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花駝舌草

團花駝舌草

團花駝舌草,多年生草本,高5-70厘米。葉基生,長(3)5-14(16)厘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產新疆(天山、北疆西部)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團花駝舌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藍雪目
  • :白花丹科
  • 亞科:補血草亞科
  • :駝舌草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識別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70厘米。葉基生,通常倒披針形、披針形或倒卵圓形,長(3)5-14(16)厘米,寬(0.6)1-3.5(5)厘米,先端漸尖,偶爾急尖或鈍圓,基部漸狹成短或長柄,邊緣平或有極細微的波皺,兩面或多或少有鈣質顆粒。花序呈一大型頭狀或金字塔狀,或為數個頭狀花序列成傘房狀;花序軸粗壯,圓柱狀,有時具厚的雞冠狀皺翅或在分枝以上略有角棱,由上部分枝,分校少(1-5枚)而短;穗狀花序聚生在主軸和各分枝的頂端形成幾個緊密的頭狀復花序,或鄰近各枝的花序再集成一大型頭狀(或金字塔狀)復花序;每一穗狀花序由(3)7-11(13)個小穗排成緊密覆瓦狀二列而成;小穗含3-5花;外苞長約8-9毫米,卵狀長圓形,先端具一粗硬尖,第一內苞與外苞相似而綠色部上端較寬,先端有1-3硬尖;萼長約7-8毫米,萼筒徑約1.2-1.5毫米,下部2/3或幾全長被毛,萼檐裂片邊緣和裂片之間往往有不整齊的齒牙,先端常有一芒狀軟尖,脈呈紫紅色,伸至萼檐中部或更上,不達於頂緣。花冠淡紫紅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草原地區山坡上,常見於半遮蔭的地方。

分布範圍

產新疆(天山、北疆西部);蘇聯中亞也有。模式標本采於準噶爾山脈西側卡拉塔爾河上游;異名:直枝駝舌草G. orthocladurn Rupr.的模式標本采於札曼大板(吉爾吉斯東部),皺翅駝舌草Statice speciosa var. crispa Regel合模式標本采於克特緬山和特克斯河上游等地。

識別方法

本種最易識別的特點是:穗狀花序全部聚集在花序主軸頂端和最上部少數一級分枝頂端呈頭狀。其他方面則往往有所變化。本種的第一內苞有時其側生硬尖幾乎全不存在;大葉駝舌草G. dschungaricum(Regel)O. et B. Fedtsch.也有這種情況,也同第一內苞只具1個硬尖的西天山駝舌草G, sewerzowii Herd.易於相混。但本種的花序顯然與這兩種不同,萼筒直徑比大葉駝舌草略粗而且裂片邊緣常有不整齊的齒牙,外苞比西天山駝舌草(5-6毫米)為長。
一些作者區別直枝駝舌草與團花駝舌草的要點是:直枝駝舌草的葉較小(長達10厘米),經常具緣毛,葉柄常2-3倍短於葉片,苞片的膜質邊緣略較窄,花序軸上部經常有雞冠狀皺翅,花萼裂片先端無軟芒尖;團花駝舌草的葉較大(長5-12厘米),無毛,葉柄等於或1.5-2倍短於葉片,苞片的膜質邊緣較寬,花序軸從來不具皺翅,花萼裂片先端有軟芒尖。從我們的標本來看,這些所謂的區別點往往錯綜出現,並不恆定;無論從形態上或地理分布上都不能將二者分開;因此並作一種,顯然.更自然些。
至於根據采於伊寧地區、賽里木湖和天山等地的標本而發表“葉下面密被、上面經常疏被白色鈣質顆粒”的Statice speciosa L. var.βlepidota Regel,看來其成分比較混雜;由於描寫簡略而難以核考。從分布情況推測:采於賽里木湖一帶的標本或許是駝舌草G. speciosum(L.)Boiss.,采於天山的標本則可能是團花駝舌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