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庵

圓通庵

觀音峰上院原名圓通庵,省重點寺院。這座建於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塊岩體上,三層樓宇,民居風格,前傍古道,後接懸崖,東西均為絕壁,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建築,令遊人稱奇叫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通庵
  • 建於:清代的寺院
  • 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的一塊岩體上
  • 前身:員潭仔庵
九華山圓通庵,廣東揭陽普寧市後溪 圓通庵,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 圓通庵,江蘇金壇市圓通庵,安徽含山圓通庵,

九華山圓通庵

1.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記述山東吳老先生受菩薩感應維修寺廟的故事,這是九華山對外開放後發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該寺住持釋宏成,自幼出家,虔誠禮佛,辛勞十餘年,積攢數百萬資金維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風。眾說他禪功獨到,武藝高強,是沾了“觀音菩薩”靈氣,經常到南京等地宏法,在九華山傳為佳話。

廣東揭陽普寧市後溪 圓通庵

廣東揭陽普寧市後溪圓通庵前身是員潭仔庵,位於後溪山嶺的員潭山上。後溪山嶺自北而南,重巒疊嶂,綿亘數十里。
沿山河谷的後溪水道,是龍溪河的支流。古代山間原始森林密布,是獼猴野鹿棲息之地。今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據《建庵碑記》說:“員潭山高雲霄,登是山者,不啻往西域天竺。”
普寧市後溪鄉 圓通庵
原庵建於南宋(1127-1279)期間,稱“潭仔庵”,位於後溪圓潭山上。
後溪山嶺自北向南,重巒疊嶂,綿亘數十里,歷宋、元、明、清數百年。
庵址在今圓通左側約100米的圓潭仔山埠,明嘉靖四十年(1564)東遷於鹿眠湖至今,現舊址遺址尚存。
惠來建縣前,後溪山屬海豐縣之龍溪都(後溪山於解放之後屬普寧縣)當年的龍溪都南自甲子港,北至大南山的望天石,西自後溪山(包括雲落崩坎梅林高埔大坪和整個山體),東至總鋪洋雨亭與惠來都接壤,橫直逾一百華里。
嘉靖四十三年(1564)萍鄉知縣陳元謙(陳梅峰第五代孫、任滿回鄉至員潭庵)與僧人商議改建,僧告以昨晚夢見山頂小湖有群鹿臥眠,陳元謙認為這是好兆,便在鹿眠湖附近(即員潭故庵之上)“擇吉興工,梁棟美材,本山所產,經營締造,閱月而成。
取清淨無滯之義,名庵曰圓通庵,斯時外觀,高山聳翠,上山雲霄,遠水細流,下舒碧澗;內視顯佛,應求神靈保佑,人鹹道為小西天雲。”不久,致仕回鄉的鉅野縣令陳雪坡(陳元謙從侄)邀游庵中,僧人將建庵經過相告,次日,同登山遠望,果有群鹿臥眠湖邊。
於是建議將山腳員潭上下田地一頃零八畝拔入並加以擴建,“奉諾佛,祀祖先,敲金戛玉,煌煌乎可觀也。”《碑記》圓通庵湖光山色,規模壯麗由此可知。
圓通庵為岐石陳姓祖先創建並屢廢屢修,七百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解放後後溪山區屬於普寧縣轄地,圓通庵舊址仍在,前年陳梅峰裔孫港商慈善家陳權記先生巨資委託友合、希石等十三人主持復建,煥然一新,現普寧市計畫擴建,並發展旅遊事業,圓通庵古蹟和附近景物將妝扮得更加美麗壯觀。

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 圓通庵

圓通庵位於晉江永和鎮結草山西麓許家弄村。始建於隋代,金堂供奉觀自在菩薩。
現存圓通庵為2001年現任住持道津法師捐資重新修建。
道津法師早期出家住錫菲律賓,歷來關心支持家鄉公益事業。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捐資三十多萬元支持建設梨山國小。  圓通庵屋脊正中,原有座一尺來高、青黑色的應庚塔
古代遺留下來的寺庵中碑誌曰:“殿頂寶塔靈異尤著。
相傳昔有士人於庵前池掘土得之,舉而置諸殿脊頂中,塔為磁製,年代制者未詳。
若四方禍福將至,塔輒斜曲向其方,所歷有微驗,靡或爽焉。”據村里民眾說,至解放初,有個破除者把它摘下扔到庵前水池裡,隨後怎么撈也沒撈到。
從此結束了應庚塔奇觀,只留下種種謎團無法解惑。
新建的圓通庵占地一千平方米,為三落仿古建築,主體石木結構。前落為山門,有“圓融無礙襟懷浩蕩包環宇,通達十方誓願弘深渡眾生”、“暮鼓晨鐘驅魍魎,經聲佛號指迷津”柱聯。
山門左為鐘樓右為鼓樓,中為大雄寶殿,殿內有“圓妙三摩地,通連大梵天”、“梨花開出清淨色,山鳥銜來吉祥雲”等佳聯。殿中祀奉世尊,左右兩邊祀奉十八羅漢。後落為藏經閣。
庵後有房,古之名賢如楊景辰相國、蔣德詮學士、王三陽工部等,嘗隱於此講學授徒。
整座庵堂內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古香古色、規模宏大,遂成晉江著名的庵院之一。

