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黃葉

土大黃葉

土大黃葉,中藥名。為蓼科酸模屬植物鈍葉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的葉。植物鈍葉酸模,分布於我國河北、山東、陝西、甘肅、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及四川,日本、歐洲、非洲也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之功效。主治肺癰,肺結核咯血,癰瘡腫毒,痄腮,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土大黃葉
  • 別稱:金不換葉《百草鏡》,暈藥葉(《四川醫學》1981,2(3):159)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蓼目
  • :蓼科
  • :酸模屬
  • :鈍葉酸模
  • 採收時間:春夏季
  • 毒性:無毒《福建民間草藥》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鈍葉酸模的葉。

性味

味苦、酸,性平。

歸經

入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

主治

肺癰,肺結核咯血,癰瘡腫毒,痄腮,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肺結核咯血,土大黃鮮葉7片。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月經不調,土大黃鮮葉5~7枚。水煎,沖甜酒服。(《湖南藥物志》)
3、治牛皮癬,土大黃葉、紅糖各等分。搗爛敷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采葉,洗淨,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葉皺縮。展平後基生葉有長柄;托葉鞘膜質,脫落;葉片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20~30㎝,寬12~20㎝,先端鈍或鈍圓。基部心形或歪心形,葉下面有明顯的小瘤狀突起。莖生葉卵狀披針形,較小。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直徑可達1.5厘米。莖直立,高60~120厘米,有分枝,具深溝槽,無毛。基生葉長圓狀卵形或長卵形,長15~30厘米,寬6~15厘米,頂端鈍圓或稍尖,基部心形,邊緣微波狀,上面無毛,下面疏生小突起;葉柄長6~12厘米,被小突起;莖生葉長卵形,較小,葉柄較短;托葉鞘膜質,易破裂。花序圓錐狀具葉,分枝斜上;花兩性,密集成輪;花梗細弱,絲狀,中下部具關節,關節明顯;外花被片狹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內花被片果時增大,狹三角狀卵形,頂端稍鈍,基部截形,長4~6毫米,寬2~3毫米(不包括刺狀齒),邊緣每側具2~3個刺狀齒,齒長0.8~1.5毫米,通常1片具小瘤。瘦果卵形,帷3銳棱,長約2.5毫米,暗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溝邊濕地,海拔50~1100米。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敷瘡。”
2、《福建民間草藥》:“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熱去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