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寺(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寺)

圓通寺(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辛丑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己未年))才告完成。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通寺
  • 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
  • 所屬城市:雲南省昆明市
  • 歷史:1200多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 門票:6元
  • 開放時間:8:00-18:00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圓通寺簡介,獨特風格,歷史沿革,佛教體系,鬧中求靜,交通信息,

圓通寺簡介

坐落在圓通山南,前臨圓通街,後銜圓通山,與昆明動物園毗連,布局嚴謹、對稱,主體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圓通寺坊表壯麗,林木蒼翠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
從建築學上講,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並借背後螺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圓通寺正門位於圓通街,進入寺院越向里走,地勢越低,這在我國寺廟建築上是較為罕見的“倒坡寺”。
從唐時南詔國在此建“補陀羅寺”算起,圓通寺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比浙江普陀山的觀音道場還早100多年。
同時,它也是現在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一帶都享有盛名。雲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協會都設在這裡。
圓通寺由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組成,以大乘佛教為主。到這您不必跑很多地方,就可對佛教三大教派的殿宇一覽無遺。

獨特風格

增建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迴廊,開闢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采芝徑,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聖地。
圓通寺有高大壯觀的圓通勝景坊、圓通寶殿、八角亭,有我國內地目前獨一無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銅佛殿。
殿內銅製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噸)與圓通寶殿的釋迦牟尼塑像,形態各異,顯示了佛教兩大部派間的差異,令人大開眼界。
圓通寺外表壯麗,殿宇巍峨,佛像莊嚴,樓閣獨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蒼翠,吸引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讚美的詩句,並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
現在經過大修,更顯其風采,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從建築學上講,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並借背後螺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圓通寺內青山、碧水、彩魚、白橋、紅亭、朱殿交相輝映,景色如畫。
與其他佛寺不同的是,進山門後不是上坡,而是要沿著中軸線一直下坡,大雄寶殿地處寺院的最低點。寺宇坐北朝南,富麗堂皇,整個寺院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迴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
圓通寺
殿內供奉有清光緒年間精塑的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兩根高達10餘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條彩龍,四壁還塑有五百羅漢像,均堪稱中國佛寺中的上乘之作。
滇池地區現存的佛寺中,建造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佛寺當數圓通山下的圓通寺。昆明市內最大的佛教寺廟,也是雲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

歷史沿革

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詔在滇池北岸築拓東城,同時,也建起了一批具有南詔佛教特色的寺院,建於拓東城東北郊螺峰山山崖下的補陀羅寺就是其中之一。而補陀羅寺即為圓通寺的前身。
圓通寺
“補陀羅”是梵文potalaka的譯音,亦有譯作“布達拉”,或“普陀”的,意譯是“開著小白花的光明山”,為觀音道場。“圓通”是觀音三十二名號之一,觀音又稱為“圓通大士”。所以,“補陀羅”也好,“圓通”也好,都是供奉觀音的寺院。
佛教稱觀世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有多種化身,苦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觀世音“觀其音聲”,即時前往拯救。所以很受信眾的歡迎。觀音隨著西藏佛教密宗傳入雲南,最早在洱海邊落腳,成為雲南佛教密宗主要偶像之一。
圓通寺(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寺)
南詔王公把拓東城視為“東都”,建城伊始,便建造觀音寺補陀羅寺,當在情理之中。
這座“補陀羅寺”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之一,比四大佛教名山之浙江普陀山要早100多年。
在漢傳大乘佛教中,觀音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名列“南海三聖”之一,也是四大菩薩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寺的佛教流派雖然有所演變,但作為觀音的道場,卻總是一脈相承。
補陀羅寺存在了400多年,毀於元初的戰火,寺宇成為廢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辛丑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補陀羅寺廢墟上重建規模較大的寺院,並更名為圓通寺。圓通寺建成後,改由漢傳佛教禪宗的名僧主持,遂成為本地禪宗最早的叢林之一。明季,圓通寺圍入城內,並得到雲南的最高統治者黔國公沐氏家族的特別關愛。圓通寺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場所,沐氏也成為圓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資募資修葺擴建,圓通寺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昆明城內最大的佛寺。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吳三桂統治雲南時作過一次較大的修葺,山門南移至今圓通街面,並建“圓通勝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圓通寺的基本格局。
同治十年(1871年),大水淹寺,佛像遭損壞。光緒年間重修佛像時,將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釋迦牟尼“三身佛”,但是,大殿並沒有按常規改為“大雄寶殿”,仍然保留了“圓通寶殿”的名稱。因此,出現了觀音殿供奉如來佛的奇觀。圓通寺本為觀音道場,觀音寺不能沒有觀音,於是,觀音便進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天王殿、放生池
圓通寺前臨五華山,後接螺蜂山(圓通山),地處兩山之間的谷地,因此,進入山門後便是一路向下的緩坡,精美的圓通勝境坊便屹立於緩坡的中段,坡底便是天王殿,分列著護持一方天下、勸善懲惡、兼司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天王殿後,便是放生池。
“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佛教認為,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受惡報;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是善舉。圓通寺的放生池方正擴大,中心是垂檐翹角,輕盈秀麗的八角亭,周圍以水榭迴廊環繞,令人仿佛置身園林之中。肅穆的佛教寺廟與輕鬆的園林風格渾然一體。放生池中間兩座三孔石橋,暗含佛教“普度眾生”的妙旨,同時又把天王殿、八角亭、圓通寶殿沿寺院中軸線連成一個層層遞進的整體,與兩側的水榭曲廊一起,組成別具一格的全國罕見的“水苑式”建築群。
佛道並存的特點
圓通寶殿是中心正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式建築。其琉瓦飛甍,樑柱粗壯,斗拱華麗,彩繪絢爛,氣勢宏闊。近年又進行了落架大修,但無論用材還是樣式,基本保留了清代的原貌。
圓通寺(雲南省昆明市圓通寺)
圓通寶殿中的佛像眾多,大體上按照一般大雄寶殿的主次規矩排列供奉,但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一是殿內主佛兩側有龍柱一對,高達10米,雕青黃二龍,舞爪裂須,作欲斗狀。這種代表皇帝的符號出現在寺中,這在其他“大雄寶殿”內實屬罕見。二是殿中佛教諸佛、菩薩、羅漢及道教眾仙共處一堂,蔚為奇觀。三是作為觀音侍童的善財童子和龍女躋身如來堂前,保留著觀音殿的遺風。
當然,這些獨特之處並非空穴來風,它們反映了圓通寺的歷史演變。龍柱的來歷據說是因為明建文帝朱允汶“靖難之變”後,逃到雲南,在武定獅山正續寺出家為僧。期間,為避免明成祖派人跟蹤,他曾在這裡久居。這對龍柱含蓄地表達了真龍天子與佛祖的相互關係。兩個童子的存在,從一個側面證明大殿原本的主尊不是三身佛,而是觀音。還有:圓通勝境牌坊上面木雕的八洞神仙、南極、三星均為道教神仙;大殿內兩壁上的道教泥塑仙官;衲霞屏上斗大的“壽”字;道教張三豐、呂洞賓的石刻畫像等。就在這懸崖峭壁下,還曾建過道教建築呂祖殿和玄天閣。道教眾仙出現在佛堂,則體現了雲南宗教佛道並存的特點。