江蘇金壇市圓通庵

圓通庵,坐落在金壇市城南五里顧龍山(又名烏龍山)西麓,舊名新興院。
據金壇縣誌記載:梁武帝大同年間 (535~546),由僧妙高禪師創建,明太祖朱元璋東征常駐蹕於此,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賜名圓通庵,清乾隆年間重修,鹹豐十年(1860)被毀,光緒年間又重建。
千百年間,幾經變遷,直到20世紀80年代,政府保留宗教場所,1986年定為金壇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3月經金壇市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現寺占地4.1畝,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庵內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圓通殿、地藏殿、西歸堂、齋堂、僧房等30餘間。
庵內保存文物古蹟有明太祖朱元璋所留御碑一塊,現存於御碑亭內;石雕長壽龜一對,匍匐在山門前;石刻金剛經一部數塊,雋永而剛勁文筆,體現古剎風貌。另外還有堪稱當地樹中之王的古銀杏樹一棵,樹徑可供4~5個人合圍,據傳是朱元璋軍師劉伯溫所植。
寺務由常文法師主持,常住尼師2人。

安徽含山圓通庵

圓通庵位於含山縣運漕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相傳該庵禪智師精通醫術,專治兒科、婦科疾病。時上海一木業主之子久病不治,經禪智師診治病癒。木業主遂捐木建此庵。上海圓瑛大師為該庵題對聯為“圓通成妙諦,目在益群生”。最盛時,潤輝(和縣人)住持收徒13人。1958年,該庵被列入安徽省寺廟道觀保護單位,當時庵有房22間,住尼6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佛像碑文均被毀。1978年後,住持慈禮復塑大殿正面佛像,恢復了正常的佛事活動。至此,運漕一帶佛教信眾常來庵進香朝拜。
圓通庵座東朝西,整體為中軸線平面布局,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韋馱殿,大雄寶殿;左右兩側輔以祖師殿延壽堂,後面是寮房等。圓通庵2003年在庵右邊新建6間齋堂,主體結構仍保留清朝末年帶天井的四合院建築風格,是我縣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百年老庵。200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寺廟
蘇州市陽澄湖圓通庵
蘇州圓通庵位於相城區陽澄湖北端小漊村,始建於明崇禎元年(1628) , 原占地10餘畝,庵內主供楊戩神像,民間稱其為楊太太。楊戩血統高貴,身世坎坷,是玉皇大帝的親外甥,曾經力抗諸天神劈山救母。楊戩也是中國神話中著名神仙,做為玉帝的外甥,他心高氣傲不願依靠玉帝的名聲,是俗神,傳說司水,曾居守在下方太湖丶陽澄湖和獨墅湖(蘇州葑門自今還留有紀念的地名“二郎巷”)等,平時不與天庭往來,有斬蛟治水的神功。玉帝封他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道號“清源妙道真君”。通常傳說里的二郎神名字,是神仙與凡人結合而生,力大無窮,法術無邊。《封神演義》《西遊記》《二郎寶卷》中均為獨子。《寶蓮燈》中三聖母為二郎神妹妹。通曉八九玄功(七十二變),闕庭有第三隻眼睛,可辨別妖魔鬼怪,手持三尖兩刃刀,座下有神犬哮天犬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為楊太太生日,二郎神的祭祀品為羊(楊的諧音),二郎神為何“戩”這個名字,“戩”其實是以戈得福之義,混合起來就是殺羊血食求福的意思。歷來舉行廟會,為時3天。廟會上有舞獅子丶打蓮廂丶挑花擔丶搖盪湖船丶唱戲丶宣卷等活動。此廟原有清光緒二十七(1901) 立的護廟文碑。廟歷300多年,至民國21年大部門佛像與廟屋被縱火燒毀,民國32年重建。1953年破除迷信僧侶還俗,寺庵荒廢。1956年因公建房,廟房被拆。20世紀初恢復廟會活動。1999年民間自發籌資捐建部分房屋。籌資者除少數是當地人外,多為上海丶崑山丶常熟等地人士。至今廟景初步形成,前殿正中塑有楊戩座像,東首為觀音塑像,殿後正中神龕內供俸韋陀塑像。每年六月廿六日的廟會活動較前更盛,每次參加廟會的有數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