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擺手節

土家擺手節

居住在三省交界之地的土家族,每年到了秋天,當他們把金燦燦的包穀棒掛上吊腳樓黃閃閃的稻穀裝進糧倉時,一寨一寨的土家人全部聚集起來,走進擺手堂,開始了他們的盛大節日--土家擺手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擺手節
  • 節日起源:宗教,祭祀
起源,內容,祭祀活動,

起源

.擺手節是一個在民間傳承已久,經州政府重新命名的民族節日,節日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在秋收之後、牛王節之前。 酉水流域的土家人每年在秋收之後,或正月十五之前,為了慶祝豐收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一般都要到擺手堂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三位祖先。然後在擺手堂舉辦篝火晚會,跳擺手舞,於是民間便流行秋收後跳擺手舞的習俗。這一習俗主要流行於來鳳酉水流域,跟清江流域的跳喪舞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民間有“南擺手北跳喪”之說。 1999年,州府正式命名擺手節,後被列為恩施州四大民族節日之一。

內容

土家擺手節的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祭祀祖先"撥普好漢"。相傳遠古時期,一群強盜肆意進犯土家人居住的地方,那伙人見人捉人,見牛牽牛,見屋燒屋、使得眾多土家人無家可歸、妻離子散。這時,有一個叫撥普的年輕土家小伙,英勇地站出來,率領大家,同強盜展開了激烈搏鬥。強盜被趕跑了,土家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然而年輕的撥普卻在戰鬥中獻身了,再也不能同大家朝夕相處。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土家人便在寨子裡特意建起了擺手堂,把撥普的雕像放在擺手堂中,每到秋天就開展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動。二是土家人慶賀當年農業豐收和祈求來年風調寸順,五穀豐登。

祭祀活動

每當擺手節來臨,人們先在擺手堂進行祭祀活動。只見掌堂師一聲令下,四位好漢當場把一頭300斤重的肥豬殺翻在地,然後供奉在撥普大神像前的祭壇上,其他人則虔誠地朝拜,聽掌堂師口中念念有詞。做完了這一切,就開始跳土家族傳統舞蹈--擺手舞。大家一邊翩翩起舞,一邊高唱《擺手歌》: 月亮掛在屋檐角,滿天星星還沒落;輕手輕腳出門坎,搬起薅鋤上山坡。 擺手舞的動作多數按照一年的農事活動中的動作,主要有播種、插秧、踩秧、打穀、背谷等。大家從早上一直跳到日落西天,夜晚燃起火堆繼續跳,整個山寨 沉浸在歡樂之中。
擺手舞又名“社巴”,整個活動以祭典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內容。祭禮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土人作戰前跳此舞以助長士氣。擺手舞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跳擺手舞擊大鼓、鳴大鑼,氣勢宏渾壯闊,動人心魄。舞蹈時雙手呈同邊擺動,踢腳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意境生動。擺手舞不僅是民間一種娛樂和健身性質的體育活動,亦是舞台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正是“擺手堂前艷會多,攜手聯袂緩行歌。鼓鑼聲雜喃喃語,裊裊餘音嗬囈嗬。”
擺手舞擺手舞
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說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征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鬥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峯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傭,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誌》,湘西的《龍山縣誌》、《永順縣誌》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凡以上種種說法,都足以說明擺手舞的歷史相當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說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們從擺手舞的內容和特徵上看,擺手舞應起源於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共同遵從的規律。
擺手舞圖擺手舞圖
中國土家族民間舞。流傳於湖南永順、龍山保靖以及湖北四川交界土家族聚居地區。春節期間在土王廟前舉行的儀式性集體舞,五代時已流行,初與祭祀有關,後演為風俗。分大擺手小擺手。大擺手3~5年一次,有數縣上萬人參加,歷時達7~8天。舞蹈中有複雜的軍事狩獵內容,還擺出套路陣法。小擺手則本村本寨,每年舉行,以農耕為內容。舞蹈時人們圍成多層圓圈,一個領舞,眾人隨跳。即興性很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