佛教體系

近年來,圓通寺又不斷進行了大修和增建,面貌煥然一新。其中,1990年建成小乘佛寺銅佛殿,後又在東邊配殿增設藏傳佛教的殿堂。這樣,就把我國佛教的三大體系,漢語系佛教(大乘顯宗)、巴利語系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語系佛教(大乘密宗)匯聚一起,代表了雲南佛教體系完備的特點。這在全國似乎是絕無僅有的。
藏傳佛教的殿堂雖簡明樸素,但極具象徵意義。藏傳佛教殿堂殿內中尊“摩訶古日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祖。右尊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領袖宗喀巴,左尊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師,他們都是“祖師”級的高僧。
小乘佛寺銅佛殿是一座精美的泰式建築,外觀纖巧、流金溢彩。殿中供奉著泰王國佛教界贈送的釋迦牟尼銅佛像,這尊鎏金銅佛高3.13米,重4.7噸,體態輕盈,手臂渾圓,曲線流暢、面貌端莊,充分體現了南傳佛教佛像特點。
銅佛殿、咒蛟台
銅佛殿內掛著四幅彩畫,內容為釋迦牟尼出家、成道、初轉法輪、涅盤四聖跡;分別由昆明華亭寺、滇西雞足山、版納總佛寺和中甸歸化寺敬獻。它象徵著雲南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和諧統一。
銅佛殿後是摩崖絕壁和潮音洞、咒蛟台等景點,歷代石刻頗多。傳說洞中有蛟龍作祟,時常引發洪水,便請晉寧盤龍寺開山祖師覺照築台念經,鎮住了蛟龍,消除了水患,這座念經的平台便稱為“咒蛟台”。相傳曾是馳名海內外的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晚年賣卜居住處。

鬧中求靜

從前的圓通寺周圍景色秀麗,寺後絕壁峭拔,山色蔥籠,林木蒼蒼,崖下泉水淙淙,朝霞、夕照輝映於石壁之上,塗金抹丹,絢麗動人。清人尚有“水聲琴韻古,山色畫圖新”詩句和“衲霞屏”的題刻。如今雖為樓群所包圍,但寺院內卻是青山疊翠、寶殿彩坊、水榭長廊,鬧中求靜,別有洞天,有聯云:“古剎居鬧市,車水馬龍,看你如何安身,觸目均為紛擾相;佛緣往心靈,遊客觀眾,是誰能夠敬意,隨機所到極樂園”。
圓通寺現為雲南省、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是重要的佛教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在東南亞一帶頗負盛譽。1998年被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信息

市區乘4路、59路公車可直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