殊的內涵,它是歌唱中具有風格標誌的藝術手段;同時,土家族山歌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長的氣息演唱音域寬廣與跳度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這些特殊的歌唱方法卻因不影響信息的交流而更多的受著傳統心態的控制,故更長期的保持了原有的狀態。土家族山歌在原生的狀態傳承中,不僅是歌詞傳承,而且獨特的唱法也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較忠實的傳承。由此,通過山歌唱法而更加顯示出土家族音樂藝術獨有的風格。

曲調特點

土家族傳統山歌的曲調,可以配唱多種唱詞,可以為多位不同特點的歌手演唱,也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中流傳。我國戲曲、曲藝音樂的程式性在山歌中同樣體現出來了。土家族山歌多是五字句、七字句,後才有散句,每類歌都有固定的曲調。另外,與專業音樂創作不同,它的一度創作(編曲)和二度創作(演唱),是共同進行的,是歌手與欣賞者綜合創造的結果。人們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審美活動,審美過程又積極參與,使這一民間文藝樣式影響著生產勞動、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歌師傅大多不識字、不識譜,沒有系統的音律理論,卻能產生五聲、七聲和各種特殊音階、調式;沒有系統的曲式結構理論,卻能編出各種邏輯嚴密、結構嚴整的曲式來,這不能不令人驚嘆他們的音樂才能。

傳承方式

土家族的山歌不像作曲家的歌曲一旦完成即便定型,它是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是在不斷的口耳相傳中衍化與完善的,它的藝術風格也是在這種傳承過程中得以形成的。土家人民既是創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賞者,同時也是批評者。這種六位一體土家族音樂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傳承過程,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自然與文化背景中完成的。而其中對土家族音樂藝術影響最為明顯的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 地理環境、生產方式與民風民俗。操作方式是一代代口傳心授,一輩輩衍展傳遞,並由口頭語與符號的操作方式而傳承。音樂語言的口頭傳承主要是師傅所授,習學者從其音響去感悟,體驗音樂語言中的美及音高的準確;從氣口、氣息、語氣、句法去獲取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強弱關係,把握音響變數;從方言音色、發聲方法上操作,掌握土家族音樂特點。他們與聽眾直接從聲音交感,而聽眾也具有一種開放性的態度,他們不以某種固定性或封閉性的情緒期待、創作與欣賞行為方式約定,而使一切都是合理的。

山歌之鄉

2010年10月18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授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國土家山歌之鄉”稱號,並於10月18日舉行授牌儀式。
中國土家山歌之鄉授牌儀式中國土家山歌之鄉授牌儀式
沿河土家族山歌曲調優美動聽,旋律質樸無華,情感真摯熱烈,內容豐富,取材多樣,構思精巧,語言清新,幾乎乎覆蓋了當地生產、生活的所有內容。“山里人、愛唱歌,不唱山歌不快活”。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揚光大土家山歌,沿河自治縣委、政府近年開始將其作為主要的文化品牌加以打造。2010年4月,該縣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中國土家山歌之鄉"。 由中國民協副主席余未人、副秘書長趙鐵信等組成的專家組,前往沿河實地考察。 專家組一致認為,在沿河建立“中國土家族山歌之鄉”,條件已完全成熟,並符合中國民協“文化之鄉”的命名條件。10月8日,中國民協正式批覆,授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國土家山歌之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